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宮碑,位於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城東三公里的舊縣村景靈宮遺址。
宋真宗以黃帝為趙姓始祖,傳說曲阜城東的壽丘是黃帝的誕生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詔改曲阜縣為仙源縣,並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又興建了景靈宮奉祀黃帝。天聖年間,景靈宮遭遇火災被焚毀。仁宗、徽宗兩次重修,景靈宮碑即立於徽宗重修時。靖康之變後,景靈宮逐漸衰敗,至元末已完全被毀。現景靈宮遺址僅殘存巨碑二通,東碑俗稱“萬人愁”碑,於1991年復立;西碑俗稱“慶壽”碑,於1992年復立,通高16米以上。
2013年3月5日,景靈宮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靈宮碑
- 所處時代: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公布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1544-4-047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歷史沿革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冬10月,宋真宗因黃帝生於曲阜壽丘,故在曲阜為黃帝興建景靈宮、太極殿。景靈宮規模宏大,總1320楹,北宋末年毀於戰火,現遺址仍存地下。原址僅殘存巨碑2通,因碑高大笨重,難以移動,當地人稱之為“萬人愁”碑。大碑立於北宋宣和年間,是宋徽宗為頌揚軒轅黃帝的功績而建造的。後遭遇金兵南侵,大碑始終未能鐫文樹立。
乾隆十三年(1748年),聖駕東巡,山東大吏因碑無字,恐觸聖怒,遂擊碎大碑並埋於土中。
1991年,復立俗稱“萬人愁”碑的東碑。
1992年,復立俗稱“慶壽”碑的西碑。
主要景點
現存2通巨碑,東碑俗稱“萬人愁”碑,通高16.95米,寬3.75米,厚1.14米,總重388噸,於1991年復立;西碑俗稱“慶壽”碑,碑身高7.15米,寬3.65米,於1992年復立,當時由於西碑贔屓座未能找到,維修時按東碑仿做。2009年6月在“慶壽”碑西發掘出土了西碑贔屓座。
文物價值
兩碑刻通高皆在16米以上,重達388噸,詳細反映了當時政治形勢及時事變遷,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景靈宮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