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景邁古茶園種植於傣歷五七年(696年)。
2004年,景邁山啟動電網建設和改造項目,電線改造“讓道”於古茶林,景邁山上的路被修成了彈石路面,用塊石鋪築,在砂墊層經碾壓成型,路面透水性好;核心區的部分路段採取限制車輛通行的措施,實現對景邁山古茶園的最大保護。
2013年開始,普洱市陸續實施17個村寨文物保護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監測項目;在具體實施中,優先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乾欄式民居建築結構、特徵和風貌,並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推動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民眾。
2010年,針對世界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國家文物局首倡景邁古茶園申遺,並於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1月,國務院批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中國2022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編制提交申遺文本,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
遺址特點
景邁古茶園是世界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培植型古老茶園。古茶園分布在叢林中,分布面積達1870公頃,其中成林、成片的古茶園,現存730公頃。古茶國內的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現存古茶樹屬雲南大葉茶,大部分保持良好長勢,村冠挺拔,枝葉茂密,最大的茶樹樹圍達150厘米。景邁古茶園位於惠民鎮景邁、芒景兩村轄區內,古茶林多為零星分布於茫茫林海之中,東起芒埂最秀山樑,南到芒洪山樑,西至翁窪山樑,北到糯崗山樑。景邁萬畝古茶林區,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高而東南低,轄區內最高海拔崗山約1662米,最低海拔約1100米,平均海拔約1400米。地面起伏連,緩坡較多,間雜丘陵地帶,無明顯的深川峽谷。景邁古茶園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山地垂直氣候明顯。氣候溫涼,乾濕季節分明,常年盛行西南風。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蒸發量1636毫米,略小於降雨量,年平均日照時間2135小時,平均霧天140天,輕霧114天,其中冬季占全年霧天的85%,年無霜期265天,轄區內雨熱同季,利於茶多酚、胺基酸、葉綠素形成,而纖維素不易形成.茶葉能較長時間保持鮮嫩,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長的有效性高。土壤類型屬赤紅土壤一大類,亞類有紅色赤紅色赤紅土壤,黃色赤紅土壤,紫色赤紅土壤等,主要土種有紅木香土、黃木香土、赤紫砂膠土。
主要建築
古村寨
景邁古茶園共有9個遺產要素村落,人口近5000人。其中南部5個為布朗村寨,分布在南北走向的芒景山(又名帕哎冷山)西麓;北部4個為傣族村寨,分布在東西走向的白象山北麓。這些傳統村寨在整體選址、村寨布局和民居風貌上具有鮮明特點。整體上圍繞神山而建。所有村寨均在海拔1200米(景邁山雲海/霧線高度)以上。當寨子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另外選址建新寨,以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村落防火安全。通常,幾個村寨圍繞一座神山呈現群落式布局。村寨建設以“寨心”(村寨守護神居住的地方)為基準點,內部建築與街道基本圍繞寨心集中緊湊布局,有些地形條件相對平坦的村寨還呈圈層的向心式布局,以保證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村寨由內部到外部形成“寨心”—通向寨心的建築街道—入口“佛寺”建築—古茶林、森林(茶神自然崇拜)—神山水源林(自然山神崇拜)的信仰空間體系。傣族村寨內均有寺廟,在村口和緬寺及特定方位種植樹木作為村寨神樹。村口建撒拉房用於接待南來北往的行人。村寨周邊是古茶樹與森林的混合區域,區域外較低海拔位置分布著生態茶園、耕地。
傣族、布朗族民居均採用傳統乾欄式建築,經過四代演變改進,形成了既適應當地潮濕氣候,滿足生活所需,又便於茶葉晾曬存儲和加工的當地乾欄式建築,是自然條件和茶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乾欄式建築的典型特徵是主體建築一般為兩層,屋頂為坡屋頂,一層用於儲藏、飼養動物,二層用於居住,二層平台作為活動空間與茶葉晾曬與加工區域。建築裝飾上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傣族屋檐博風口以黃牛角作為裝飾符號,而布朗族則飾以大葉茶“一芽兩葉”的符號,標誌著部落對動物、茶葉的圖騰崇拜。
文物遺存
古茶林
景邁山完好保存著5片古茶林,總計1180公頃。古茶林茶樹樹齡古老,由於栽培型茶樹在一定樹齡以後(約100年)逐步進入低產期和衰亡期,因此古茶林存在更新演替的動態過程,有約10%的茶樹樹齡超過100年,最老的茶樹樹齡300年以上。古茶林在種植、養護等方面以“林間開墾,林下種植”的茶林種植技術尤為突出。“林間開墾”指在森林間以村寨為中心斑塊狀開發古茶林,古茶林之間保留森林防護線或防護林。“林下種植”則指每片古茶林都保留大部分高大喬木,從而儘可能維繫自然生態系統,中層種茶,地表保持草木層,從而形成“喬——灌——草”的立體群落結構。另外,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樹、多依樹、樟腦樹,其特有的香味會傳遞給茶葉,使茶葉具有天然的香氣,而對茶樹有害的那些樹木則予以適當清除。
古茶林內共記錄種子植物943種和變種、珍稀瀕危保護植物15種,陸生脊椎動物187種,鳥類134種,蜜蜂等經濟昆蟲21種。古茶林的物種數、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與天然林相似,明顯高於林相相對單調的現代茶園。良好的植物、動物多樣性使物種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係,可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同時上層喬木的落葉又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有機養料,因此有效地維持了古茶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古茶林為了保持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避免大規模連片種植,產生低溫凍傷、蟲害傳染等自然災害,確保整個景邁山古茶林能持續傳承,在不同古茶林片區之間保留部分森林作為分隔、防護之用。
文物價值
景邁古茶園是世界上已發現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是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葉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的發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保存完好的茶樹基因是未來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景邁古茶園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縮影,是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最重要的實物載體。
保護措施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保護試點古茶園核心區就是景邁古茶園。
2023年,景邁古茶園在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全球第一例茶主題世界遺產。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景邁古茶園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境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景邁古茶園,路程約64.1,用時約9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