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術語。凡夏至之後,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暑邪
- 類別:中醫藥術語
中醫術語。凡夏至之後,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中醫術語。凡夏至之後,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凡夏至之後,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暑病,暑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氣。凡夏天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生的多種急性熱病,統稱為“暑病”。但狹義的一般多是指暑溫、中暑、感暑之類的病症。...
暑穢,中醫基礎術語。①指病名。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穢濁之邪而發生的以頭痛頭脹、肌熱有汗、心煩噁心等為主症的時令病,稱暑穢。暑穢的名稱見《時病論》。②指...
暑性升散,中醫基礎術語。用以說明六淫之暑邪的致病特點,指暑為陽邪,陽性升散,故暑邪致病,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
暑入膻中,暑病證型之一。見《傷寒指掌》卷四。吳坤安謂:“如暑邪初傷氣分,發熱口渴,失治則邪傳膻中,舌形絳縮,小便赤澀,鼻煤裂血,耳聾神昏。此邪由氣分...
暑是一個漢字,讀作shǔ,本意是指炎熱,也指炎熱的日子。該文字在《易·繫辭下》和《韓非子·顯學》等文獻均有記載。...
暑性炎熱,中醫基礎術語。用以說明六淫之暑邪致病特點,指暑為夏季火熱之氣所化,暑邪致病,多表現處一系列陽熱症狀。...
暑風是暑溫病,因熱盛而出現昏迷抽搐症狀的,稱為“暑風”或“暑痙”。表現為突發高熱、神志不清、面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手足抽搐...
暑中,病名。又名中暑、中暍,炎夏暑邪蒸曬所致。...... 暑中,病名。又名中暑、中暍,炎夏暑邪蒸曬所致。中文名 暑中 又名 中暑、中暍 出處 《醫宗必讀...
傷暑又稱“感暑”。指夏季傷於暑邪,出現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證候。...
暑多挾濕,是一個中醫名詞。是指空氣中濕度增加,放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以侵犯人體。...... 雨而潮濕,熱蒸濕動,使空氣中濕度增加,放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以...
治法。對暑病耗傷津氣的治法。...... 同時,暑邪迫津外泄,氣隨津耗,也導致津氣耗傷。所以暑病易於損傷津氣,治宜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為其代表方劑。...
《傷暑論》,6卷。清代徐鶴(字子石)撰,成書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本書名為“傷暑”,實為溫熱證治專書。全書仿《溫病條辨》上、中、下三篇之式,凡...
暑伏,又稱“三伏”,是我國舊曆中一年內最熱時期的表達形式。分為初伏(頭伏)、中伏(二伏)和末伏(暑伏)。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
治法。通過清熱祛暑以宣降肺氣,適用於暑傷肺絡證所致煩渴、咳嗽、咳血等症的治療方法。...
治法。是治療夏季暑濕病的基本方法。暑多夾濕,故清暑常須利濕。症見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者,用六一散、薏苡竹葉散。...
清暑益氣丸,中成藥名。為祛暑劑,具有祛暑利濕,補氣生津之功效。主治中暑受熱,氣津兩傷,症見頭暈身熱,四肢倦怠,自汗心煩,咽乾口渴。...
暑溫是由感受暑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本病的發生有較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認為是夏至到立秋之間。暑溫發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汗多、煩渴引飲、面赤、脈洪...
所謂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陰陽相移,寒暑更作,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如果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
暑熱,中醫基礎術語。①基礎理論名詞,指外感病病因六淫之一的暑邪。②病證名,指外感暑邪的熱證。...
凡以清熱解暑、祛濕藥為主組成,具有解暑退熱作用,用於治療夏季暑病的中成藥,稱為祛暑類中成藥。 屬為陽邪,為夏季的主氣,屬溫熱或火熱的範疇,凡夏天感受暑邪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