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於日本和東亞的研究文集。主要包括中日文化差異因果擇釋、中日兩國攝收歐洲近代文化比較、蘭學:日本近代化的胚胎、傳日儒學的逆輸出、教育交流求變革、戰爭勝負察損益、東亞視域觀日本、訪日感懷與書評、日本和東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等九個專題。
基本介紹
- 書名:晴雨耕耘錄:日本和東亞研究交流文集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606頁
- 開本:16
- 作者:趙建民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晴雨耕耘錄:日本和東亞研究交流文集》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把中國作參照並結合中國的現實來探尋日本史。全書共設七個專題,包括:中日文化差異因果擇釋;中日兩國攝取歐洲近代文化之比較;蘭學:日本近代化的胚胎;傳日儒學的逆輸出;教育交流求變革;戰爭勝負察損益;東亞視域觀日本。最後是訪日感懷與書評,日本和東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作者簡介
趙建民,1938年1月5日生,上海市寶山區人。1959年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求學,1964年畢業即留校任教。歷史學系教授,從事日本史、中日關係史、東亞地區文化交流史的教學和研究。開設“世界中世紀史”、“日本古代中世紀史”、“日本史”“中日文化關係史”“中日文化交流專題研究”、“日本史文獻導讀”、“日本史研究理論與方法”等8門課程;1989年主編《日本通史》、譯校《陰陽五行與日本民俗》出版;發表論文100餘篇(另有20餘篇發表在海外雜誌),多篇論文獲獎。在日本關西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鳴門教育大學從事合作研究;訪問過中國香港、澳門及美國、泰國、韓國、日本的50餘所名校,作過30來場學術講演。曾獲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會、中國社科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住友財團、美國黃興基金會研究資助。1998年在復旦歷史系退休。現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兼職教授,兼任中國日本史學會學術顧問、上海市歷史學會中日關係史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等職。
圖書目錄
序言
自序 在日本和東亞的研究交流徵程中求索
中日文化差異因果擇釋
概論中日文化關係及其思考
略論當前中日關係的文化背景
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兼論中日兩國近代化的進程
中國文化傳統與日本的現代化——兼析日本現代化進程中儒家思想之影響
加深相互理解是發展中日友好關係的根本途徑
中日兩國攝取歐洲近代文化之比較
中國在日本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的作用
中日兩國攝取外來文化的歷史考察——以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為中心
中日兩國吸收歐洲近代文化之比較
中國學者對日本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的研究——研究現狀與趨向
蘭學:日本近代化的胚胎
大阪蘭學的始祖:橋本宗吉的生平和業績
江戶時代傑出的町入學者:山片蟠桃
志築忠雄的《曆象新書》翻譯與儒學自然觀
西博爾德:日本開國的“第一誘導者”
西博爾德的日本研究及其國際影響
日本由本草學趨向植物學研究的轉機——西博爾德對日本自然史研究的貢獻
傳日儒學的逆輸出
賴山陽的《日本外史》與中日史學交流
論《日本外史》的撰刻和在中國的流傳
賴山陽史學思想試論
教育交流求變革
朱舜水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派遣與接納留學生的理念和事實——中日關係史上三次留學高潮的回顧和思考
吳汝綸赴日考察與中國學制近代化
森有禮的《日本教育》在中國的翻譯及其影響——兼論異文化的傳播和接受的現實性與可能性
戰爭勝負察損益
壬辰衛國戰爭的勝利與韓文化東漸
抗戰期間日本對中國文化財產的破壞和掠奪
略論“南京大屠殺”中的圖書劫掠
侵華日軍在浙江地區的圖書文物掠奪
占港日軍劫掠馮平山圖書館之始末
要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取得更多共識
從日本的社會教育看歷史認識問題的癥結
東亞視域觀日本
從“正倉院寶物”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若干特性
17—19世紀初東亞文地區的文化交流——朝鮮通信使訪日與朝日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關注
上海與長崎交往史實撮要與現實思考
評析甲午戰後日本對台灣的“一體性規劃”
“大東亞共榮圈”的歷史與現實思考
日本“國際化”歷程的回顧與前瞻——日本文化時代性、民族性研究的思考
試論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歷史啟迪與未來追求的視角
訪日感懷與書評
牆內開花牆外香——記“漢簡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交換研究者滯在記
豐富多彩的學術盛會——參加中國現代史研究會年會的體會
學術進步益無究
一部研究日本和中國的日文版重要書目——檢索《上海圖書館館藏舊版日文文獻總目》有感
富有開拓創新的精品力作——讀《中國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有感
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新展現——略談參會後的感受與思考
破解日本現代化成功之謎——讀楊棟樑主編《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叢書》
簡評《日本家訓研究》
日本和東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懷念周谷城教授
我所孜孜以求而未遂的導師——深切緬懷吳廷璆先生的清風亮節
身在異鄉 心懷故土——憶唐德剛教授與復旦歷史系交往二三事
積極推進中國日本史縱深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國的日本史研究要在縱深發展的基礎上再創新高
1989年復旦版《日本通史》編著出版後的體悟
一幅近世近代中日交流的文化地圖——從《日本外史》、《日本教育》中窺探跨文化傳釋
敬仰周一良先生的治學和為人——重讀《扶桑四周》的點滴感悟
附錄:日本和東亞研究論著和講演題名總目(1982—2013)
後記
自序 在日本和東亞的研究交流徵程中求索
中日文化差異因果擇釋
概論中日文化關係及其思考
略論當前中日關係的文化背景
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兼論中日兩國近代化的進程
中國文化傳統與日本的現代化——兼析日本現代化進程中儒家思想之影響
加深相互理解是發展中日友好關係的根本途徑
中日兩國攝取歐洲近代文化之比較
中國在日本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的作用
中日兩國攝取外來文化的歷史考察——以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為中心
中日兩國吸收歐洲近代文化之比較
中國學者對日本吸收歐洲近代文化的研究——研究現狀與趨向
蘭學:日本近代化的胚胎
大阪蘭學的始祖:橋本宗吉的生平和業績
江戶時代傑出的町入學者:山片蟠桃
志築忠雄的《曆象新書》翻譯與儒學自然觀
西博爾德:日本開國的“第一誘導者”
西博爾德的日本研究及其國際影響
日本由本草學趨向植物學研究的轉機——西博爾德對日本自然史研究的貢獻
傳日儒學的逆輸出
賴山陽的《日本外史》與中日史學交流
論《日本外史》的撰刻和在中國的流傳
賴山陽史學思想試論
教育交流求變革
朱舜水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派遣與接納留學生的理念和事實——中日關係史上三次留學高潮的回顧和思考
吳汝綸赴日考察與中國學制近代化
森有禮的《日本教育》在中國的翻譯及其影響——兼論異文化的傳播和接受的現實性與可能性
戰爭勝負察損益
壬辰衛國戰爭的勝利與韓文化東漸
抗戰期間日本對中國文化財產的破壞和掠奪
略論“南京大屠殺”中的圖書劫掠
侵華日軍在浙江地區的圖書文物掠奪
占港日軍劫掠馮平山圖書館之始末
要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取得更多共識
從日本的社會教育看歷史認識問題的癥結
東亞視域觀日本
從“正倉院寶物”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若干特性
17—19世紀初東亞文地區的文化交流——朝鮮通信使訪日與朝日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關注
上海與長崎交往史實撮要與現實思考
評析甲午戰後日本對台灣的“一體性規劃”
“大東亞共榮圈”的歷史與現實思考
日本“國際化”歷程的回顧與前瞻——日本文化時代性、民族性研究的思考
試論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歷史啟迪與未來追求的視角
訪日感懷與書評
牆內開花牆外香——記“漢簡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交換研究者滯在記
豐富多彩的學術盛會——參加中國現代史研究會年會的體會
學術進步益無究
一部研究日本和中國的日文版重要書目——檢索《上海圖書館館藏舊版日文文獻總目》有感
富有開拓創新的精品力作——讀《中國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有感
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新展現——略談參會後的感受與思考
破解日本現代化成功之謎——讀楊棟樑主編《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叢書》
簡評《日本家訓研究》
日本和東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懷念周谷城教授
我所孜孜以求而未遂的導師——深切緬懷吳廷璆先生的清風亮節
身在異鄉 心懷故土——憶唐德剛教授與復旦歷史系交往二三事
積極推進中國日本史縱深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國的日本史研究要在縱深發展的基礎上再創新高
1989年復旦版《日本通史》編著出版後的體悟
一幅近世近代中日交流的文化地圖——從《日本外史》、《日本教育》中窺探跨文化傳釋
敬仰周一良先生的治學和為人——重讀《扶桑四周》的點滴感悟
附錄:日本和東亞研究論著和講演題名總目(1982—2013)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