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窯,土葬地區,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治喪戶總有三姓人去“暖窯”,這三個人首先是亡人之子,另兩個人是亡人的舅家人與女婿,必須三個人,三個姓氏,暖窯所帶之物有三生(米、面、雞蛋)為獻物,還有饅頭,香表、麥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暖窯
- 類別:喪葬(土葬)
- 起源:東漢末
簡介,起源,
簡介
土葬地區,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治喪戶總有三姓人去“暖窯”,這三個人首先是亡人之子,另兩個人是亡人的舅家人與女婿,必須三個人,三個姓氏,暖窯所帶之物有三生(米、面、雞蛋)為獻物,還有饅頭,香表、麥草。三人相隨到達墓地,孝子下到墓穴底部,操作“暖窯”事宜,另一人懸於墓穴半空(踩住腳窩)留剩一人在墓穴上面。等到下去的兩人都上來,又同行回來。
在喪事民俗中,暖窯作為要事之一,它在我國歷史上,起源於何時?源於何事呢?
起源
東漢末年,漢獻帝軟弱無能,施政不力,沒有建立強硬的國家機器,不能有效統治全國,以致軍閥袁紹等人割據為王對抗皇室,最後演變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
徐庶本是一位驚天才子“隱居鄉間”,劉備作了蜀國君主後,他投奔旗下,被劉備重用。
曹操早有心思重用徐庶,不料晚了一步,徐庶被劉備搶走了。曹操也非等閒之輩,他明察暗訪,得知徐庶之母乃烈女,更為非凡才女。曹操苦思冥想,終有妙策在胸,即著人把徐母請到營中,尊為上客。設數人專侍徐母,暗中觀察老太太飲食起居,每日之所作所為,察其特長愛好。不長時間,知曉徐母每天最大的嗜好是寫字,書法技藝高超。曹操則秘密派一人觀察徐母之書體,背過徐母苦練臨摹之功。待此人完全熟稔徐母書體藝技之後,曹操以徐母口氣擬出文稿,讓那人書寫出來,又將此函輾轉託人交到徐庶手中。
徐庶閱過母親手書,遵母命“速歸曹操幕府”即向劉備告辭,劉堅決不讓歸曹。徐言母令難違,向劉出示老母手跡。
劉一看徐母真跡,無言以對,遂忍心割愛,準許徐庶東去洛陽。徐庶起身之後,劉關張三人率兵將護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劉備不忍分手返回。
徐言:“千里送君總有—別!使君回去吧!徐即加鞭坐騎,絕塵而去。徐庶順路轉彎之後,加之樹林阻遮視線,劉等將士再也望不見徐的身影。劉即急令官兵伐樹毀林,以觀望徐庶的去向。徐回首觀此情景,大為震驚,隨折身又拜見劉備:“吾非高才,我薦—英才,你去臥龍崗把孔明請來!”
徐庶到達曹操營府,見到母親後,母大驚,言道:“你怎么要來這裡?”徐答:“這是你的親筆信召我歸曹。”母說:“我根本沒有給你寫過信,這是一封假函。”徐母氣恨孩兒中了奸計,教訓徐庶投奔劉備是歸附明君。
在徐庶洗漱用餐之時,徐母潛入房中,懸樑自盡。
母亡後,徐庶連續三個晝夜守靈坐草,埋葬前一天的晚上,幾個友人前來給徐母燒些紙錢,到靈堂後不見徐庶,幾個人到處也找不見徐庶。後聽別人說,天黑時分看見徐庶向母親的墓地走去。
數位友人又相隨趕到徐母塋地。怪哉:徐母墓穴周圍仍不見徐庶的影子,友人們萬分無奈,只得大聲呼喚徐庶的名字,隱約聽見微弱的應答聲音從墓穴里傳出來。眾友人面對墓穴問道:“你在這裡乾什麼呀!明天安葬老母,你咋不在靈堂接待前來祭奠的親友?”徐庶從墓下的土窯中爬出來說:“正因為明天老母歸葬,我見放置棺木的窯洞太潮濕,今夜我在濕窯內溫暖一夜,以減少潮濕之氣,讓先慈少受些寒冷。友人們驚呼道:“原來你是在暖窯呀,真是天下少有的孝子呀。”
這就是鄉間喪事民俗中“暖窯”的起源故事,長期以來家人亡故之後,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在土葬地區,三姓人要到墓穴“暖窯”,不過早已演繹為象徵性地在墓坑底部燃火焚香等,並不睡在放棺的小土窯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