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雲計算——物聯網的平台(第2版)》是2011年IBM雲計算中心 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朱近之(Jinzy Zhu)。
基本介紹
- 書名:智慧的雲計算——物聯網的平台(第2版)
- 作者:朱近之(Jinzy Zhu)
- ISBN:978-7-121-12910-0
- 頁數:384頁
- 定價:69.00元
- 出版社:IBM雲計算中心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 開本:16開
宣傳語,內 容 簡 介,推薦序一,推薦序二,推薦序三,作者自序,目 錄,
宣傳語
暢銷書升級
內 容 簡 介
本書系統地闡述了雲計算的理念、架構、對產業的影響以及具體套用,深入分析了雲計算即將帶來的深刻變革,並結合國內當前物聯網的實際套用,在原版的基礎上新增了關於物聯網和雲計算的思考和相關實踐,對於物聯網與雲計算的關係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並分享了作者們在實施雲計算“落地”過程的第一手寶貴經驗。
本書清晰、詳實的內容對於身處IT大變革浪潮中的技術人員、管理者以及關注技術發展的各個群體都具有極為實用的參考價值。
推薦序一
在過去的幾年中,雲計算、物聯網和智慧地球等頗具前瞻性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我們原來對電信技術及其套用的固有看法。人們正擺脫自建信息系統的慣常模式,逐步認識到硬體也好,平台也好,軟體也好,都可以以雲計算的服務租用模式實現,並進一步拓展到商業智慧型和社會智慧型,信息技術已經上升為讓整個物理世界更加智慧型的智慧地球的新階段。
將計算變為人們夢寐以求的公用設施,雲計算無疑將給信息技術本身及其套用產生深刻的影響。圖靈機時代的軟體工程方法,後台和終端的資源平衡,前端設備的變遷等等無不因網際網路環境下的雲計算而產生深刻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雲計算帶給社會的是獲得信息資源的便利性以及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想像,雲計算將使軟體變成更具吸引力、更加易用的服務;人們在開發網際網路創新服務時,不再需要一開始就花費巨大投資來部署服務所需的硬體資源和聘用大量技術人員……
正因為雲計算帶來的潛在價值和無限想像空間,近年來關於雲計算的討論風起雲湧。這一方面說明雲計算在技術和模式上帶來新思路,人們有興趣通過討論去學習和認知它,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雲計算某些方面的不成熟之處,大家借討論交流求得共識。中國電子學會在2008年成立的雲計算專家委員會集中了來自國內、國外學術界和產業界雲計算方面的專家,先後組織過6次有關討論,對認識雲計算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智慧的雲計算》是作者近幾年在雲計算技術探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了國內外雲計算最新發展,經過多方努力寫作而成。該書對雲計算的基本概念、技術特徵、國外套用現狀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梳理了雲計算、物聯網與智慧地球的關係,對大家非常關心的雲計算安全問題作了較好的探討,並分析了雲計算標準以及開源策略對於推動雲計算發展的重要意義。IBM在雲計算的商業實踐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本書介紹了很多雲計算套用案例及其商業價值,獨具特色的內容對於廣大非技術工作者來說,也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
雲計算的一大特色就是開放性和互動性,這種特色應該被業界堅持下去。雲計算中的各種技術目前都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壟斷,只有成熟和不成熟的差別,這對國內的廣大用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自主創新機會。利用業界已有成果,不斷進行創新,實現新穎的雲計算服務,值得我們期待。
IBM是雲計算的積極倡導者,也是智慧地球的率先提出者,《智慧的雲計算》應是IBM對這些問題基本觀點和看法的反映。與此同時,該書主要作者朱近之女士也是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其中的部分內容也來自於專委會對雲計算的認識。
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了這部書後,積極參與到雲計算相關的科學研究和商業實踐中,讓雲計算事業在中國蓬勃發展。
李德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推薦序二
當許多人還在懵懂於“雲計算”這個名詞,為雲計算是否智慧而爭論的時候,中化集團已經搭建起了企業雲計算平台,並且套用於企業商業計算,雲計算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系統,讓我們體驗到了具體的價值。時下雲計算之所以變得如此熱門,來源於市場宣傳的眾說紛“雲”,更因為人們寄予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切實的價值這樣的期盼。作為一個雲計算技術的實踐者,雲計算系統的套用者,我非常願意和大家分享使用雲計算的真切感受。
本書的作者們多數都在項目組裡和我共同工作過,他們直接參與了中化集團雲計算項目的實施工作,從前期需求調研到後來的架構設計、系統部署、上線運行,通過和中化團隊的緊密合作,確保了項目的圓滿成功,為中化集團帶來了預期的收益。在本書中,這些建設者分享了雲計算在中化實施的真實體會,我相信這些寶貴經驗將為大家思考雲計算的套用提供一些啟迪。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親身的經歷和大家共勉:雲計算不是虛無縹緲的,其實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從一個點開始,循序漸進,逐步推廣,發揮出商業價值。“停止空談”,儘早加入到雲計算實踐中來,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迅速獲得項目回報,還能讓我們在整個產業中處於一種領先的地位,這對於中國的企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技術創新為中國企業帶來的一次機會。事實證明通過建設雲計算模式的信息系統,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價值,更加動態地支撐企業各項業務信息套用,從而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標,使國內企業能夠在信息化方面趕上甚至超過國際領先水平。雲計算並不是一項的產品或者技術,而是需要和企業特定需求進行結合。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進行自主創新,為整個產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彭勁松
中國中化集團信息技術部總經理
我們高興地看到雲計算在短短的時間裡被人們所接受,並得到了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政府、學校、醫療等機構投入到雲計算實踐中,同時也湧現了很多“開發測試雲”、“分析雲”、“物聯網雲”,甚至顛覆傳統數據中心模式的“雲計算中心”等雲計算套用及解決方案。未來將證明雲計算是IT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將因此發生重大的變革,對企業的商業運營、人們的工作方式甚至人類的生活形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從《智慧的雲計算》一書的第2版中受益,並投入到這場令人興奮的雲計算浪潮中。
推薦序三
雲計算:從理想到現實
任何劃時代的技術本身都有強烈的時代印記,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也不例外。18世紀中期,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套用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機械化和大生產成為可能,開創了全新的工業文明;19世紀30年代以電力技術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網路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又將我們帶入電子資訊時代。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成功研製、個人電腦的誕生以及網際網路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網路化、信息化的進程。而雲計算這種將信息服務變為人們夢寐以求的公用設施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無疑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加速人類社會整體步入全球化、知識化、智慧化的新時代。
像任何其他重大技術變革一樣,雲計算從理想到現實都是一個進程。決定這一進程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新觀念、新模式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另一方面雲計算技術和產業的自身發展和成熟需要過程,再者各類套用需求迫切與否也是推動雲計算從理想到現實的重要因素。從全球來看,雲計算的相關概念和技術已經有很多套用案例,很多企業和機構已經部分或全部套用雲計算技術來部署自己的信息系統並提供相關服務;在我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信息技術主管對雲計算高度關注,已經在將其技術和模式付諸於實踐。儘管雲計算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沒有系統地全部展開,但從一些小規模、局部的雲計算實踐中,其優勢和價值已經顯現。
最大限度地利用計算、互動、存儲乃至套用等IT資源,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優產出,讓最終用戶更方便地獲取各類信息服務,實現普惠、綠色、高效、專業的信息服務,正是雲計算能夠帶來的好處。雲計算提供的靈活計算能力和高效海量數據管理分析方法,雲計算環境下信息基礎設施能更好地適套用戶規模和需求的變化,普通用戶也有機會用到最強大的計算資源等等,都將在雲計算的套用實踐中得以展現。
在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舉辦的各類研討會上,我同本書的主編朱近之女士就雲計算有關方面進行過多次深入交流,也曾閱讀過其第一版《智慧的雲計算》。此次再版增加了頗多內容,並結合了作者們在技術管理和實踐方面的經驗,總結了IBM在雲計算領域內的最新認識和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更為難得的是,作者顯然做了很多努力來避免這本書成為一部枯燥的技術類著作,儘量減少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大量描述,強化了案例分析、套用場景、雲計算安全、標準化等目前雲計算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實用性話題。總之,對於很多想了解雲計算、套用雲計算的人而言,此書或許有著不錯的借鑑意義。
正如電的普遍套用靠各類電器及用電設備驅動一樣,豐富的信息服務與套用將加快雲計算的發展與成熟。希望廣大讀者積極加入到雲計算實踐中,共同推動雲計算從理想到現實的進程。
林潤華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作者自序
返璞歸真
——求雲之本性,赴雲之實踐
在過去的三年半里,我們身處對於雲計算的摸索及實踐的螺旋式發展中,與廣大中國的本土客戶及合作夥伴共同為擴大雲計算的實際套用範圍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雲計算在中國快速升溫,公眾逐步認同雲計算理念,我和團隊感受頗深。在政府的創新實踐領導、技術提供商以及行業先行者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雲計算在IT市場上異軍突起,上升為本年度最具戰略意義的IT理念之第一。回想起2007年8月,我回國帶領團隊開始在中國建立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時,在百度中搜尋“雲計算”,只能找到不超過40個的搜尋結果。三年半之後的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3860萬。在萬眾矚目之下,市場分析師和權威媒體已經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絕大多數公司將採納雲計算。今天,認識並套用雲計算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把握市場脈搏的必修課。
從古至今,任何熱門話題都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混淆和誤解。如今,當一些新的IT服務以雲計算的形式被提供出來時,也有另一些舊的產品被貼上“雲計算”的標籤重新包裝,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推向市場。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大家缺乏對雲計算的統一認識和深刻理解,認為使用了某個雲計算相關的技術就是實現了雲計算,卻並未再進一步延伸至雲計算的更深層次,忽視了雲計算更高的價值,雲計算在業務模式上的創新優勢並沒有被充分認識到;另一方面,雲計算尚處於發展階段,市場上還存在很多空白地帶,在這些地帶缺乏現成的、可借鑑的經驗,導致了任意的發揮。
於是,疑問聲迭起:言必稱“雲”、萬事皆“雲”的時代,雲計算的意義何在?若是用戶之前已在使用所謂的“雲”,那么今天的雲計算又能帶來什麼新價值?使用雲和不使用雲有什麼區別嗎?在這種混亂狀況下,原本對雲計算抱有高度期望的用戶感到迷茫和困惑,對雲計算本身產生了懷疑,雲計算產業鏈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是否是時候用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回頭審視“雲”的本質,重新思考發展雲計算的本意呢?如何才能從這些先進的技術中獲得切實的利益,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價值,更加便捷?
就像盲人摸象一般,片面的認知容易影響人們的觀點。對於雲計算這種革命性的理念,我們需要做的是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今天已然擁有並接觸到的某些部分。只有這樣,雲計算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成為2007年至2010年——這個代表IT與業務融合的重要時期的標誌。
IBM七年前已經在矽谷開始運行內部雲,為全球十餘萬名員工提供服務,幫助IBM不同區域的員工有同等機會獲得世界級的IT資源,及時為IBM全球的客戶提供企業級的產品和服務。IBM也與谷歌等合作夥伴以及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等知名高校開展了合作。基於這些寶貴經驗,我帶領IBM大中華區的雲計算團隊開始實施“藍雲計畫”,目標很簡單:把內部雲擴展到公眾領域。迭加合作夥伴的優勢,IBM得以更快、更廣泛地提供套用,並更好地實現資源利用。
在過去的三年半中,從政府服務、電子商務、下一代IDC,到高等教育、高性能計算以及金融服務,醫療和分銷領域,IBM大中華區雲計算團隊均已成功地驗證了雲計算,落實了眾多的成功案例。身處於新的雲環境之內,IBM的雲客戶已清晰體會到雲的效益,並開始從資源最佳化到新的商業模式的轉變。毫無疑問,同所有重大變革一樣,“雲”的優勢需要時間和實踐來驗證。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雲”被普遍接受、雲計算套用與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IBM相信,雲計算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它使各個組織真正實現業務需求和IT能力的整合,同時減少了自然資源的浪費。我們把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作為樞紐,與IBM本地的合作夥伴和客戶共同促進基於雲計算平台的自主創新,期待能使中國本地企業的創新能力,尤其是IT軟實力的創新上升到新的高度。
現在,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作為一個雲的專業團隊,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雲的具體項目上去。基於長達七年的雲開發經驗和三年半的雲實踐市場經驗,我們認為雲計算應具備以下九大特徵,涵蓋了基礎架構(IaaS)、平台(PaaS)和軟體層面(SaaS)。
IT能力以服務形式提供——服務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分離(針對公共雲,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企業;針對私有雲,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部門),使用者無需擁有IT資產。
網路化訪問——採用分散式架構,用戶通過網路訪問服務(現有大量集中式架構的IT服務和套用,如桌面套用)。
用戶自助服務——服務使用者只需具備基本的IT常識,經過業務培訓就可使用服務,無須經過專業的IT培訓(現有IT用戶需要經過專業的IT培訓和認證),自助服務的內容包括服務的申請/訂購、使用、管理、註銷等。
提供開放的服務訪問和管理接口——雲服務提供標準化的接口供其他服務調用,方便服務開發者基於開放接口開發構建新服務(現有大量的IT服務並不提供集成接口,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
持續的服務更新與孵化——雲計算提供的各種服務能力可隨使用者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並孵化出新的能力,同時,這種改變可做到向下兼容,即保證原有使用者的持續使用(現有軟體的使用模式缺乏這種持續更新的能力)。
資源聚合成池——服務的提供由一組資源支撐,資源組中的任何一個物理資源對於服務來講應該是抽象的、可替換的(現有IT服務的部署與物理資源綁定);同一份資源被不同的客戶或服務共享,而非隔離的、孤立的(現有IT服務的運行模式多為豎井式,物理隔離)。
自動化管理與快速交付——有效降低服務的運維成本,平均每百台伺服器所需的運維人員數量應小於1人(現有IT服務管理模式下,每百台伺服器運維人員數量大於5人);對於服務使用者的服務申請快速回響,回響時間應在分鐘級(現有IT服務模式下,服務交付時間多為天級)。
彈性擴展——服務使用的資源規模可隨業務量動態擴展,這種擴展對服務使用者和提供者是透明的,擴展過程中服務不會中斷,且會保證服務質量(現有IT服務的擴展缺乏彈性,且多會影響服務質量)。
資源使用計量——與資源共享相關,在共享的基礎上,服務提供者可通過計量去判定每個服務的實際資源消耗,用於成本核算或計費(現有IT服務管理模式下,缺乏對資源使用的計量)。
在以上九個特徵中,前五點與雲的使用模式相關,而後四點與管理模式相關。把這些特性作為衡量IT服務雲計算成熟度的指標,就可以定量地去評價一個具體的IT服務是否是一個雲計算的實例。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認為:如果一項服務具備了超過以上所包含的七項特性,就可以認為該服務是一個典型的雲計算的套用案例。之所以這樣評價,是因為每項指標都體現了一部分雲計算的價值,我們不能“為做雲而做雲”,而是需要通過雲帶來價值。通過以上指標的衡量就可以很容易判斷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從雲中所獲得的價值有多大。如果不制定這樣的指標,就很容易陷入到“為做雲而做雲”的怪圈中,無法享受雲帶來的價值,也就就違背了雲計算的初衷。
只有當我們能清楚地界定一個概念並明確對其的期望時,這個概念才能真正被廣泛認可,並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而真正發揮其潛力來造福社會。因此,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希望以這九個特徵為指引,判斷行雲之路是否走對方向,切實地符合政府與企業在本土發展雲計算的初衷。返璞歸真,求雲之本性,赴雲之實踐。
朱近之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總經理
目 錄
第1章 智慧地球上的雲計算 1
1.1 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智慧 2
1.2 雲計算與物聯網 4
1.3 雲計算與智慧地球 6
1.3.1 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智慧型融合,構建智慧地球 7
1.3.2 雲計算解決構建智慧地球的4大關鍵問題 8
1.4 回顧2010年雲計算的發展 14
1.4.1 電信企業主導的雲計算 14
1.4.2 政府主導的雲計算 15
1.4.3 廠商主導的雲計算 16
第2章 雲計算的前世今生——什麼是雲計算 19
2.1 無人不知的雲計算 20
2.2 雲計算的定義 23
2.3 計算模式的演進過程 27
2.3.1 主機系統與集中計算 27
2.3.2 效用計算 29
2.3.3 個人計算機與桌面計算 30
2.3.4 分散式計算 30
2.3.5 格線計算 31
2.3.6 軟體即服務(SaaS) 35
2.4 雲計算的出現 37
2.4.1 雲計算的推動力 38
2.4.2 雲計算如何走進公眾視野 47
2.4.3 雲計算與格線計算 50
2.5 雲計算的特點和公共特徵 53
2.5.1 雲計算的特點 53
2.5.2 雲計算的9大特徵與成熟度模型 55
2.6 雲計算的分類 59
2.6.1 根據云的部署模式和雲的使用範圍進行分類 59
2.6.2 針對雲計算的服務層次和服務類型進行分類 61
第3章 萬木爭春次第開——雲計算群雄逐鹿 65
3.1 IBM公司 66
3.1.1 藍雲計畫 70
3.1.2 IBM CloudBurst 71
3.1.3 IBM公共雲服務支撐平台 72
3.1.4 IBM桌面雲(Desktop Cloud)解決方案 73
3.1.5 Tivoli Service Automation Manager(TivSAM) 74
3.1.6 Tivoli Usage and Accounting Manager(TUAM) 75
3.1.7 WebSphere CloudBurst 76
3.1.8 WebSphere Virtual Enterprise(WVE) 77
3.1.9 DB2 pureScale 79
3.1.10 LotusLive 81
3.1.11 IBM雲存儲解決方案 83
3.1.12 BigInsights 87
3.1.13 CastIron 88
3.1.14 ISDM 90
3.1.15 BI雲 92
3.2 亞馬遜(Amazon)公司 94
3.2.1 Simple Storage Service(S3) 94
3.2.2 Elastic Compute Cloud(EC2) 95
3.2.3 Simple Queue Service(SQS) 98
3.2.4 SimpleDB(SDB) 98
3.3 谷歌(Google)公司 99
3.3.1 Google App Engine(GAE) 99
3.3.2 Google Apps 101
3.4 微軟(Microsoft)公司 102
3.4.1 Windows Azure 102
3.4.2 Microsoft Live 104
3.5 Salesforce公司 105
3.5.1 Salesforce. CRM 106
3.5.2 Force 106
第4章 祥雲飛瑞萬家寶——雲計算的價值 108
4.1 雲計算的價值概述 109
4.1.1 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的價值 110
4.1.2 平台即服務(PaaS)的價值 112
4.1.3 軟體即服務(SaaS)的價值 114
4.2 公共雲經濟學 116
4.2.1 按使用量付費的意義 116
4.2.2 遷移到雲平台的經濟分析 119
4.3 私有雲投資回報率(ROI)分析 120
4.3.1 私有雲收益的5個方面 121
4.3.2 雲計算客戶收益和投資回報率案例 121
4.3.3 硬體回報分析 124
4.3.4 軟體回報分析 125
4.3.5 自動化部署回報分析 125
4.3.6 生產率提高的回報分析 126
4.3.7 系統管理方面的回報 128
4.3.8 如何追蹤記錄回報率(ROI) 129
4.4 雲計算引領綠色未來 130
第5章 雲套用的孵化器——平台雲 132
5.1 平台雲的緣起 133
5.2 平台雲生態系統和商業價值分析 135
5.2.1 平台雲的生態系統 135
5.2.2 平台雲的運營方式 138
5.2.3 平台雲的商業價值 140
5.3 平台雲的體系架構分析 142
5.3.1 平台雲的開發環境 143
5.3.2 平台雲的運行環境 145
5.3.3 平台雲的運營環境 147
5.4 平台雲的技術基因 149
5.5 SOA的平台雲 155
第6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雲計算的案例分析 158
6.1 業界知名案例:亞馬遜 159
6.2 中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無錫雲計算中心 162
6.2.1 背景介紹 162
6.2.2 建設方案 163
6.2.3 價值所在 165
6.2.4 發展歷程 168
6.3 IBM內部雲 169
6.4 全球第一個財富500強企業的雲數據中心:中化雲計算中心 170
6.4.1 背景介紹 170
6.4.2 價值所在 172
6.5 中國第一個高性能計算雲計算中心:北京工業大學雲計算中心 173
6.5.1 背景介紹 173
6.5.2 建設需求 175
6.5.3 價值所在 175
6.6 智慧城市:東營黃河三角洲雲計算中心 177
6.6.1 背景介紹 177
6.6.2 建設需求 177
6.6.3 建設方案 179
6.6.4 價值所在 181
6.7 雲計算在電信行業的套用:貴州移動雲計算增值業務平台 182
6.7.1 背景介紹 182
6.7.2 建設方案 183
6.7.3 價值所在 184
6.8 雲計算在金融行業的套用:某銀行雲計算開發測試平台 186
6.8.1 背景介紹 186
6.8.2 建設方案 187
6.8.3 價值所在 188
6.9 雲計算在政府部門的套用: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公共服務雲平台 189
6.9.1 背景介紹 189
6.9.2 建設需求 190
6.9.3 價值所在 192
6.10 雲計算在政府部門的套用:大連高新區公共服務雲平台 192
6.10.1 背景介紹 192
6.10.2 建設需求 193
6.10.3 價值所在 194
第7章 開啟雲計算的金鑰匙——實施雲計算的方法論 196
7.1 需求分析 198
7.1.1 雲的類型選擇 198
7.1.2 公共雲的需求 199
7.1.3 私有雲的需求 202
7.2 方案選擇與設計 205
7.2.1 雲計算方案參考架構 206
7.2.2 硬體選型 209
7.2.3 伺服器虛擬化技術選擇 211
7.2.4 服務管理平台 212
7.3 實施流程 217
7.4 雲計算服務的運營 219
7.4.1 組織架構 220
7.4.2 成本核算與收費 220
7.4.3 系統運維 222
7.4.4 業務支撐系統 224
第8章 雲路漫漫,發現之旅——雲計算的套用場景 229
8.1 從客戶行業看雲計算 230
8.1.1 電信行業 230
8.1.2 政府部門 233
8.1.3 教育科研行業 236
8.1.4 金融行業 237
8.1.5 廣電行業 238
8.2 從套用場景看雲計算 239
8.2.1 測試開發雲 239
8.2.2 高性能計算雲 242
8.2.3 企業數據中心雲 245
8.2.4 雲計算IDC 249
第9章 壁壘鐵騎繞龍城——雲計算的安全性 253
9.1 關於雲計算安全性的調查 254
9.2 雲計算用戶在安全領域的機會 256
9.3 雲計算安全的技術手段 258
9.4 基礎架構雲安全框架 259
9.4.1 用戶認證與授權 262
9.4.2 數據隔離 263
9.4.3 數據加密 264
9.4.4 數據保護 265
9.4.5 分級安全控制 265
9.4.6 網路隔離 266
9.4.7 災備管理 267
9.5 採用專業的安全設備 267
9.6 雲計算安全的非技術手段 268
9.6.1 企業信譽 269
9.6.2 實施安全流程及計畫 269
9.6.3 雲計算系統套用的安全解決方案 270
9.6.4 服務等級契約 271
第10章 金鱗化龍雲馳騰——雲計算帶來的變革 272
10.1 對終端用戶的影響 273
10.2 企業IT部門的職能轉變 277
10.2.1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與IT合作夥伴之間
的關係 277
10.2.2 “計費”——IT企業與企業內部業務部門之間
的關係 280
10.2.3 IT人員的職能轉變 282
10.3 更加強大的開源力量:雲計算背後的推動力 285
10.4 IT企業的新身份:雲服務商 287
10.5 創業型企業和個人:產業鏈中的亮點 291
10.6 IT新格局形成,向第三產業的更深層次發展 295
10.6.1 以服務為交付手段的雲計算適應全球IT產業
經濟狀況 295
10.6.2 雲計算對我國的機遇 298
10.6.3 在我國推廣雲計算的意義 299
10.6.4 雲計算的推廣措施 303
第11章 無規矩不成方圓——雲計算的標準化 305
11.1 為什麼要建立雲計算標準 306
11.2 雲計算標準化現狀 307
11.2.1 國際雲計算標準化現狀 307
11.2.2 國內雲計算標準化現狀 313
11.3 雲計算標準化對企業的影響與啟示 315
11.4 雲計算標準化的趨勢 317
11.5 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 317
第12章 雲計算的延伸——物聯網 320
12.1 物聯網簡介 321
12.1.1 物聯網的概念與架構 321
12.1.2 物聯網的關鍵要素 322
12.1.3 研究物聯網的意義 327
12.1.4 物聯網的政策環境 329
12.2 物聯網的套用 330
12.2.1 物聯網的行業套用 331
12.2.2 物聯網套用的發展趨勢 333
12.2.3 物聯網是實現智慧地球的重要因素 334
12.2.4 物聯網套用範例 335
12.2.5 物聯網在中國 337
12.3 雲計算:物聯網的智慧平台 338
12.3.1 物聯網雲的緣起 339
12.3.2 物聯網雲的概念與架構 341
12.3.3 物聯網雲的使用模式 342
12.3.4 物聯網雲的意義 345
12.3.5 IBM物聯網雲方案 346
第13章 關於雲計算的一些問答 351
13.1 關於常見問題的解答 352
13.2 對一些誤解的澄清 353
附錄 參考文獻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