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樓宇技術設計與施工

智慧型樓宇技術設計與施工

《智慧型樓宇技術設計與施工》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兆海。

基本介紹

  • 書名:智慧型樓宇技術設計與施工
  • 作者:秦兆海
  • ISBN:9787810821865
  • 定價:49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2-12
  • 裝幀:平裝
圖書簡介
本書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智慧型樓宇技術,全書共分10章。其內容為:第1章控制理論與技術,第2章樓宇設備監製系統,第3章火災報警控制系統,第4章安全防範系統,第5章綜合布線系統,第6章閉路電視與天線,第7章擴音與音響系統,第8章數字程控用戶交換機,第9章智慧型小區,第10章工程施工。每章除了說明系統原理、結構和典型設備特點外,每個系統都附有工程實例,詳細介紹工程設計的步驟、方法、系統構成、設備選型和施工圖繪製等,給讀者一個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啟示。本書每章後都備有小節和相關的習題,供學生複習參考使用。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智慧型樓宇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或參考書。
目錄
第1章國有企業改制與上市1
11公司制度分析1
111企業理論概述1
112企業制度4
113公司基礎制度分析6
12公司設立與股票發行10
121公司設立的方式和條件10
122公司設立的程式13
123股票發行14
13國有企業公司制改組17
131國有企業改制的基本形式17
132國有企業公司制改組的主要方式19
133公司國有股權設定21
134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及股票發行的程式26
14國有企業改制的成效和問題28
141國有企業改制的意義28
142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歷程30
143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成效31
144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32
複習思考題34
本章閱讀書目35
第2章國有股權管理運營體制36
2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36
211計畫經濟時期的國有資產管理36
21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37
213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40
22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性質和職責42
221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性質42
222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44
223國有股權管理的任務46
23國有資本運營機構49
231國有資本運營機構概述49
232國有資本運營機構的組建52
233國家股權機構54
24國有股權管理制度57
241國資委國有股權管理職責57
242國有股權管理制度58
243國家股權機構的職責60
244國有股權代表管理62
複習思考題64
本章閱讀書目64
第3章國有股權運營65
31國有經濟分布結構65
311國有經濟的概念和構成65
312國有經濟分布的一般規律66
313國有經濟結構調整68
32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思路71
321我國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71
322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目標74
323國有經濟結構調整與國有股權運營76
33國有股權運營方式79
331協定轉讓79
332行政劃轉81
333國有股拍賣81
334國有股回購82
335以股抵債83
336向外資轉讓84
337上市交易85
34國有股減持問題研究86
341國有股減持試點86
342國有股減持方式的選擇原則88
343國有股減持方案評價89
344實施國有股減持的思路91
345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93
複習思考題94
本章閱讀書目94
第4章國有公司治理95
41公司治理模式95
411公司治理結構95
412公司治理模式99
413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演變103
42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105
421公司股權結構的類型105
422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的影響108
43國有公司股權結構問題分析110
431國有公司股權結構缺陷110
432股權結構缺陷影響的定性分析112
433股權結構缺陷影響的定量分析116
44完善國有公司治理機制的途徑和措施119
441完善制度建設,選聘合格的國有股權代表119
442降低國有股權比例,推進公司產權主體多元化121
443理順公司內部“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係124
複習思考題125
本章閱讀書目126
第5章國有公司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127
51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127
511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127
512經營者激勵約束因素分析130
513經營者激勵模式設計132
52我國企業經營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33
521經營績效考核評價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33
522財政部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34
523國資委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40
524兩種績效考核制度評析144
53我國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的實踐146
531經營者年薪制146
532經理股票期權148
533管理層收購150
54完善經營者年薪制問題研究153
541經營者年薪水平及其構成153
542年薪中的長期報酬激勵155
543提高業績考核基礎數據的質量156
544加強年薪制試點的管理與指導157
55國有股權經營管理業績考核158
551業績考核指標選擇158
552業績考核程式159
553業績考核方法160
554國有公司監事人員的考核161
複習思考題162
本章閱讀書目163
附錄A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164
附錄B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170
參考文獻177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論(1)
11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1)
11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1)
112ARPANET與分組交換技術(2)
113ISO參考模型的誕生(3)
114區域網路的興起(4)
115TCP/IP協定的成功(5)
116Internet的成長(6)
117ATM模式(6)
118當前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熱點(7)
12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9)
121當前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含義(9)
122其他一些多機系統(10)
123網路計算機(11)
13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套用(11)
131計算機網路的功能(11)
132計算機網路的套用(12)
14計算機網路的組成(13)
141計算機網路中的硬體(14)
142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17)
15計算機網路的邏輯結構(21)
16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22)
161計算機網路的物理連線方式(22)
162物理拓撲分類(22)
163邏輯拓撲分類(23)
17計算機網路分類(24)
171根據信息傳輸技術分類(24)
172根據網路覆蓋範圍分類(24)
173根據網路計算模式分類(26)
174根據是否使用有線介質分類(27)
175根據組建網路的組織分類(27)
176其他網路分類方法(27)
18網路分類中的疑難(28)
181單一網路技術(28)
182網路互連與網際網路(28)
183廣域網的概念(29)
184Internet與網路(29)
185區域網路、城域網與廣域網(30)
186各種網路類型產生的背景(30)
練習與思考(30)
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32)
21信道與信號(32)
211信道(32)
212模擬信號與數位訊號(32)
213模擬通信與數字通信(33)
22數字信道(33)
221周期函式的頻譜分析(34)
222碼元、碼元速率與數據速率(34)
223信道延遲(35)
224有限頻寬傳送(35)
225波特率與信道容量(37)
226誤碼率(37)
23物理信道(38)
231雙絞線(38)
232基帶同軸電纜(38)
233光纜(39)
234無線信道(40)
24數位訊號的傳輸方式(43)
241數據編碼(43)
242數字調製技術(46)
25模擬信號的數字傳送(46)
26多路復用技術(47)
261概述(47)
262頻分多路復用(FDM)(48)
263時分多路復用(TDM)(48)
264數字傳輸系統(49)
265波分多路復用(49)
266碼分多路復用(50)
27差錯控制(50)
271差錯的起因和特點(50)
272錯誤的檢測與糾正(50)
273檢錯碼(51)
274循環冗餘校驗碼(51)
28通信方式(52)
281並行數據傳送與串列數據傳送(52)
282單工通信與雙工通信(53)
283通信雙方的同步(53)
29交換方式(55)
291線路交換(55)
292存儲轉發(56)
293報文交換(56)
294數據報方式(57)
295虛電路方式(58)
210面向連線的服務與面向無連線的服務(59)
211連線的三個層次(60)
練習與思考(61)
第3章計算機網路模型(62)
31計算機網路的標準化(62)
311兩類標準(62)
312國際電信聯合會(62)
313國際標準化組織(63)
314IAB、IRTF、IETF與InternetSociety(63)
32ISOOSI參考模型(64)
321物理層(64)
322數據鏈路層(65)
323網路層(66)
324傳輸層(66)
325會話層(67)
326表示層(67)
327套用層(69)
33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傳送(70)
331數據傳送單元和路徑(70)
332數據傳送操作(71)
34通信協定與網路的功能特性(71)
341協定與協定棧(71)
342實體和系統(72)
343通信地址(72)
344協定是一組規則的組合(74)
345協定分層(77)
35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78)
351接口和服務(78)
352服務原語(79)
353服務與協定(81)
354體系結構分析(81)
355OSI參考模型的意義(81)
36TCP/IP模型(83)
361網路接口層(83)
362網路互連層(83)
363傳輸層(84)
364套用層(85)
365OSI與TCP/IP模型的比較(85)
366TCP/IP模型的意義(86)
練習與思考(86)
第4章廣域網技術(88)
41廣域網概論(88)
411廣域網的參考模型(88)
412廣域網的構成(89)
413廣域網的地址與路由(89)
42鏈路控制(91)
421鏈路層設計(91)
422鏈路配置和控制(95)
423流量控制(97)
424差錯控制(100)
425HDLC協定(103)
43路由選擇算法(108)
431路由信息(109)
432兩種基本的路由選擇算法(109)
433路由選擇過程(109)
434最短通路算法(109)
435路由選擇策略(112)
44交通控制(116)
441交通控制技術的分類(116)
442擁擠控制(117)
443三種類型的死鎖(119)
444交通控制技術的分級(121)
445ARPANET中的交通控制(121)
45X25建議(122)
451X25網路的基本特性(122)
452X25協定的層次結構(123)
453X21的過程特性(124)
454X25分組層協定(125)
455X25網的設備(130)
456X25的未來(130)
46幀中繼(130)
461幀中繼與X25比較(131)
462幀中繼的基本原理(131)
463幀中繼協定參考模型(132)
464網路設備組成(134)
465用戶接入方式(134)
466幀中繼的擁塞控制(135)
467幀中繼業務套用(136)
47綜合業務數字網(137)
471ISDN的3個基本特徵(137)
472ISDN協定參考模型(138)
473ISDN結構配置(138)
474主速率接口與基本速率接口(139)
475ISDN的業務功能(139)
練習與思考(140)
第5章ATM技術(142)
51BISDN(142)
52SONET和SDH(143)
53ATM原理(145)
531基本原理(145)
532虛通路和虛通道(146)
533傳輸原理(147)
54BISDN協定參考模型(148)
541模型平面(148)
542模型的層次(148)
55ATM的交換技術(159)
56擁塞控制(162)
57ATM與IP的結合(163)
571ATM區域網路仿真(163)
572IPoverATM(168)
573MPOA(169)
練習與思考(172)
第6章區域網路技術(173)
61區域網路概論(173)
611區域網路的發展(173)
612區域網路的特點(173)
613區域網路的通信機制(174)
614區域網路拓撲結構(174)
615區域網路地址(176)
62區域網路參考模型(177)
621IEEE802標準(177)
622區域網路中使用的傳輸介質(178)
623共享介質區域網路分類(178)
624區域網路模型(178)
63共享介質區域網路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181)
631CSMA/CD方法(181)
632TokenBus方法(182)
633TokenRing方法(183)
64乙太網(183)
641乙太網的技術特性(184)
642IEEE8023乙太網的體系結構(184)
64310Mbps乙太網(186)
65高速區域網路(190)
651發展高速區域網路的思路(190)
652快速乙太網(191)
653光纖分散式數據接口(194)
66交換式區域網路(198)
661共享式區域網路存在的問題(198)
662交換區域網路的基本結構(199)
663區域網路交換機的工作原理(199)
664區域網路交換機的主要技術特點(200)
67虛擬區域網路(201)
671虛擬網路的概念(201)
672虛擬區域網路的實現技術(201)
68千兆乙太網(203)
681千兆乙太網的技術特點(204)
682千兆乙太網的體系結構(204)
683IEEE8023z千兆乙太網標準(205)
684IEEE8023ab千兆乙太網標準(206)
69萬兆乙太網(206)
691萬兆乙太網的技術特性(206)
692萬兆乙太網標準IEEE8023ae(207)
610無線區域網路(209)
6101無線區域網路的用途(209)
6102紅外線區域網路技術(209)
6103擴展頻譜區域網路技術(210)
6104無線組網設備(210)
6105無線區域網路的結構(211)
611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2)
6111區域網路作業系統的演變過程(213)
6112對等結構的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3)
6113非對等結構的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3)
6114基於硬碟服務的區域網路結構(214)
6115基於檔案服務的區域網路結構(214)
6116區域網路作業系統的基本服務功能(215)
6117典型區域網路作業系統:WindowsNTServer(215)
6118典型區域網路作業系統:NetWare(216)
612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219)
6121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基本概念(219)
6122客戶機/伺服器中的資料庫伺服器(219)
6123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特點(221)
6124客戶機/伺服器中的伺服器基本類型(222)
6125客戶機/伺服器中的中間件(223)
練習與思考(224)
第7章網路互連技術(226)
71網路互連的概念(226)
72網路互連的必要性(227)
73解決網路不兼容的途徑(228)
74如何實現網路互連(228)
75網路互連的類型(229)
76網路互連的層次(230)
77網路互連設備(230)
771中繼器(231)
772網橋(231)
773路由器(236)
774網關(241)
775網路互連設備的比較(243)
776通過網路互連區域網路(243)
練習與思考(243)
第8章Internet技術(245)
81Internet概念(245)
811Internet網路的結構(245)
812虛擬網路軟體IP(246)
813TCP或UDP提供程式之間的通信(246)
82Internet地址(246)
821IP位址的結構(247)
822保留的IP位址(248)
823特殊意義的IP位址(248)
824IP位址的組織分配(248)
825IP位址的分配方法(249)
83子網掩碼(249)
831子網掩碼的功能(250)
832劃分子網的必要性(250)
833如何劃分子網(251)
834子網規劃(251)
835選擇子網掩碼的依據(251)
836子網多少與主機數目的關係(252)
837子網掩碼的表示方法(252)
84域名系統DNS(253)
841域名(253)
842NIC對第一級域名的規定(253)
843域名管理(254)
844域名伺服器(254)
85地址解析(255)
851從網間網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255)
852從物理地址到網間網地址的映射(256)
86Internet體系結構(257)
87直接尋徑與間接尋徑(258)
88IP協定:無連線數據報傳送(262)
881IP層的特點和地位(262)
882TCP/IP可靠性思想(263)
883IP數據報(263)
884IP數據報選項(267)
89IP協定:差錯與控制報文(269)
891ICMP協定與IP協定的關係(269)
892ICMP報文格式(270)
893ICMP差錯報文(270)
894ICMP控制報文(273)
895ICMP請求/應答報文對(275)
810Internet路徑建立與刷新:尋徑協定(276)
8101基本的路徑廣播算法(277)
8102內部網關協定(280)
8103外部網關協定(288)
811IPv6(290)
8111Internet面臨的問題(290)
8112IPv6的基本原則(291)
8113IPv6的技術要求(292)
8114IPv6的基本規範(292)
8115IPv6的地址結構(294)
8116從IPv4向IPv6過渡(298)
812Internet傳輸層(299)
8121TCP與UDP(299)
8122傳輸層連線管理(299)
8123傳輸層的其他問題(303)
8124用戶數據報協定UDP(303)
8125傳輸控制協定TCP(305)
813網間網套用編程接口(307)
8131網間網進程通信(307)
8132進程的標識(308)
8133客戶/伺服器模型(308)
練習與思考(308)
第9章Internet套用(310)
91TCP/IP套用協定及套用(310)
911遠程登錄(310)
912檔案傳輸與訪問(314)
913電子郵件(316)
914全球資訊網(320)
915電子公告牌(321)
916網路搜尋引擎(322)
92Internet的用戶接入方式(324)
921Internet接入服務提供商ISP(324)
922常見的Internet接入方式(325)
923區域網路連線共享Internet(325)
93區域網路接入Internet實例(328)
931硬體設備(328)
932ADSL硬體連線(329)
933ADSL軟體設定(329)
934建立虛擬撥號連線(330)
94使用Internet連線共享(333)
941在WindowsXP伺服器上的操作(333)
942在WindowsXP客戶機上的操作(334)
95Intranet技術(338)
練習與思考(341)
第10章網路安全與管理(342)
101網路安全(342)
1011網路安全的層次劃分(342)
1012訪問控制與口令(345)
1013防火牆與監督工具(346)
1014套用網關與代理伺服器(347)
1015密碼技術(347)
1016認證與數字簽名(350)
1017IP協定加密與網路安全信息(350)
1018入侵檢測(351)
1019VPN(352)
10110IPSec(354)
102網路管理(356)
1021網路管理功能(356)
1022網路管理系統(357)
1023Internet協會的管理(357)
1024網路信息中心(358)
1025網路運行中心的基本概念(359)
1026SMI與MIB(361)
1027SNMP工作機制(363)
練習與思考(365)
參考文獻(3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