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播種,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粗短的根狀莖和肉質長根,鮮時有難聞氣味。葉叢基部有鱗片包疊;鱗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可達4厘米,通常被黃粉。葉矩圓形至近匙形或倒披針形,連柄長5-20(30)厘米,寬1-3.5(6)厘米,先端鈍圓,有時稍銳尖,基部漸狹窄,邊緣具近於整齊的小圓齒,無粉或有時下面被淡黃色粉,中肋寬扁,側脈稍纖細,兩面均明顯;葉柄具寬翅,與葉片近等長。花葶高5-30厘米,果時稍伸長,近頂端被粉;傘形花序1輪,(2)4-25花;苞片披針形或狹三角形,長5-10毫米,多少被粉;花梗長5-35毫米,被乳黃色粉或粉質腺體,開花時稍下彎,果時直立,頂端稍增粗;花萼鐘狀,長5-8毫米,常染紫色,外面被小腺體,分裂近達中部,裂片卵形至卵狀矩圓形,先端鈍或稍銳尖,內面和外面邊緣被乳黃色粉;花冠暗紫色或醬紅色,極少白色,冠筒口周圍黃色,冠筒長10-14毫米喉部具不明顯的環狀附屬物,冠檐直徑1.5-3.5厘米,裂片闊倒卵形至近圓形,先端微凹缺,長花柱花:雄蕊近冠筒中部著生,花柱微伸出筒口;短花柱花:雄蕊著生於冠筒上部,花葯頂端露出筒口,花柱約與花萼等長。蒴果球形,短於宿存花萼。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高山草地和水溝邊,海拔3800-47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我國西藏(亞東、錯那、隆子、朗縣、米林、林芝、墨脫)。國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
繁殖方法
扦插
報春花為多年生草本,可以進行扦插繁殖。分根時間以8月中下旬效果最好,既不影響第二年開花,而且植株生長健壯。
栽培技術
播種
喜氣候溫涼、濕潤的環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不耐高溫和強烈的直射陽光,用作冷溫室盆花的報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凍,花期早。而作為露地花壇布置的報春花,則適合生長於陰坡或半陰環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播種是培育報春花的技術難點,因種子細小,壽命短,隔年陳種多不發芽或發芽率極低。所以適時採集種子是實現種子繁殖的前提。當年產種子萌發持續期一般在20天左右,播種後7-10天就開始萌發,一般在萌發開始2-3天內進入萌發高峰期。當然,種子萌發的具體情況還要視其種類、播種期而異,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最好,一般7-10天后開始萌發,元旦至春節期間處於盛花期,而且植株營養期長,生長健壯;但如果秋季播種,萌發率較低,且植株矮小,冠徑較小,嚴重影響植株的觀賞價值。
ISTA(國際種子檢驗協會)的《國際種子檢驗室工作手冊》介紹,報春花種子萌發適溫為15℃-20℃,最高極限溫度為25℃。但有研究表明,只要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播種技術,種子萌發的上限溫度至少可以提高到30℃。用赤黴素、ABT生根粉等對種子進行適當處理,可以促進萌發。此外,濕度、培養介質等也是影響報春花屬種子萌發的重要因素。總之,控制好各種理化因素,掌握好播種技術,是實現植物引種栽培的關鍵。
病蟲防治
花葉病
症狀:由黃瓜花葉病毒CM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症狀為葉片變小、畸形,分布有暗綠色斑紋或黃化。染病植株不開花,亦或開花,花也矮小畸形,有斑紋。傳染途徑主要由桃蚜和棉蚜傳毒。傳染源主要為周圍雜草感病病株。
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時清除雜草,減少傳染源。其次應及早防治蚜蟲,消除傳毒媒介。
褐斑病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灑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殺菌劑。
灰霉病
症狀:為報春花的常見病害之一,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植株感病後,整株黃化,枯死。該病主要侵染葉片、嫩莖、花器等部位。多在葉尖、葉緣處發生。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浸狀斑點,以後逐漸擴大,變成褐色並腐敗。後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黃色霉層。莖部感病後,病斑呈褐色,逐漸腐爛。花器被侵染後也成為褐色,腐爛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出現灰色霉層,這是該病的一大特徵。該病以菌核在病殘體和土壤內越冬。氣溫20℃左右、空氣濕度大時易發病。通過風雨、工具、灌溉水傳播。溫室中冬末春初發病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種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風,降低空氣濕度。病葉、病株及時清除,以減少傳染源。發病初期噴灑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最好與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交替施用,以防止產生抗藥性。
斑點病
症狀:主要危害植株葉片。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通常直徑3至4毫米,褐色,嚴重時,病葉枯死,造成落葉。該病由報春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殘體上越冬,種子也可帶菌,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隨空氣及雨水傳播。生長季節再侵染頻繁。通常溫暖多濕的天氣和偏施氮肥時,植株容易發病。一般7月開始發病,8至10月流行。
防治方法:選育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病害初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