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暗綠繡眼鳥蘭嶼亞種
- 拉丁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batan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繡眼鳥科
- 屬:繡眼鳥屬
- 種:暗綠繡眼鳥
- 亞種:暗綠繡眼鳥蘭嶼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McGregor,1907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雌雄鳥羽色相似。從額基至尾上覆羽概為草綠或暗黃綠色,前額沾有較多黃色且更為鮮亮,眼周有一圈白色絨狀短羽,眼先和眼圈下方有一細的黑色紋,耳羽、臉頰黃綠色。翅上內側覆羽與背同色,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或黑褐色,除小翼羽和第一枚短小的退化初級飛羽外,其餘覆羽和飛羽外翈均具草綠色羽緣,尤以大覆羽和三級飛羽草綠色羽緣較寬。尾暗褐色,外翈羽緣草綠或黃綠色。頦、喉、上胸和頸側鮮檸檬黃色,下胸和兩脅蒼聲色,腹中央近白色,尾下覆羽淡檸檬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有時腋羽微沾淡黃色。虹膜紅褐或橙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稍淡,腳暗鉛色或灰黑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闊葉林和以闊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竹林、次生林等各種類型森林中,也棲息於果園、林緣以及村寨和地邊高大的樹上。遷徙性,夏季多遷往北部和高海拔溫涼地區,最高有時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的針葉林,冬季多遷到南方和下到低山、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疏林灌叢中。
生活習性
食性:以昆蟲為食,所吃昆蟲主要有鱗翅目成蟲和幼蟲、鞘翅目金龜甲、金花甲、象甲、葉甲、叩頭蟲和蝗蟲、蝽象、蚜蟲、瓢蟲、螳螂、螞蟻等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蟲,也吃蜘蛛、小螺等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松子、馬桑子、黃莓、薔薇種子、女貞果實、花瓣、草子等植物果實和種子。夏季要以昆蟲為主,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習性: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遷徙季節和冬季喜歡成群,有時集群多達50-60隻。在次生林和灌叢枝葉與花叢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有時圍繞著枝葉團團轉或通過兩翅的急速振動而懸浮於花上,活動時發出‘嗞嗞’的細弱聲音。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台灣(蘭嶼、火燒島)
國外分布:菲律賓(巴坦群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早在3月即開始營巢。營巢於闊葉或針葉樹及灌木上,巢呈吊籃狀或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苔蘚、樹皮、蛛絲、木棉絨等構成,內墊有棕絲、羽毛、細根、草莖、羊毛等。巢多懸吊於細的側枝末梢或枝權上,四周多有濃密的枝葉隱蔽,不易發現,距地高1-10m。巢外徑6.0-7.5cm,內徑4-5.8cm,高4-6cm,深2.7-4.6cm。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3-4枚,多為3枚。卵淡藍綠色或白色,大小為14.5-17.5mm×11.5-12.0mm,平均為16.1mm×11.7mm,重1-11.48,平均1.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