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調查——景觀設計學研究思想的論述,也就是前四章的內容,這四章是對景觀設計學研究哲學思想的論述,為之後的研究開展指明方向;策略——研究思想的實踐途徑,在第五至十三章展開論述,這九章內容稱得上一本研究工具書,指導讀者實踐第一部分研究哲學思想的途徑,即各種研究策略的論述。閱讀每一章研究策略論述時,仍然可以套用上述兩種理念。;設計——作者在第十四章“探索任意研究活動融入景觀設計實踐的可能方式”,這一章的論述不僅能夠幫助你找到自身所從事的實踐活動在學科框架中的位置,更能夠為可能不知從何做起的新晉研究者指出潛在的研究方向。只有對整個學科研究體系框架瞭然於胸,才具備景觀設計師的基本水平。
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論述此類話題在景觀設計領域內重要意義的著作。《景觀設計學》使專業人士和學生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並為他們工作整體性的確立提供靈活的規劃方案。
基本介紹
- 書名:景觀設計學:調查·策略·設計
- 作者:M. Elen Deming, Simon Swaffield
- 原版名稱: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Inquiry, Strategy, Design
- 譯者:陳曉宇
- ISBN:978-7-121-19712-3
- 頁數:260頁黑白印刷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裝幀:平裝壓膜勒口
- 開本:1/16 170×235
內容簡介,作者信息,目錄,譯者序,前 言,
內容簡介
隨著景觀設計與其他交叉學科的互動增多,以及各種信息流持續刺激學科規模和多樣性的發展,景觀設計師通過一系列研究策略去尋找、創造和證實知識的能力變得愈發重要。《景觀設計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框架,通過其中的調查技巧,系統開拓各種研究的可行性,以此來促進更好的設計思考解決方案。以可靠的合作實踐為基礎的知識合理化途徑,邏輯清楚並且富於創新,遠勝於恪守科學模式規範——這種綜合闡述指南為研究質量合理化新模式的確立提供了可靠的論證。《景觀設計學》包含如下內容:
·展示研究策略如何成功套用於實踐的案例分析。
·理論、研究、實踐與批判之間關係的新解讀——一種專屬於景觀設計的關係。
·通過景觀設計研究活動和實踐創新產生新知過程的詳盡描述。
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論述此類話題在景觀設計領域內重要意義的著作。《景觀設計學》使專業人士和學生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並為他們工作整體性的確立提供靈活的規劃方案。
作者信息
m·艾倫·戴明(m.elendeming)設計學博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成員,優秀民生獎獲得者;伊利諾伊大學景觀設計學院教授兼院長,曾擔任業內權威雜誌《景觀雜誌》編輯。她目前是北美景觀規劃設計教育委員會(cela)主席,同時擔任《歐洲景觀設計雜誌》和《景觀雜誌》編輯顧問委員會委員。
西蒙·r·斯沃菲爾德(simonr.swaffield)哲學博士,紐西蘭景觀建築師協會成員;紐西蘭林肯大學(坎特伯雷)景觀設計學教授,2007年榮獲北美景觀規劃設計教育委員會(cela)頒發的傑出研究交流獎。他是《景觀評論》創始編輯,並且發表和編輯了多篇文章。
陳曉宇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畢業(學士),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碩士,翻譯出版《20世紀景觀設計標誌》(isbn978-7-121-16102-5)。
目錄
設計師vs工匠(譯者序)
前 言
致 謝
第一章
簡 介 1
1.1 景觀設計學知識現狀 1
1.2 應運而生的指南 2
1.3 學科背景的守門困境 4
1.4 繪製整體框架 7
1.5 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科體系 12
第二章
了解景觀設計 17
2.1 引 言 17
2.2 專業學科的本質 17
2.3 景觀設計學知識範疇 20
2.4 研究發展需求 25
第三章
理論/研究/學術/批評 30
3.1 引 言 30
3.2 理論理想之爭 31
3.3 理論的表現 34
3.4 理論對話 35
3.5 研究與學術 37
3.6 工作室設計(作為研究場景) 39
3.7 理論與批評 42
3.8 結 論 43
第四章
設計與研究的綜合 47
4.1 引 言 47
4.2 問題與目標 47
4.3 研究問題設計 50
4.4研究專業學位 52
4.5 研究質量評估 54
4.6 啟發式教育法 56
第五章
描述性策略 63
5.1 引 言 63
5.2 觀 察 64
5.3 二次描述 69
5.4 描述性社會調查 69
5.5 綜合描述 75
5.6 描述性案例分析 77
描述性策略:總結 82
第六章
建模及相關性策略 85
6.1 引 言 85
6.2 描述/合成模型 86
6.3 分析模型及相關性 88
6.4 簡單相關性 91
6.5 多重相關性 92
6.6 空間相關性 96
6.7 預測建模 99
6.8 動態模擬 100
建模策略:總結 108
第七章
實驗策略 112
7.1 引 言 112
7.2 經典實驗 114
7.3 野外實驗 117
7.4 準實驗 117
7.5 實驗法象徵 120
實驗策略:總結 122
第八章
分類機制 124
8.1 引 言 124
8.2 收集/登記/編目 126
8.3 類型學 131
8.4 分類學 134
8.5 索 引 138
8.6 文獻學和文獻綜述 142
分類策略:總結 146
第九章
解讀性策略 150
9.1 引 言 150
9.2 人種學 151
9.3 話語分析 159
9.4圖像學和圖像研究 162
9.5 歷史編纂 163
解讀性策略:總結 167
第十章
評價和診斷 172
10.1 引 言 172
10.2 參數、標準和規則 173
10.3 設計評價 177
10.4 診斷學 179
10.5 景觀評價 182
評價與診斷策略:總結 185
第十一章
參與行為研究 190
11.1 引 言 190
11.2 教學研究行為維度 192
11.3 服務研習中的參與式設計 195
11.4 參與式行為研究(par) 198
11.5 跨學科行為研究(tdar) 200
參與性行為研究策略:總結 201
第十二章
投射設計 203
12.1 作為研究的設計 203
12.2 設計操作 207
12.3 設計解讀 213
12.4 設計反思 215
投射設計策略:總結 219
第十三章
邏輯系統(公理、規則及論證) 221
13.1 引 言 221
13.2 邏輯關係 222
13.3 綜合邏輯 225
13.4 拓展場分析 226
13.5 作為邏輯系統的空間句法 227
13.6 模式語言 229
邏輯系統:總結 232
第十四章
研究與實踐 235
14.1 引 言 235
14.2 研究策略融入實踐——循證設計 237
14.3 研究融入實踐——爭議革新 238
14.4 知識融入實踐——草根運動 239
14.5 組織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 239
14.6 重 申 243
設計師vs工匠
譯者序
時光倒退5年,譯者還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本科學生,也和很多同學一樣,對這本書不置可否。圖書館有那么多經典設計案例,瀏覽其中的三分之一,就能在專業設計課上獲得老師的認可,何必花時間去翻閱一本根本不是彩色印刷的專業書呢?
設計專業課上努力表現,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景觀規劃設計師,有能力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但假如無法用通俗的語言向行業外的人描述自己的工作內容與職責,以及本專業對他人及社會的意義,那么就無法獲得外界對本專業的尊重。也就是說,景觀設計作為一個整體,無法獲得廣泛認可,永遠只是相關學科的附屬品;如此,景觀規劃設計師的稱號也就毫無意義。
如果你讀到這裡,說明你已經站在學術生涯的起跑線上蓄勢待發。那么接下來請允許我結合自己翻譯本書過程中的感想,為大家勾勒出本書的基本框架,希望對各位的閱讀有所幫助。
不得不承認,譯者對原作者缺乏變化的表達感到失望。語言的雕琢是翻譯的樂趣之一,但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完全感覺不到樂趣。因為這是一本專業教科書,它的價值不在於語言的生動性,而在於內容的嚴謹和理性。因此建議讀者,尤其是學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定做好筆記,這對思路的梳理很有幫助。漸漸地,你就會發現,那些枯燥的語言變成了立體的結構框架,那些節點、界限、核心、邊緣效應等等,如同3d模型,向人們展示景觀設計學科的魅力和景觀設計學研究的活力。
看本書的書名,就可以知道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調查——景觀設計學研究思想的論述,也就是前四章的內容;策略——研究思想的實踐途徑,在第五至十三章展開論述;設計——作者在第十四章“探索任意研究活動融入景觀設計實踐的可能方式”(14.1節“引言”)。
本書的前四章是對景觀設計學研究哲學思想的論述,為之後的研究開展指明方向。你或許會覺得其內容過於晦澀、抽象,但其實只要把握作者的一個體系與兩個核心理念,就會豁然開朗。
一個體系,即景觀設計學知識體系。用作者之一戴明的話說,“景觀設計學最初不過是一門手藝,好幾個世紀之後才成為標準化的職業,並最終緩慢進化為複雜精深的學科。景觀設計這個詞語就是一個抽象的知識體系,一個不斷進化的學、知、行半自主系統,在系統的一致意見指導下產生、認證和消亡。經過反覆的調查和研究,這些知識體系不斷進行自體更新。”(deming2009,vi;本書1.3節)。這個知識體系,不僅是本書的核心,更是整個景觀設計學研究的核心。
作者對景觀設計學知識體系的論述始終貫徹兩個理念:首先是系統論。大到景觀設計學研究,小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技術,都是系統,都有自身明確的框架、界限和層級結構。因此作者的分析也是層層遞進,撥開一層又一層看似複雜的亂象,直達問題的核心,即各種系統之間的互動與關聯。這種互動關係又引出第二個理念——連貫性,也就是說各種系統除了上下級的附屬關係,同一層級之間儘管存在針鋒相對之處,但其間仍然是連續的軸線,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換句話說,本書中作者的分析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彼此間關係傾向性與可能性的探討。作者就是帶著上述兩個理念,對景觀設計學研究的核心——景觀設計學知識體系進行分析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傳達研究的整體概括和靈活的策略思考”。
如果說前四章是本書理論性的展示,那么接下來的九章內容就完全稱得上一本研究工具書,指導讀者實踐第一部分研究哲學思想的途徑,即各種研究策略的論述。閱讀每一章研究策略論述時,仍然可以套用上述兩種理念。“每一章首先給出策略的定義和特色,讓讀者認識到其所屬類別。接著通過簡述已發表的研究案例來解釋每個研究方法,其中列舉的細節足以引發討論和比較。”(1.4節“繪製整體框架”)。也就是說,作者首先在引言部分搭建研究策略的框架,然後通過具體的研究實例來填充,最終的總結部分(summary)又通過對研究適用性的論述為整個策略系統披上“合適的外衣”——自始至終,都把策略當作一個獨立系統,而不是簡單的實踐途徑。
而在選取實例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沒有幾個研究項目恰好只採用一種策略(abbott2008)……有些研究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其重點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一些研究技巧在不同的策略中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這種靈活性在文中相關部分都有提及。”(1.4節“繪製整體框架”)。作者沒有將這些研究策略和實例看作孤立的個案,其間往往存在動態聯繫。因此,儘管作者會選取“策略表述清楚的案例,並將其歸入最能體現此項研究本性的類別中”,但仍然沒有忽略對其相關性、綜合性及拓展性的論述。
第五至十三章每一章的論述都是“總分總”結構的,因此只要把握每章引言部分提出的策略定義和屬性,就掌握了之後的閱讀與拓展線索。讀者盡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動機和需求,按照每章的標題尋找合適的研究策略。
當你對自身即將或者正在從事的實踐活動認識不清的時候,可以直接翻到第十四章。這一章的論述不僅能夠幫助你找到自身所從事的實踐活動在學科框架中的位置,更能夠為可能不知從何做起的新晉研究者指出潛在的研究方向。只有對整個學科研究體系框架瞭然於胸,才具備景觀設計師的基本水平。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沒有全局認知,對自身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的影響毫無意識,那么充其量不過是埋頭繪製cad和效果圖的工匠。
作為曾經的景觀設計學專業學生,譯者真心希望時光倒退5年,有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能夠遞給我這本書,然後告訴我:“從這本書開始,你才能夠真正進入景觀設計行業。”
前 言
本書的創作過程是一個跨國合作項目,兩位合著教授分別工作和生活在地球的兩端。其中經歷的翻譯挑戰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期。我們的國際合作也鼓勵我們調和不同學術文化與實踐、標準的隔閡——也就是本書所描繪的社會縮影。
毫無疑問,這本書有自己的使命。兩位作者都樂於承認,任何一本論述景觀設計研究狀態的書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簡單來說,都處於不斷進化當中。書中的論證都有條件限制;同時,希望對拓展論述有建設性貢獻,並能夠持續地為學科發展出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程。書中的主張、分類和事例無疑會引發各種反應,而我們將翹首企盼同行的反饋。
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對各方面知識都有涉獵的通才。景觀設計學領域內多年的編輯、教育和學術經歷,讓我們在本學科當代研究領域有著不同尋常的優勢。這既是優勢,又是潛在的限制。在回顧和解讀景觀設計學科研究策略多樣性之時,我們必須進行刪減和轉化。希望我們各自學習傳統的不同,不會影響到這些策略的整體性或豐富性,並且有能力幫助其他人解決同樣的解讀問題。
我們(兩位作者)都有在同行評議雜誌做編輯的經歷,斯沃菲爾德(swaffield)是《景觀評論》的創始編輯並工作至今(1995—2009),而戴明(deming)起初是《景觀雜誌》的協同編輯,後來成為首席編輯(2002—2009);許多編輯顧問委員會當中都有我們的一席之地。長期與各位作家和同行評審之類的人接觸,啟發了我們撰寫這本書的想法:用研究者完成的實例來解讀核心概念。我們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學生和從業者能夠獲得一種新的能力,去理解如何通過研究改變現狀,並了解本身工作的具體意義。
我們相信本書的最大貢獻不在於具體實例的選擇和說明,而在於傳達研究的整體概況和靈活的策略思考。我們選擇的大部分實例都是綜合研究,比如分類與邏輯論證的結合(fredericks1982)、描述結合評價(francis2002),等等。因此,通過閱讀本書,形成對策略、設計和認知的需要這三者關係的成熟理解,這對新晉研究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們必須強調,我們並不認為存在所謂的“單純”策略——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具體情境下解決具體問題,而這些實例反映的是途徑與意圖的配對過程。同樣,研究設計也與適用性和可能性藝術有關。
不過,研究設計和實施有邏輯可循,我們也相信關於學科文獻系統化的研究對學科有益。如同x光線透視人體骨架一樣,系統研究能夠形成對學科研究策略、設計和方法的模式化解讀。我們希望本書的分類和闡釋能夠拓展理解、類比和實用創新的新天地,啟發和指導新晉研究者,並激勵那些已經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與習慣的、有經驗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