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寺遺址位於廣州市白雲山西麓景泰坑,此地原是一個普通山坑。相傳南朝梁時,羅浮山景泰禪師受到廣州剌史之請來此地建寺宣揚佛法,聖僧景泰禪師用了3天時間考察廣州城區和周邊地區,看到白雲山下有一處荒地,松柏參天,花香鳥鳴,很有一派仙境氣象,於是選中該處建了一座南樓寺,故稱“景泰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泰寺遺址
- 地理位置:廣州市白雲山西麓景泰坑
- 管理單位:廣州白雲山管理局
景泰寺傳說
位置境域
氣候特點
資源情況
主要景點
遺址現狀
旅遊開發
交通線路
寺院歷史
寺院變遷
- 南朝梁時,築上下兩寺,上名上景泰寺,下寺名下景泰寺,景泰僧未到此地之前,有七仙人守其地,發地得二石履一古鏡,乃建七仙寺以紀念之。至宋紹興年間,風雨山裂,又獲唐天寶時的銅鐘,乃並藏於寺中。
- 宋天禧年間,僧智嚴,創建景泰,及明下統十三年,主持僧德泉和尚重修,時適遇景泰年號,易名“僧歸寺”。
- 天順三年,金城黃諫謫判廣州,易名為“廣趣寺”,亦刻石以紀。嘉靖中詹事黃佐,將寺改為泰泉書院,移僧人於光孝寺。
- 萬曆卅五年僧正裔和尚修復其地,群承倪伯麒,番禺縣令陳原道捐資助建,惜後又毀於戰火,現尚遺蹟可尋。
- 明未崇禎年間在上寺下約四百米處建有新景泰寺(即下景泰寺),占地七畝,清未亦毀。
輝煌回憶
- 【元代】羊城八景之一,當時景泰坑一帶,流水淙淙,樹木濃蔭。景泰寺建在半山,每當黃昏時候,外出化緣的僧人,三五結伴而歸,景色十分秀麗,故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名叫“景泰僧歸”。
- 清代中後期第二次被評選為羊城八景之一“景泰僧歸”。
- 民國元年(1912)廣州陳氏書院藏版重刊《大清羊城八景》
- 《廣州風華——古今羊城八景書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