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33年發生嚴重火災,燒毀全村80%的房屋。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晚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放火燒毀全村房屋。
1943年全村48戶,參加八路軍者56人。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40公斤,總產1.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7.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62公斤,總產10.4萬公斤。 198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新紅星等。所產蘋果獲海陽縣“皇家杯”比賽優質獎。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8公頃,產量7.2萬公斤,收入7.2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15萬元,其中農業58萬元,畜牧養殖業99萬元,林果業100萬元,其它58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本村有麻布生產,從業人員3人,收入僅夠自給。1971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建麵粉廠1個,職工2人。辦個體商店1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40人,總收入330萬元,其中運輸業310萬元,商飲業10萬元,服務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晶山後國小,有教師1人。1987年,併入宮家葦夼聯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1978年,人均糧食達到16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60台,機車30輛,電話30部,彩電50台,電冰櫃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8平方米。1978年以來,舊房逐年翻新改建成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1平方米以上。 集體福利1983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投資4萬元,用上自來水。1994年,投資5萬元,安裝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姜世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10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2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葛仁全、姜福松、葛仁學、葛永南、姜常寶、姜世賢、葛仁平、姜壽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世興、葛仁全、姜世花、葛仁學、姜世陽、王炳希、姜常寶、葛仁山、姜世賢、葛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