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織錦

景頗族織錦

景頗族織錦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在景頗族人民中世代傳承,是景頗族婦女朝夕接觸的充滿濃郁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頗族織錦
  • 外文名:暫無
  • 分類:民族手工藝品
  • 民族:景頗族
概述,含義,產生,發展,種類,傳統織錦,現代織錦,圖案,圖案名稱,圖案特點,圖案種類,圖案差異,製作,製作方法,製作習俗,代表人物,

概述

景頗族織錦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內容及色彩別具一格,花紋圖案獨樹一幟,它凝聚了無數代景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頗族婦女手工文化的藝術精髓所在。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織錦和現代織錦兩大類,圖案花紋多,文化內涵深厚,包容性很強。傳統的織錦樣式有長裙、短裙、婦女內裙(相當於短褲衛生帶)、毯子、背腰、護孩圍巾、祭祀毯(分公母)、男女腰帶、挎包、護腿、包頭、馬鞍坐墊、刀背帶等。現代織錦又增加了材質柔軟、款式新穎的錢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領帶等。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等級所使用的製品各有差異,保持著各個支系、各個地區的特點。景頗支系的織錦圖案相對精緻而細膩、圖案內容較為豐富,顯得清新秀麗;載瓦(包括“浪莪”、“波拉”)支系的圖案形狀顯得粗獷豪放,但種類較少,略顯單一;“喇期”支系則配色古樸、色調統一,顏色淺而不艷。山官貴族使用的織錦圖案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多彩,用料講究,織工精細,顯得富麗華貴,非常精美。如盈江銅壁關、卡場、盞西、隴川王子樹一帶的織錦最大特點就是花紋精美細緻,圖案內容多而精細,色彩搭配協調和諧。其中,尤以盈江盞西地區的柵欄式格條圖紋筒裙最為典型。一般一看他們所穿戴的傳統織錦服飾,如筒帕、婦女的筒裙、男式織錦腰帶就能知道他們是哪個地區、哪個支系的人了。

含義

景頗族特殊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特殊的文化。據說景頗婦女織錦上的圖案是一種古老的景頗族圖畫象形的表意文字,屬於圖畫記事,是一種文字元號,具有濃厚的圖畫色彩,每個字都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圖畫,比形意象形文字更加古老、原始。每幅織錦圖案在可能含有某種寓意。景頗族信仰原始宗教,如:墳頭樁、官廟橫樑、目瑙示棟、祭祀鬼樁上面也有大量的符號圖案——圖畫示意文字,是專門在宗教活動儀式上使用的一種古樸神秘的符號,所繪符號內容為圓點、菱形紋、交叉幾何齒紋、旋轉交錯連續紋、太陽、月亮、星星、各種動物、五穀雜糧、瓜果等。圖畫自成一體,線條比較簡練粗獷,造型神奇古怪,是一種人與鬼神能通用的簡明易懂的交流形式和語言,具有直覺性、具象性的特點。千姿百態,形象生動的景頗族象形文字,它們或倚或靠,或交或連,或獨自成體,是如詩如畫、詩情畫意的象形文字,很藝術很美妙。
過去景頗族沒有文字,以象徵性的紋樣、符號、標記形式記錄本民族大遷徙的實史、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爬蟲飛碟、日月星辰,浮雲流水、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具實物等。
景頗族織錦花紋圖案是一部結構宏大的史詩,景頗族古代社會生活的燦爛畫卷,記載著景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是景頗族日常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等的一種再現。凝結著景頗族古代社會的歷史、自然知識、美學藝術、意識觀念、習俗禮儀、倫理信仰、宗教哲學、思維方式、行為心理等古老精神文化,它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多姿多態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景頗族古社會的燦爛文明。
景頗族織錦圖案用紅、黑、白等色彩勾勒,具有特殊的含義。景頗族對黑、紅、白的顏色,有著一套完整的套用概念和心理感覺。“紅”、“黑”、“白”貫穿整個祭祀柱中,紅色象徵血,代表勇敢頑強,另象徵凶兆,以畜牲動物血代表犧牲祭品;黑色代表驅邪除惡;白色代表吉祥、平安,用在祭祀活動上表示行禮、崇敬並求神靈保佑。

產生

織錦的產生和發展與景頗民族的發展、開化歷程息息相關。景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從原始狩獵遊牧部落發展到原始農業民族;從先民遷徙的經歷到農耕定居的民族等歷史發展歷程。在歷史上曾進行過大的遷徙,在許多地方留下了先民生活的痕跡。景頗族屬古代氐羌支系,發源於“木拽省臘崩”(Majoishingrabum),一個位於邁立開江恩梅開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之源以北遙遠的地方,大概起源於青藏高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青海甘肅陝西一帶。那裡高山峻岭,有洶湧湍急的江水,交通不便,終年積雪,異常寒冷。先民們為躲避戰爭和惡劣環境便不斷大量南遷,到唐朝時期已廣泛分布於雅礱江下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帶,被稱為“尋傳”人,從此便有了記載確切的景頗族歷史。據樊捉綽《蠻書》記載:“裸形蠻,在尋傳城西三百里為窠穴,謂之為野蠻。閣羅鳳即定尋傳,而令野蠻散居山谷,其蠻不戰自調伏,集戰自召之。其男女遍滿山野,亦無君長,依攔居屋。多女少男,無農田,無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或十妻、五妻共一丈夫。盡日持馬,不下欄,有外來侵暴者,則射之。其妻入山林,採拾蟲、魚、菜、螺、峴等歸,啖食之。”光緒《永昌府志》一書中記載:“野人,居無屋,多者茅棚,好遷移。赤發黃睛,以書皮、毛面為衣,掩其臍下。首戴骨圈,插野雉毛,纏紅藤,執鉤刀大刃,獵捕食獸,食蛇鼠”。當時的景頗族處於原始的部落民族社會,完全依賴於大自然生存,主要以採摘野果、野菜、獵殺動物為生,取樹皮、草藤、動物皮為革,居溝壑、窠穴。景頗族是樸實而講究實際的民族,他們善於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探索生產生活。他們哪怕是苦苦掙扎在苦難和艱辛的生活之中,心理總是充滿著對生活的美意識,憧憬美好的生活,正是這種民族思想心理鼓舞他們創造美好的未來。景頗先民為了禦寒、裝扮身體,逐步學會了取麻、種棉、紡棉紡麻直至織布一整套的技能,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首先,先民要適應周邊環境,深刻認識周邊環境,認真仔細地觀察和研究植物的特性和生長規律,洞察和了解動物的生活規律和生存方式,從植物的屬性、生長規律和動物的習性和行為特徵得到啟示,學會織布,編制出豐富多彩的織錦圖案,織錦圖案符號也說明先民對環境的理解、對生物的了解和熟識。
景頗族織錦圖2景頗族織錦圖2
朵石擁湯的《絢麗多彩的德宏民族服飾》一書中講述:《遷徙遠征史詩》中記載的唱詞唱道:“請記住,從前居住的地方,白雪皚皚的峰頂,飾我頭(即白包頭巾);中途,山腰瀰漫的雲霧,在我手中(即彩帕);現時,壩子彎彎曲曲的河流,在我腳下(即筒裙花紋)。”
景頗族婦女穿的筒裙,據說是按史祖諾羌和熟羌夫婦兩的遺囑織成的。相傳史祖諾羌臨終前,對他的妻子熟羌留下遺述:“晴雨間,請你看天空,我要把長刀展現給你看(閃電);請你看山坡,我要滾石頭給你看(土石流);請你看田壩,我要堆穀子給你看(谷堆)。”後來,景頗族男子學著閃電的樣子,打制了長刀;學著史祖的說法,堆起了谷堆。史祖熟羌臨終前也留下了遺囑給世人:“晴雨間,我要在天空織七彩筒裙給你們看(虹)。”景頗族婦女才學著天上的彩虹織出了筒裙並定下規矩:“景頗女子不會織筒裙不能嫁男人。”可見,織錦在景頗族生活中占居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織錦的來歷在景頗族民間還有幾種動人的傳說,傳說故事生動形象,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也記錄了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生產生活經驗。如,傳說有一年,在大青樹果子成熟的季節里,百鳥選擇吉日,在結滿紅、白、黃、黑、灰、紫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果子的大青樹下,舉行了隆重的鳥類目瑙盛會。這一天,人類如期撲約,參加了鳥類的目瑙盛會,與鳥類一同歡歌狂舞。盛會結束時,在舞場上滿地散落著百鳥舞蹈後落下的五彩斑斕的美麗羽毛,細心、愛美的一些景頗族婦女把它一一揀起來,拿回家去,小心翼翼地編制為筒裙,上面匯有多姿多彩的圖案,非常漂亮。到來年舉行目瑙盛會時,婦女們穿著自己親手織做的鳥羽筒裙去參加了目瑙盛會,鳥羽筒裙引來在場所有賓朋的目光,大家都想要如此漂亮的筒裙,可哪裡去尋找這么多羽毛呢,聰明的婦女們靈機一動,便用多彩線模仿鳥羽筒裙紡織,並驚喜的發現,所紡織出來的織錦鮮艷奪目,婦女們興高采烈,大家相互效仿,各個都學習織織錦了。編織的圖紋日益豐富、工藝日益成熟。又如,相傳,景頗族織錦創製者是一位名叫碧作銳湯的小姑娘,一天,她看見父親扣回來一隻五彩繽紛的芭幫鳥,心裡十分喜愛,心想自己也能有一條鳥羽般美麗的筒裙該多好。她靈機一動,將芭幫鳥的羽毛一根一根拔下編制起來,匯成了一幅幅好看的圖案,煞是可愛。到她出嫁的那天,穿自己親手編制的鳥羽筒裙,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她的筒裙引起了所有賓客的注目,姑娘們甚至看得如了迷,人人都想要一條如此漂亮的鳥羽毛筒裙,可怎么去找這么多芭幫鳥的羽毛呢?於是姑娘們就用五彩線慢慢地學著模仿鳥羽筒裙編織,匯成的花紋圖案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奇妙,就這樣,織錦一代代傳下來了。經過許多年代的流傳,紡織技術日益精湛,品種日漸豐富。這是大山的恩賜,山魂賦予勞動人民智慧,景頗先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經驗,早已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而景頗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大山文明。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對美最敏感,她們是最能感知時尚和展示時尚的人群,她們懂得修飾自己,精緻地活著。”正如此,具有絢麗心性的景頗族婦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織出了技藝精湛的織錦,研究出了燦爛紛繁的服飾,不斷豐富自己的穿著世界。
景頗族婦女勤勞持家,特別是成了家的婦女,家庭責任感很強,精心經營家庭,她們要像男人一樣盤田種地,早上披著星星出工,晚上帶著月亮回來,又要服待小孩,專心侍侯丈夫、孝敬公婆,還要舂米做飯……她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家庭,這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美德。
也許是艱苦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她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每天,天還不亮她們就早早的起床摸黑生火做好一家人的午飯,舂一家人吃的穀子,天剛亮或身背長約1米5的三四個圓竹桶到水井背水去,或背起花籃到山上砍乾柴火或找豬草,吃完午飯又出工,在往返的來迴路上還兩手不停地邊走邊捻線。下午收工回來,一放下裝滿柴或豬草背籮又開始忙碌起來了,餵豬、餵雞、生火煮飯等一刻也不停歇,一直忙碌到晚上。景頗男性則不同,他出工往往不背背籮,收工回家什麼也如此,身掛刀捎和挎包一身輕鬆地跟在妻子後面,回到家坐在火塘邊,二郎腿一翹,邊烤火邊抽菸,心安理得的等待著妻子把飯煮熟擺放在他跟前。景頗婦女卻毫無怨言,恪守婦道,她們早已習慣和接受了這種傳統的生活。景頗女性是如此偉大,我特別想說:她們的心靈比她們自己親手織出來的織錦圖案還要美麗。這也許是愈在殘酷的生活環境下,更加絢爛執著的對生活的熱愛便愈強烈吧。
過去,景頗族山寨里的女子一年四季除勞動外,餘下的時間幾乎都用在捻線織布上。全家男女老幼用的織錦都出自她們的巧手。每個有了孩子的婦女都有義務為自己的孩子準備好將來的織錦,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時女孩沒有線織筒裙穿、男孩沒有織錦包背是母親的一大恥辱。織錦織得多而好,表明這個女人勤勞能幹、心靈手巧;女人也以紡織漂亮的織錦而引以為自豪。
景頗族麻、棉花在春天種植,秋天收穫。從種麻、棉花到割麻、剔麻、摘棉花、績麻、紡棉、織布做衣,一般由婦女承擔。平時趕集、下山背水、出門參加社會活動、出工都帶上彈好的棉花和線砣兩手都不停地邊走邊捻線。之後把捻好的線用植物和礦物染料染色、晾乾。最後牽線上架織布,一有空閒就織。
景頗族織錦始於何時,現在無法查考。然而毫無疑問,歷經歲月變遷、文化積澱,景頗族織錦集實用、裝飾、藝術三位於一體,是景頗文化發展的見證,反映風俗習性的一面銅鏡,折射出景頗民族審美、價值取向,反映出景頗婦女憧憬美好生活的願望。
一個民族的織錦文化,就像河流一樣,總是在默默地變化,無聲無息地展示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的思想性格。對於山地民族——景頗族來說,更是如此。也許在這個嚴酷的生存環境裡,只有如此執著而奔放、熱情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奔放而熱情的織錦吧。

發展

文化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著傳承與變異,作為表象文化的織錦更容易變異。景頗族的織錦經歷了麻線手工織錦——棉花線手工織錦——羊毛線染色織錦——現代毛線棉線手工紡織和機器紡織織錦四個發展歷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歷史在發展,文化在流動,景頗族文化織錦儲蓄了博大而精深的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景頗族織錦在保持原有特色、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花紋、圖案在原有基礎上更加靈活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款式、材質逐步向輕薄、簡便、美觀、大方趨勢發展、變化。
慘遭流放之時,三閭大夫屈原沉吟汨羅江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屈子借美好的衣物抒發胸臆。無論何時,人類對美好服飾的追求始終如一。隨社會的發展,織錦正在實現商品化的演變,然而這種演變並非蛻變,它在保持原有藝術性、厚重的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吸收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必將朝著健康、進步的方向發展。在全球化、現代化、社會趨於一體化的今天,重新翻檢中國各民族的織錦美學,體會織錦中蘊藏著的文化內涵,也許從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織錦之中可以發展創造出富有民族意味的織錦文化,吐故納新,為新時代服務。也許不久的將來,比這更漂亮的風景——多姿多彩的民族織錦,就會出現在邊陲德宏。

種類

傳統織錦

傳統織錦按紡織工藝方法可以分為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或深青色、白色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彩錦則多以紅色為主色調,通經斷線,其造工較素錦要複雜得多。如按織圖法又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織錦和手工挑花織錦兩種。手工挑花織錦圖案又分為柵欄式織錦和非柵欄式織錦,內容十分豐富,樣式繁多;機排自序織錦圖案內容相對較少,織錦成品存量也十分稀少,所以顯得更珍貴。
傳統的景頗族織錦是用景頗族婦女自己平時爭分奪秒捻出的麻線、棉線、羊毛線,染色後用腰機一行一行一圖一式編織而成。製品有毯子、筒帕、筒裙、護腿、包頭、腰帶、背腰、護孩圍巾、祭祀墊毯等。筒帕、包頭、筒裙、護腿、腰帶等製品經線用深青色或黑色線構成,緯線為手工自捻自染的紅色羊毛線,且多為紅底。有些角邊或特殊部位以深青色或黑色作底,深青色或黑底部分無花紋圖案,紅底部分再用紅、綠、黃、藍、紫毛線或絲線織出各種精細的花紋圖案。織錦圖案多為比較抽象的幾何圖形,主要取材於人們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鳥蟲魚蟹和所目睹的自然現象,以動物為題材的有老虎腳印、毛蟲爬行痕跡、老鷹爪印、牛角、螃蟹、蝴蝶、蛐蟮、魚、蟬紋樣等,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以植物為題材的有罌粟花、桃花、蕨、“莫蘭”(milam)花、南瓜子、藤蔓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此外,也有不少十分抽象的原始造型的變形圖案,形狀千奇百怪,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傳統織錦完全依靠手工製作,紡線、織布、靛染、縫製都要人工完成。材料採用原生自然纖維,質感厚實、耐用,色彩和諧。比現代織錦深厚,花紋圖案更稚拙古樸,怪誕神秘,風格古樸凝重,古色古香,閃耀著景頗族婦女善於思索的智慧之光。
傳統筒裙:景頗族傳統織錦有筒裙、掛包、包頭、護腿、腰帶、毯子等品種。在琳琅滿目的景頗族織錦種類中,工藝最複雜、用料最講究、圖案內容最豐富多彩的要數景頗族婦女的筒裙,屬於織錦中的極品。筒裙,按織法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和手工挑花筒裙兩大類;按圖案內容、形式、色彩和用途可以分為彩裙、素裙、祭祀墊毯(載瓦稱“拍剛”pigvang,得名於其黑紅相間條紋,屬於公;“章噴”zhangpun,得名於其上圖案,屬於母,兩種構成陰陽配對)三種。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圖案內容固定,種類較少;手工挑花筒裙的圖案是手工挑花製作而成的,工藝相對複雜,花紋圖案可以靈活多變,它又分為圖案分散擺布式筒裙和柵欄式格條圖案筒裙兩種,前者圖案擺布稀而散,圖案數量較少,形狀較大,後者圖案擺布較密集,圖案較多,形狀較小而零碎,屬於景頗族傳統織錦中圖案最豐富最精緻,更加古樸、神秘和傳統的織錦,一條筒裙圖案有300到400個。“祭祀墊毯”是祭祀專用毯,出於對鬼的無比崇敬,在這種毯子的製作過程中極其忌諱期間有人死亡,所以製作時力求迅速製作完全。祭毯比較珍貴,往往只有富有的家庭擁有,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並僅在此處出現。彩裙,相對於素裙而言,可謂“盛裝”,相當於“禮服”,只有在出嫁或盛大的節日、走親串戚、趕集等社交活動時穿;素裙屬於日常穿著的便裝筒裙,多用作老年人服裝,圖案簡單而少。
筒裙有中老年裙、青年裙、兒童裙之分,成年人的裙子一般由三塊橫幅拼成,兒童裙由二塊橫幅拼成。中老年裙素裙,左右兩頭約一尺五長,紅色,上面有左右相互對稱的花紋圖案,中間部分是深青色或黑色,沒有花紋及圖案,不分上下,可以倒轉過來圍,顏色較深,顯得成熟、穩重、深沉;青年人穿的彩裙腰部區域(頭一塊)純深青色或黑色,沒有花紋圖案,左右兩端一尺五長的部分呈紅色,上面有左右兩端相互對稱的圖案,下面兩幅全是紅底,織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有上下之分,不能倒過來圍。一般在一條筒裙上有一百到四百多個圖案,造型美觀、色彩濃烈、花紋無拘無束,充滿了神秘、浪漫的色彩,斑斕醒目,撩人心魄。展開的筒裙呈長方形,長1.5米,寬1米。兒童裙的款式和青年裙相似,圖案相對簡單,色彩更加鮮艷、明快,圖案醒目。
“旁”(pyang),婦女來假時穿的內裙,相當於現在的衛生褲或衛生棉,一般由兩塊橫幅拼成,白色低紅色線格條,約1米5長。織作隱蔽,一般不好意思給人見,特別是小姑娘一般不被人發現的野外去趕織。
織錦包:景頗族織錦包是景頗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必備品,分為生產勞動用包(素包)和裝飾性包(彩包)兩種。生產勞動包為白色,由麻線、自捻棉線和成品白線通經通緯紡織而成,中間穿插兩根黑色或紅色經線,將包帶和包身隔成一道黑色或紅色長條,無其它花紋圖案,簡單素雅,多用於勞動生產當中,織一個包一般需要四五天的時間;裝飾性包織制工藝則比生產勞動用包複雜得多,通經斷緯、挑線起花和機排圖紋織就,花紋內容固定,圖案相對豐富,一般於上街、集會、做客和節日時佩掛。據統計,織錦包共有圖案27—30種,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彩錦包有一定區別。例如“喇期”支系的傳統掛包以黑色為底,其上用各色彩線織花,包身、包帶也都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包身正面上部排吊多塊長方形織布條,布條腳邊飾有彩帶,包身下方邊角處吊有彩線和紅色布條,包帶正前方吊幾塊飾有“可奪”(kikdoq,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果子)和彩線的織布條。花紋圖案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顯得原始、古樸、典雅,色彩素雅和諧。
在盈江縣盞西一帶的掛包,包身用紅色線紡織,使底呈紅色,上面織有與其它包不同的彩色圖案,其圖案發現有五種式樣,且僅出現在包上,包身邊緣吊彩帶,不裝飾銀泡銀鏈。
潞西地區的掛包圖案比較豐富,按相同的色彩基調、結構樣式上分共有五種不同花紋圖案的包,黑色包帶、紅色包身。包身上面用彩線織花,花紋圖案種類繁多,一側(正面)飾有銀泡銀鏈,別具一格。潞西地區的掛包分為男式包和女式包。
隴川織錦掛包,黑背帶、紅包身,包身上部有兩行彩圖,花紋圖案相對少,顯得簡單大方,清秀,一面(正面)綴有銀泡銀鏈。
緬甸包,有花紋圖案複雜的傳統包與款式新穎、質軟的現代織錦包兩種,分為傳統式掛包、新式掛包、手提包、錢包四大類。具有色彩豐富而不雜、花紋圖案內容豐富而不零亂的特點。
包頭:景頗族婦女織錦包頭,除景頗支系的婦女包頭與眾不同外,其他支系的婦女包頭圖案內容和款式大同小異,沒有明顯的支系和地域之別,花紋圖案內容簡單,式樣比較固定,有手工挑花圖案和機排自序圖案兩種,色彩比較鮮艷,邊角繡有彩色飾品。景頗支系的包頭在圖案上有明顯界限,在邊緣有彩色飾品與綴線。一般在包頭中出現的圖案共有25—30種,織一個包頭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護腿:護腿是景頗族婦女歡度佳節、參加禮儀性社會活動時穿戴,與織錦筒裙配成一套,圖案內容和款式相對固定。景頗支系的護腿下節部分為黑底彩圖,上節部分為紅底彩紋,屬於挑花圖案,花紋圖案比較多、密集而細小,式樣單一。“喇期”支系的護腿顏色灰暗、質樸,圖案獨特。其他支系的護腿,上部五分之一的部分為黑底,無花紋圖案,其餘部分為紅底彩圖,花紋圖案大而稀少。護腿有手工挑花圖案和機排自序圖案之分,一般在護腿中出現的圖案共有23—30種。值得一題的是,大多數護腿的圖案都是手工挑花製成的,織一個護腿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腰帶:腰帶為條狀,男式女式腰帶差異較大。男式腰帶較寬較長,紅色底布上有重複圖案,兩側點綴各色彩色絨球。女式腰帶有紅布腰帶與織錦腰帶兩大類,織錦腰帶有多種色彩圖案,挎墜各色彩線,顯得飄逸輕盈。目前,織錦腰帶共發現手工挑花圖案8種。織一條腰帶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毯子:毯子和生產勞動筒帕均為白色,用自捻的麻線和棉線織成,織品結實厚重。毯子長約2米,寬1.3米左右,由三幅匹塊橫拼而成,四根黑色或四根紅色分兩組線束從毯子的一頭貫穿到另一頭構成一個色帶,並把毯子格成三股長條。一般情況下,織一條毯子一般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不包括捻棉花線的時間)。
刀背帶:與男式腰帶一般寬,圖案也與男式腰帶相仿。

現代織錦

作為日常穿著使用的現代織錦,是在傳統織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原始織錦的繼承和發展,充分體現了現代景頗人的審美觀。在繼承傳統織錦文化的同時,根據現代審美觀念汲取傳統圖案花紋中的精華,並重新剪下、編排。或對原形圖案加以分解、組合,別出心裁的造就了如今百花齊放的現代織錦圖案。
全手工製作並非唯一方法,大多數圖案的工業化製作得以實現。兩者所使用的工具不盡相同,現代織錦的織機更為先進。現代織錦採取手工織法與機械織法兩種製作方法,有別於傳統織錦。現代織錦質地柔軟,款式新穎,色澤鮮艷,品種多樣。花紋圖案千姿百態而不失傳統織錦的理念、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出現了款式新穎的衣物、褲裙、披巾、提袋、錢包等織錦產品,爭奇鬥豔,風格各異。
織錦圖案是織錦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現代織錦圖案都屬於挑花圖案,沒有機排自序圖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在傳統花紋圖案的基礎上適當放大或縮小,並在此基礎上將多種圖案進行拼湊、組合創新;另外一類則是突破原有風格,遵循基本線條、大致形狀,探索性地大膽創新與實踐,織出新圖案。但無論是什麼時代的織錦作品,其所承載的每一種花紋始終繼承並保持著景頗族傳統織錦圖案的特點、風格。
總而言之,景頗族織錦作為體現景頗族傳統文化的實物,織錦圖案花紋散發著景頗民族厚重的文化氣息。琳琅滿目的景頗族織錦作品,清晰地顯露了傳統織錦的脈絡。

圖案

圖案名稱

景頗族織錦花紋圖案取材廣泛,內涵豐富,內容廣博浩瀚,有動物、植物、生產生活用具、幾何圖形、自然現象等圖案,現代又增加了旅遊文化等新內容。織錦花紋圖案有“同嫩課”(tungnvutko,挎包包口圖案)、“課米”(komyvi,花紋主圖)、“同當課”(tungdangko,間歇挎包花紋圖案)、“靜破波”(zhingpoqbo)、“同都課”(tongdvuko)、螃蟹腳印、“起緬課”(qimyvako)、野貓足跡圖案、罌粟花、“課占”(kozhvan,橫向周期性圖案)、“省國”(singgoq)、“課龍波”(kolumbo)、“課掐作”(或稱“同掐”koqaqzo或tongqaq)、“格可”(gvikem)、“起促”(qicuq)、“苗繃”(myoqbvong)、“章噴”(zhangpun)、“課堆”(kodvui,周期性繩結圖案,有幾種大小、形態有所差異的圖案)、“革年課”(ginvenko)、“課籠”(kolung)、“勒足”(lazuq)、“么斑暫”(mibvatzam)、“莫蘭波”(milambo,野生植物“莫蘭”花型)、“莫蘭作”(milamzo,野生植物“莫蘭”小類種圖型,有大小面積、形態上有所差異的幾種圖案)、“默蘭”(moklam)“、課列”(koleq,臥形的圖案,有幾種大小、形態刻畫有所差異的圖案)、“增塊”(zingkoi)、桃花、“丁努課”(dingnuko)、“老課米”(laukomyvi)、“昆曾虧類課”(kumzingkuiluiko,破開的柱子木紋圖)、“課車課”(kocheko,周期性重複圖案)、“拜賠”(bvaipoi)、“哥王”(gviwang,有的叫“勒思枚嘎”lasimagva,景頗語)、“毛拐”(maugoi)、南瓜籽(有幾種大小、形態上有所差異的圖案)、“有練”(yuleng)、蕨菜幼葉、“康追包”[kangzhuibvau,苦子(茄科漿果)坐果枝椏]、老虎腳印[也稱“課框”(kokong,老虎外八字腳印)]、“框弄降”(konglvongjap,祭祀竹台圖案)、“寧捏課”(ningneko)、“努莫”和“努作”(numo、nuzo分別為一大一小圖案)、螃蟹、蚯蚓、蝴蝶、蝸牛(有幾種大小、形態上有所差異的圖案)、蝸牛觸角、犁、剪刀、“魚”、牛角花、蜂窩、樹眼、毛蟲爬行印跡(潞西地區稱蕨草,有兩種形體有所差異的圖案)、“課奪”(kodoq,上揚圖案)、南瓜籽嵌套圖案、“增對課”(潞西地區稱zingdvuiko,意為拴鼓的牛皮繩,也稱“kodoq”,意為上揚圖案,隴川地區稱南瓜藤)、紙花、“坎史”(kanshi,野生植物果實圖案)……紋樣有三百餘種,琳琅滿目,不勝枚舉。
由於景破族織錦是大眾文化,織錦製作者不同的審美、工藝水平,使得刻畫同一事物的圖案具有不同但相似的表現手法,使織錦圖案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並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大圖案”、“小圖案”。這兩種圖案的區別並不象字面上所說的大小之分,而在形態、所占面積上有一定差異,相對於小圖案而言,大圖案對事物的刻畫較為精細,圖案複雜,小圖案可謂大圖案的簡化版。由於景頗族各支系語言各不相同,致使有些圖案名稱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亂和模糊。

圖案特點

織錦圖案絕大多數是由點、面、線組成,線居多,點和面極少。織錦圖案上的點可以是各種形狀的點。線也可以是粗、細、直、曲、折、弧等多種多樣的線,曲折線居多,彎弧線極少。各種線同時使用,加上間隔的變化,色彩的對比,線的形態是多姿多態、千變萬化的。同樣,面的變化也是形態各異的,一般有方形、三角形、折形、多角形、菱形、圓弧(很少見)、扇形等等。幾何圖案編排十分巧妙,比例尺寸協調,講究對應關係,有的相互聯貫、連線成體。基本上是抽象圖案,具體的象形圖案尙未發現,少數圖案形象生動,多數圖案則很抽象,難以看出圖案所表達的內容和含義。值得一提的是,菱形、菱角圖案幾乎是所有傳統織錦作品的底紋圖案,由折線圍成,有3、4、5、6、7、8折之分,都屬於“革王”gviwang類圖案,“載瓦”、“喇期”、“浪莪”、“波拉”四支系的織錦多用7折圖形,景頗支系的織錦多用4折圖形。這樣的菱形、菱角圖案用於織錦對比彩色的裝飾圖案也很多。
在人類社會的童年,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比較感性、直觀,他們所刻畫的圖案和內容都相對簡單,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加深,人們把抽象的形象和具體的物體物象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沒有完全脫離物體物象的形似,取之於主要特徵,處理的十分巧妙,圖案效果非常美妙非常完美,可謂神韻十足,耐人尋味,並且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景頗族傳統的織錦花紋圖案可謂奇特精細,這些圖案僅出現在本民族原創織錦作品上。經研究分析,在傳統織錦中很少發現包括景頗男子的竹藤編織圖案繪畫和雕刻花紋等其它藝術作品圖案,也沒有發現與其他民族相同或很接近的圖案,只有“格順”(gvishun,蕨菜幼葉)圖案與目瑙示棟柱上的“格順”圖案相同,而且這些圖案有嚴格的構形,決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差異、形變出現,這點有別於其它民族織錦中派生、創新的特點。而現代織錦圖案則多由傳統織錦圖案嵌套、拼拆、組合而成,圖案多樣,線條簡略、簡潔、概括。

圖案種類

景頗族織錦花紋圖案分為機排自序圖案和手工挑花圖案兩種,有半花、滿花之分。手工挑花圖案,花紋靈活多變,內容豐富多彩,但製作煩瑣,費時費工;機排自序圖案,相對先進、簡單,圖案式樣較少,有些機排自序圖案也可以採用手工挑花法織圖。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更新,原本採用手工挑制的圖案機械化製作得以實現。
景頗族織錦圖案以幾何圖案為多,大多是以菱形為基礎衍生出的圖案,其中以菱形圖案為主。按圖形大體可以分為連續圖案和格律體圖案兩大類。
1、連續圖案
連續圖案分為二方連續圖案和四方連續圖案兩種。二方連續圖案是以一個花紋為單位,向上下或左右展開;四方連續圖案是向四面八方連續展開而成。
四方連續圖構圖方法有成角、直線、斜線、相交和弧線交織兩種。傳統織錦圖案變化層出不窮,它充分利用圖案創作上的形式法則,設計巧妙。景頗族婦女織圖時充分利用色彩對比,利用方折對比、曲直線對比,方中有折,折里有方,使圖紋富有變化,千姿百態;用同一紋樣,進行方向和位置的變換,讓畫面更加活躍;線面結合、對比強烈,效果突出;同一形(花紋)整半對比或叫“一整二割式”,突出主體,如主體是菱形,客體則是半菱形等;間隔,用不同的圖形,交替間隔出現,或同一圖形,紅色、白色、黑色、藍色等顏色交替出現,色彩鮮艷奪目,對比強烈而協調。
2、格律體圖案
格律體結構圖利用“×”字格、對角線等格式劃分區域,從上下左右填入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圖案,然而又統一在一定形體裡,成為格律嚴峻的圖案。
圖案的創作,從規律中求變化,從同形中求多變,推陳出新,以此創造出新穎的圖案。這樣,圖案的變化就無窮無盡,如自身變化、外形變化、位置變化、組合變化等。

圖案差異

德宏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各民族在語言、文字、習俗、繪畫、歌舞、宗教、民居、服飾、飲食、生產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各民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一個既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又使多民族文化凝於一體的文化景觀。
傣族是生活在壩區的民族,信仰佛教,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傣錦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傣錦用坐機織制,一般以棉沙為經,五色線為緯編織,品種有筒帕、被面、窗簾、門帘、沙發墊、床單、奘房裡用的佛幡、婦女筒裙、頂頭帕及各種裝飾品。織錦圖案豐富多彩,有常見的動物和花草,有男人的蔑竹編製圖紋,也有宗教涵義的圖案花樣,如寶塔圖案等,基本上都是象形圖案。傳統的傣錦織花常見的除八角花、方格花、銅錢外,還包括手工藝圖案。色彩變化上,傳統的織錦多為黑底、藍底,現在多以黃、白為底,用多種色彩線交叉織花,並在圖案精彩部位又加襯金線、銀線,色彩明亮跳動,顯得富麗華貴。景頗族則屬於山區民族,山水曾將與外界阻隔,因而使其獨特的民族風俗、民族文化、社會組織與大自然和諧關係的傳統得以保存和延伸,形成了它獨特的民族文化、獨有的異域風貌、社會特點和審美情趣,在景頗族傳統織錦文化里沒有發現與傣族織錦圖案完全相同的內容,沒有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痕跡。景頗族織錦圖案里沒有直接表現具象的動物、花草的圖案,只有抽象地描繪動物、花草的圖案,對原始宗教圖意表達上也是完全抽象的,而不是具體地去表現。色彩上,景頗族織錦底色一般為紅色和一定分量的深青色或黑色,具有濃烈、古樸、和諧、粗獷的色調感。而傣族織錦底色為黃色或一般色度較輕的幾種色,具有明快清爽、華麗的色調感。心靈手巧的阿昌族擅長製作銀飾工藝和鍛刀技術,“阿昌族打的刀景頗族背,阿昌族製作的銀飾景頗族戴。”的確,景頗族使用的刀、銀飾品都是產自阿昌人的。但織錦不見長,他們的織錦只有筒裙和腰帶兩種,五種相類似的花紋圖案,形態既象竹魚籠罩,又象阿昌婦女的高包頭。熾熱勝火的傈僳族、淳樸知足的德昂族,沒有彩錦,只有素錦白包,沒有圖案,沒有花紋,只有花線條,他們的服飾都以各種色塊布拼合而成,德宏各民族的織錦文化如此鮮明。
隨著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吸納,各族文化逐漸融合,使自身文化在汲取外來文化精華基礎上得以最佳化。這也表現在織錦作品上,景頗族現代織錦出現了與傣族、阿昌族織錦圖案相近相類似的個別圖紋;另一個是表現在穿著上,由於現代的景頗族織錦與傣族織錦,在材質、色彩、圖案、風格上有些相近似,而出現傣族婦女穿景頗族的現代織錦筒裙,同樣有些景頗族婦女也穿現代的傣族筒裙的情況。

製作

製作方法

景頗族織錦多以自捻的棉線、麻線、羊毛線,並經自然印染(深青色、深紅色)初步加工後作為織錦材料。機杼由“工”字型主線支架、皮製腰帶、數對梭子、兩隻相同的竹竿、梭鏢(形似古代青銅劍,用於壓線)、線軸、底槓組成,所有部件均為竹或木製。製作織錦時,將線縱向排布於主線支架上,並固定於兩棵平立的木樁上,另一頭系在腰間即成經線坐於席上,由較小的梭子完成橫線布線及挑花等工作,最後由大木梭鏢壓緊、咬和。在織錦過程中4線成股及8線成股兩種壓線技法最為常用,根據織錦、圖案種類大小排列組合,結合使用以製得各式圖案,在必須時還可結合手工挑線成花,使圖案更為精密、豐富。而單線壓線法則用於製作背帶等簡單部分。
總之,景頗族織錦製作複雜、煩瑣。其原理類似於電視機顯示器成像原理:每一根縱橫線交點就好比一個“像素”,兩種壓線技法就像“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由此即可製得各種織錦產品。景頗族先民逐漸掌握了較高的手工紡織技術,從紡棉、績麻、染色、架線到紡織,是一整套複雜而繁瑣的工藝。傳統織錦是用非常古老簡陋的木、竹製土機進行數線、撿線、插線、穿梭、排列編織而成的,不僅費工費時,對紡織者的眼力也是十分“嚴峻”的考驗。一般情況下,製作一條筒裙要一個月時間。

製作習俗

景頗婦女不厭其煩,常常是從天亮織到太陽落山,至今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織錦工藝技術。自古以來,每個景頗族婦女都要學會紡線織布,景頗族織錦編織技術由此代代相傳。姑娘從小就被要求掌握紡織編織技術,女孩一般七八歲起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織布了,一般從簡到難,先從織掛包學起,織了四五件掛包以後,就可以學習織更為複雜的織錦了,如筒裙之類的織錦。學得快的一般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慢的需要五六個月左右,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景頗族諺語裡說:“不煮過大鍋飯,不織過大筒裙的女人成不了家庭主婦。”“小姑娘不會織統裙不能嫁人,小伙子不會耍長刀不能出遠門。”確實,景頗族小伙子不會耍長刀的不多,小姑娘不會織統裙的也幾乎沒有。一個小姑娘如果連一種織錦也不會織的話,不但被人譏笑,看不起,而且小伙子一般都看不上。因此,景頗姑娘就必須從小勤學苦練,她們一有空就學習織布。這樣,景頗婦女人人都成了心靈手巧、獨具匠心的紡織能手和藝人。母親在傳授編織技藝的同時,也把紋樣的名稱、含義、以及有關本民族的歷史、創世故事傳授給她們,並做思想教育工作。此外,織品還是景頗人家中的重要財物,一件製作精美、用料上乘的筒裙的價值相當於一頭水牛,是婚禮中最珍貴最重要的嫁妝。擁有織品的數量往往與富有程度成正比,華麗的織錦作品是財力、地位、身份的象徵。
景頗族傳統織錦出自地道的農家女子之手,鄉土味特濃,樸實無華,她們根據織物經緯結構的規律和本民族的審美觀,憑藉對大自然物象的直觀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力,在對所飾物進行高度的提煉概括後,創作出獨特、古樸、優美的紋樣,製圖講究對稱、平衡,紋樣圖案造型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藝術性。
織品中,經線一般為黑色或深青色,緯線用各種顏色的毛線、棉線,其中大多以黑色、深青色、紅色為基色,以黃、藍、綠、紫、白等顏色圖紋作點綴,用色不受自然的制約,色調強調對比強烈、鮮明奪目,表現出豐富而協調、絢麗而細緻的色彩效果,有絢爛、莊重、艷而不俗的藝術效果。
景頗族織錦是景頗姑娘智慧的結晶,是她們藉以顯示手藝、尋偶擇配和憧憬未來的珍貴織物,我們從中可以理解景頗族婦女的人生經歷和生活追求。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織錦了解景頗族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和歷史文化。
丹青斑駁,千秋溢彩。景頗族這一織錦藝術奇葩,將在爭奇鬥豔、琳琅滿目的民族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越開越艷麗。

代表人物

榮昌苗,女,景頗族,1935年出生在盈江縣盞西榮氏山官家庭,德宏州盈江縣人,景頗族織錦大師。她從小就酷愛景頗織錦。7歲時父母就為她舉行了織布拜師儀式,從此景頗織錦便伴隨著她成長。她曾到保山地區接受過初等教育;20世紀50年代隨丈夫排啟仁(原州政協副主席)到了州俯芒。1998年至2001年曾擔任德宏州政協委員。文革期間由於丈夫遭受迫害,她也未能倖免,被下放到邊遠的農村。在那艱苦的環境裡,儘管連飯都吃不飽,但她也從未放棄過對民族織錦藝術的追求,不斷挖掘、收集、創新織錦圖案,並傳授與她人。她的織錦作品已流傳到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泰國緬甸台灣香港等地,並被雲南省省民族博物館和民族文物愛好者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