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智慧型樓宇技術,全書共分10章。其內容為:第1章控制理論與技術,第2章樓宇設備監製系統,第3章火災報警控制系統,第4章安全防範系統,第5章綜合布線系統,第6章閉路電視與天線,第7章擴音與音響系統,第8章數字程控用戶交換機,第9章智慧型小區,第10章工程施工。每章除了說明系統原理、結構和典型設備特點外,每個系統都附有工程實例,詳細介紹工程設計的步驟、方法、系統構成、設備選型和施工圖繪製等,給讀者一個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啟示。本書每章後都備有小節和相關的習題,供學生複習參考使用。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智慧型樓宇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或參考書。
目錄
第1章國有企業改制與上市1
11公司制度分析1
111企業理論概述1
112企業制度4
113公司基礎制度分析6
12公司設立與股票發行10
121公司設立的方式和條件10
122公司設立的程式13
123股票發行14
13國有企業公司制改組17
131國有企業改制的基本形式17
132國有企業公司制改組的主要方式19
133公司國有股權設定21
134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及股票發行的程式26
14國有企業改制的成效和問題28
141國有企業改制的意義28
142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歷程30
143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成效31
144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32
複習思考題34
本章閱讀書目35
第2章國有股權管理運營體制36
2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36
211計畫經濟時期的國有資產管理36
21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37
213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40
22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性質和職責42
221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性質42
222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44
223國有股權管理的任務46
23國有資本運營機構49
231國有資本運營機構概述49
232國有資本運營機構的組建52
233國家股權機構54
24國有股權管理制度57
241國資委國有股權管理職責57
242國有股權管理制度58
243國家股權機構的職責60
244國有股權代表管理62
複習思考題64
本章閱讀書目64
第3章國有股權運營65
31國有經濟分布結構65
311國有經濟的概念和構成65
312國有經濟分布的一般規律66
313國有經濟結構調整68
32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思路71
321我國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71
322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目標74
323國有經濟結構調整與國有股權運營76
33國有股權運營方式79
331協定轉讓79
332行政劃轉81
333國有股拍賣81
334國有股回購82
335以股抵債83
336向外資轉讓84
337上市交易85
34國有股減持問題研究86
341國有股減持試點86
342國有股減持方式的選擇原則88
343國有股減持方案評價89
344實施國有股減持的思路91
345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93
複習思考題94
本章閱讀書目94
第4章國有公司治理95
41公司治理模式95
411公司治理結構95
412公司治理模式99
413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演變103
42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105
421公司股權結構的類型105
422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的影響108
43國有公司股權結構問題分析110
431國有公司股權結構缺陷110
432股權結構缺陷影響的定性分析112
433股權結構缺陷影響的定量分析116
44完善國有公司治理機制的途徑和措施119
441完善制度建設,選聘合格的國有股權代表119
442降低國有股權比例,推進公司產權主體多元化121
443理順公司內部“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係124
複習思考題125
本章閱讀書目126
第5章國有公司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127
51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127
511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127
512經營者激勵約束因素分析130
513經營者激勵模式設計132
52我國企業經營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33
521經營績效考核評價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33
522財政部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34
523國資委績效考核評價制度140
524兩種績效考核制度評析144
53我國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的實踐146
531經營者年薪制146
532經理股票期權148
533管理層收購150
54完善經營者年薪制問題研究153
541經營者年薪水平及其構成153
542年薪中的長期報酬激勵155
543提高業績考核基礎數據的質量156
544加強年薪制試點的管理與指導157
55國有股權經營管理業績考核158
551業績考核指標選擇158
552業績考核程式159
553業績考核方法160
554國有公司監事人員的考核161
複習思考題162
本章閱讀書目163
附錄A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164
附錄B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170
參考文獻177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論(1)
11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1)
11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1)
112ARPANET與分組交換技術(2)
113ISO參考模型的誕生(3)
114區域網路的興起(4)
115TCP/IP協定的成功(5)
116Internet的成長(6)
117ATM模式(6)
118當前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熱點(7)
12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9)
121當前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含義(9)
122其他一些多機系統(10)
123網路計算機(11)
13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套用(11)
131計算機網路的功能(11)
132計算機網路的套用(12)
14計算機網路的組成(13)
141計算機網路中的硬體(14)
142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17)
15計算機網路的邏輯結構(21)
16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22)
161計算機網路的物理連線方式(22)
162物理拓撲分類(22)
163邏輯拓撲分類(23)
17計算機網路分類(24)
171根據信息傳輸技術分類(24)
172根據網路覆蓋範圍分類(24)
173根據網路計算模式分類(26)
174根據是否使用有線介質分類(27)
175根據組建網路的組織分類(27)
176其他網路分類方法(27)
18網路分類中的疑難(28)
181單一網路技術(28)
182網路互連與網際網路(28)
183廣域網的概念(29)
184Internet與網路(29)
185區域網路、城域網與廣域網(30)
186各種網路類型產生的背景(30)
練習與思考(30)
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32)
21信道與信號(32)
211信道(32)
212模擬信號與數位訊號(32)
213模擬通信與數字通信(33)
22數字信道(33)
221周期函式的頻譜分析(34)
222碼元、碼元速率與數據速率(34)
223信道延遲(35)
224有限頻寬傳送(35)
225波特率與信道容量(37)
226誤碼率(37)
23物理信道(38)
231雙絞線(38)
232基帶同軸電纜(38)
233光纜(39)
234無線信道(40)
24數位訊號的傳輸方式(43)
241數據編碼(43)
242數字調製技術(46)
25模擬信號的數字傳送(46)
26多路復用技術(47)
261概述(47)
262頻分多路復用(FDM)(48)
263時分多路復用(TDM)(48)
264數字傳輸系統(49)
265波分多路復用(49)
266碼分多路復用(50)
27差錯控制(50)
271差錯的起因和特點(50)
272錯誤的檢測與糾正(50)
273檢錯碼(51)
274循環冗餘校驗碼(51)
28通信方式(52)
281並行數據傳送與串列數據傳送(52)
282單工通信與雙工通信(53)
283通信雙方的同步(53)
29交換方式(55)
291線路交換(55)
292存儲轉發(56)
293報文交換(56)
294數據報方式(57)
295虛電路方式(58)
210面向連線的服務與面向無連線的服務(59)
211連線的三個層次(60)
練習與思考(61)
第3章計算機網路模型(62)
31計算機網路的標準化(62)
311兩類標準(62)
312國際電信聯合會(62)
313國際標準化組織(63)
314IAB、IRTF、IETF與InternetSociety(63)
32ISOOSI參考模型(64)
321物理層(64)
322數據鏈路層(65)
323網路層(66)
324傳輸層(66)
325會話層(67)
326表示層(67)
327套用層(69)
33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傳送(70)
331數據傳送單元和路徑(70)
332數據傳送操作(71)
34通信協定與網路的功能特性(71)
341協定與協定棧(71)
342實體和系統(72)
343通信地址(72)
344協定是一組規則的組合(74)
345協定分層(77)
35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78)
351接口和服務(78)
352服務原語(79)
353服務與協定(81)
354體系結構分析(81)
355OSI參考模型的意義(81)
36TCP/IP模型(83)
361網路接口層(83)
362網路互連層(83)
363傳輸層(84)
364套用層(85)
365OSI與TCP/IP模型的比較(85)
366TCP/IP模型的意義(86)
練習與思考(86)
第4章廣域網技術(88)
41廣域網概論(88)
411廣域網的參考模型(88)
412廣域網的構成(89)
413廣域網的地址與路由(89)
42鏈路控制(91)
421鏈路層設計(91)
422鏈路配置和控制(95)
423流量控制(97)
424差錯控制(100)
425HDLC協定(103)
43路由選擇算法(108)
431路由信息(109)
432兩種基本的路由選擇算法(109)
433路由選擇過程(109)
434最短通路算法(109)
435路由選擇策略(112)
44交通控制(116)
441交通控制技術的分類(116)
442擁擠控制(117)
443三種類型的死鎖(119)
444交通控制技術的分級(121)
445ARPANET中的交通控制(121)
45X25建議(122)
451X25網路的基本特性(122)
452X25協定的層次結構(123)
453X21的過程特性(124)
454X25分組層協定(125)
455X25網的設備(130)
456X25的未來(130)
46幀中繼(130)
461幀中繼與X25比較(131)
462幀中繼的基本原理(131)
463幀中繼協定參考模型(132)
464網路設備組成(134)
465用戶接入方式(134)
466幀中繼的擁塞控制(135)
467幀中繼業務套用(136)
47綜合業務數字網(137)
471ISDN的3個基本特徵(137)
472ISDN協定參考模型(138)
473ISDN結構配置(138)
474主速率接口與基本速率接口(139)
475ISDN的業務功能(139)
練習與思考(140)
第5章ATM技術(142)
51BISDN(142)
52SONET和SDH(143)
53ATM原理(145)
531基本原理(145)
532虛通路和虛通道(146)
533傳輸原理(147)
54BISDN協定參考模型(148)
541模型平面(148)
542模型的層次(148)
55ATM的交換技術(159)
56擁塞控制(162)
57ATM與IP的結合(163)
571ATM區域網路仿真(163)
572IPoverATM(168)
573MPOA(169)
練習與思考(172)
第6章區域網路技術(173)
61區域網路概論(173)
611區域網路的發展(173)
612區域網路的特點(173)
613區域網路的通信機制(174)
614區域網路拓撲結構(174)
615區域網路地址(176)
62區域網路參考模型(177)
621IEEE802標準(177)
622區域網路中使用的傳輸介質(178)
623共享介質區域網路分類(178)
624區域網路模型(178)
63共享介質區域網路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181)
631CSMA/CD方法(181)
632TokenBus方法(182)
633TokenRing方法(183)
64乙太網(183)
641乙太網的技術特性(184)
642IEEE8023乙太網的體系結構(184)
64310Mbps乙太網(186)
65高速區域網路(190)
651發展高速區域網路的思路(190)
652快速乙太網(191)
653光纖分散式數據接口(194)
66交換式區域網路(198)
661共享式區域網路存在的問題(198)
662交換區域網路的基本結構(199)
663區域網路交換機的工作原理(199)
664區域網路交換機的主要技術特點(200)
67虛擬區域網路(201)
671虛擬網路的概念(201)
672虛擬區域網路的實現技術(201)
68千兆乙太網(203)
681千兆乙太網的技術特點(204)
682千兆乙太網的體系結構(204)
683IEEE8023z千兆乙太網標準(205)
684IEEE8023ab千兆乙太網標準(206)
69萬兆乙太網(206)
691萬兆乙太網的技術特性(206)
692萬兆乙太網標準IEEE8023ae(207)
610無線區域網路(209)
6101無線區域網路的用途(209)
6102紅外線區域網路技術(209)
6103擴展頻譜區域網路技術(210)
6104無線組網設備(210)
6105無線區域網路的結構(211)
611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2)
6111區域網路作業系統的演變過程(213)
6112對等結構的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3)
6113非對等結構的區域網路作業系統(213)
6114基於硬碟服務的區域網路結構(214)
6115基於檔案服務的區域網路結構(214)
6116區域網路作業系統的基本服務功能(215)
6117典型區域網路作業系統:WindowsNTServer(215)
6118典型區域網路作業系統:NetWare(216)
612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219)
6121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基本概念(219)
6122客戶機/伺服器中的資料庫伺服器(219)
6123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特點(221)
6124客戶機/伺服器中的伺服器基本類型(222)
6125客戶機/伺服器中的中間件(223)
練習與思考(224)
第7章網路互連技術(226)
71網路互連的概念(226)
72網路互連的必要性(227)
73解決網路不兼容的途徑(228)
74如何實現網路互連(228)
75網路互連的類型(229)
76網路互連的層次(230)
77網路互連設備(230)
771中繼器(231)
772網橋(231)
773路由器(236)
774網關(241)
775網路互連設備的比較(243)
776通過網路互連區域網路(243)
練習與思考(243)
第8章Internet技術(245)
81Internet概念(245)
811Internet網路的結構(245)
812虛擬網路軟體IP(246)
813TCP或UDP提供程式之間的通信(246)
82Internet地址(246)
821IP位址的結構(247)
822保留的IP位址(248)
823特殊意義的IP位址(248)
824IP位址的組織分配(248)
825IP位址的分配方法(249)
83子網掩碼(249)
831子網掩碼的功能(250)
832劃分子網的必要性(250)
833如何劃分子網(251)
834子網規劃(251)
835選擇子網掩碼的依據(251)
836子網多少與主機數目的關係(252)
837子網掩碼的表示方法(252)
84域名系統DNS(253)
841域名(253)
842NIC對第一級域名的規定(253)
843域名管理(254)
844域名伺服器(254)
85地址解析(255)
851從網間網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255)
852從物理地址到網間網地址的映射(256)
86Internet體系結構(257)
87直接尋徑與間接尋徑(258)
88IP協定:無連線數據報傳送(262)
881IP層的特點和地位(262)
882TCP/IP可靠性思想(263)
883IP數據報(263)
884IP數據報選項(267)
89IP協定:差錯與控制報文(269)
891ICMP協定與IP協定的關係(269)
892ICMP報文格式(270)
893ICMP差錯報文(270)
894ICMP控制報文(273)
895ICMP請求/應答報文對(275)
810Internet路徑建立與刷新:尋徑協定(276)
8101基本的路徑廣播算法(277)
8102內部網關協定(280)
8103外部網關協定(288)
811IPv6(290)
8111Internet面臨的問題(290)
8112IPv6的基本原則(291)
8113IPv6的技術要求(292)
8114IPv6的基本規範(292)
8115IPv6的地址結構(294)
8116從IPv4向IPv6過渡(298)
812Internet傳輸層(299)
8121TCP與UDP(299)
8122傳輸層連線管理(299)
8123傳輸層的其他問題(303)
8124用戶數據報協定UDP(303)
8125傳輸控制協定TCP(305)
813網間網套用編程接口(307)
8131網間網進程通信(307)
8132進程的標識(308)
8133客戶/伺服器模型(308)
練習與思考(308)
第9章Internet套用(310)
91TCP/IP套用協定及套用(310)
911遠程登錄(310)
912檔案傳輸與訪問(314)
913電子郵件(316)
914全球資訊網(320)
915電子公告牌(321)
916網路搜尋引擎(322)
92Internet的用戶接入方式(324)
921Internet接入服務提供商ISP(324)
922常見的Internet接入方式(325)
923區域網路連線共享Internet(325)
93區域網路接入Internet實例(328)
931硬體設備(328)
932ADSL硬體連線(329)
933ADSL軟體設定(329)
934建立虛擬撥號連線(330)
94使用Internet連線共享(333)
941在WindowsXP伺服器上的操作(333)
942在WindowsXP客戶機上的操作(334)
95Intranet技術(338)
練習與思考(341)
第10章網路安全與管理(342)
101網路安全(342)
1011網路安全的層次劃分(342)
1012訪問控制與口令(345)
1013防火牆與監督工具(346)
1014套用網關與代理伺服器(347)
1015密碼技術(347)
1016認證與數字簽名(350)
1017IP協定加密與網路安全信息(350)
1018入侵檢測(351)
1019VPN(352)
10110IPSec(354)
102網路管理(356)
1021網路管理功能(356)
1022網路管理系統(357)
1023Internet協會的管理(357)
1024網路信息中心(358)
1025網路運行中心的基本概念(359)
1026SMI與MIB(361)
1027SNMP工作機制(363)
練習與思考(365)
參考文獻(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