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榮,男,1964年生,博士學位,研究員職稱。1984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物理系,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到北京天文館工作,現任副館長、北京天文學會秘書長、北京市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協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海榮
- 外文名:Hairong Ji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婚姻狀況:已婚
- 健康情況:健康
景海榮的成就,景海榮個人經歷,放棄專業搞科普,原來最適合做科普,
景海榮的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是天體磁場和太陽活動,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近年來主要從事天文學的科普宣傳和教育,在報刊雜誌發表多篇科普文章,著有《解密日全食》。
景海榮個人經歷
放棄專業搞科普
在中國的科技界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只有在科研上做不出成果的人才去搞科普。
2000年,當景海榮從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博士畢業來到北京天文館時,他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放棄自己學習了6年的電漿及天體物理專業,選擇來這裡搞科普,是違背導師的意願的。但是,北京天文館領導的求賢若渴的目光深深地打動了他。
“好在天文館還是在天文的圈子裡,雖然做研究的時間很少,但是還不至於完全脫離,還是能擠出一些時間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不甘心放棄喜愛的專業的景海榮這樣安慰自己,“再說,天文館的領導已經答應我每個星期可以有一天時間來搞自己的科研課題了。”
對於景海榮來說,這种放棄已經是第二次了,出生在山西運城普通農民家庭的他,在1991年,主動放棄了在當地人看來社會地位很高、收入又非常穩定的大學教師工作,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
“能夠在畢業工作7年後再考取研究生,可以想像當時我是付出多大的努力。”景海榮回憶說。“可能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妻子,對我的督促是支撐我的動力吧!”景海榮幽默地說。
“其實,當時之所以要到北京繼續讀書,我就是感覺自己的業務水平不夠,想使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但是至於畢業後去做什麼還沒有認真考慮。”
可是,1994年,發生了一件令他至今遺憾的事情:父親因病去世。“這個打擊對我來說太大了。”景海榮沉痛地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家庭狀況不是很好,父母為了供我上大學,付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心血。”
後來,他才知道,父親是因為自己沒有在身邊照顧,有了病後一直沒有醫治,最後才在50多歲就過早離開了人世的。景海榮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如果我不來北京讀研究生,在當地當大學老師,父親決不會那么早就離開我們。我當時一度非常後悔沒能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
原來最適合做科普
等來到天文館後,景海榮才發現,由於天文館業務人員數量有限,各種活動、科普報告、日常業務等等很多,工作非常繁忙,他根本就沒有時間搞自己的科研項目。“你看,我在2004年申請的北京市自然基金會的科研課題,到2007年應該結束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完。做科研需要靜下心來深入進去,需要整塊的時間來保障。可是,天文館的工作太忙,根本就不能安下心來做,常常是剛看了幾行資料就被打斷,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景海榮無奈地說。
說起做科普,景海榮坦白地說,“不怕你笑話我,由於做的是基礎理論研究,一直是和數學物理打交道,我在博士畢業時,針對天文愛好者需要的實際觀測內容一無所知,幾乎是零。我原來一直做天文物理方面的理論研究,甚至不會使用天文望遠鏡。”
不得已,這個科普的門外漢硬著頭皮站在了成千上萬的天文愛好者的面前,為這群如饑似渴的聽眾普及天文知識。看到台下一雙雙甚至充滿天真的目光,景海榮仿佛回到了山西運城的大學課堂上。“我想我能夠迅速成為一名受歡迎的科普工作者,和我當年的7年大學教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景海榮分析道。大學教師的經歷鍛鍊了他的口才和溝通,以及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