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學結構模型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晶格鑲嵌模型
- 提出者:Wallach
- 提出時間:1975年
- 重點內容:生物膜中流動性脂質的可逆性變化
Wallach 與1975年提出晶格鑲嵌模型。他在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生物膜中流動性脂質的可逆性變化。這種變化區域呈點狀分布在膜上。相變表現為膜脂分子的一種協同效益,即幾十個以上的脂分子同時相變。膜脂的相變受溫度、脂本身的性質、膜中其他組分、pH和二價陽離子濃度等因素的影響。
板塊鑲嵌模型是Jain和White於1977年提出的,其內容本質上與晶格鑲嵌模型相同。他們認為:在流動的脂雙分子層中存在許多大小不同的剛度較大的彼此獨立運動的脂質“板塊”(有序結構區),板塊之間被無序的流動的脂質區所分割,這兩種區域處於一種連續的動態平衡之中。
生物膜的結構雖然有很多種,但被廣泛接受的結構模型基本內容是趨向一致的。其要點和特點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