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寺

景明寺

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5],卻負帝城[6]。青林垂影,綠水為文[7]。形勝之地,爽塏獨美[8]。山懸堂觀[9],光盛一千餘間[10]。復殿重房,交疏對霤[11]。青台紫閣,浮道相通[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明寺
  • 著名景點:七層浮圖
  • 創建人:宣武皇帝
  • 環境: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
正文,注釋,古今點評,

正文

景明寺[1],宣武皇帝所立也[2]。景明年中立[3],因以為名。在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4]。
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蘭芷,垂列階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13]。至正光年中[14],太后始造七層浮圖一所[15],去地百仞[16]。是以邢子才碑文雲[17]:“俯聞激電,旁屬奔星” [18],是也。妝飾華麗,侔於永寧[19]。金盤寶鐸,煥爛霞表[20]。
景明寺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21],水物生焉。或黃甲紫鱗,出沒於繁藻,或青鳧白雁,浮沈於綠水[22]。碾磑舂簸,皆用水功。
伽藍之妙,最為稱首。時世好崇福[23],四月七日[24],京師諸像皆來此寺,尚書祠部曹錄像凡有一千餘軀[25]。至八日,以次入宣陽門,向閶闔宮前受皇帝散花[26]。於時金花映日,寶蓋浮雲,旛幢若林[27],香菸似霧。梵樂法音[28],聒動天地。百戲騰驤[29],所在駢比[30]。名僧德眾[31],負錫為群[32]。信徒法侶[33],持花成藪[34]。車騎填咽[35],繁衍相傾[36]。時有西域胡沙門見此[37],唱言佛國[38]。至永熙年中[39],始詔國子祭酒邢子才為寺碑文。
子才,河間人也[40]。志性通敏,風情雅潤。下帷覃思[41],溫故知新[42]。文宗學府[43],騰班、馬而孤上[44];英規勝范[45],凌許、郭而獨高[46]。是以衣冠之士[47],輻湊其門[48];懷道之賓[49],去來滿室。升其堂者,若登孔氏之門;沾其賞者[50],猶聽東吳之句[51]。籍甚當時[52],聲馳遐邇[53]。正光中,解褐為世宗挽郎、奉朝請[54],尋進中書侍郎黃門。子才洽聞博見[55],無所不通,軍國制度,罔不訪及[56]。自王室不靖[57],虎門業廢[58],後遷國子祭酒[59],謨訓上庠[60]。子才罰惰賞勤,專心勸誘。青領之生[61],競懷雅術[62]。洙泗之風[63],茲焉復盛。永熙年末,以母老辭,帝不許之。子才恪請懇至[64],辭淚俱下,帝乃許之。詔以光祿大夫歸養私庭[65],所在之處,給事力五人[66],歲一朝以備顧問[67]。王侯祖道[68],若漢朝之送二疏[69]。暨皇居徙鄴[70],民訟殷繁,前格後詔,自相與奪[71]。法吏疑獄[72],簿領成山[73]。乃敕子才與散騎常侍溫子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74],省府以之決疑[75],州郡用為治本[76]。武定中除驃騎大將軍、西兗州刺史[77]。為政清靜,吏民安之。後征為中書令。時戎馬在郊[78],朝廷多事,國禮朝儀,鹹自子才出。所制詩賦詔策章表碑頌讚記五百篇,皆傳於世。鄰國欽其楷模,朝野以為美談也。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范祥雍校注本《洛陽伽藍記校注》)

注釋

[ 1 ]《景明寺》選自《洛陽伽藍記》卷三。本篇前半部寫景明寺建築之壯觀、環境之清雅、佛事之盛大,後半部分敘寺碑作者邢子才之生平經歷。前後描寫與敘事結合,駢散相間,文筆流暢。
[ 2 ]宣武皇帝:魏世宗元恪,公元500—515年在位。
[ 3 ]景明:宣武帝的年號(500一503)。
[ 4 ]宣陽門:洛陽正南門.
[ 5 ]嵩山:五嶽之一,在洛陽東南。少室:嵩山有三尖峰,中間一座稱竣極,東面一座稱太室,西面一座稱少室。
[ 6 ]卻負:背負。帝城:指京城洛陽。
[ 7 ]文:同“紋”。
[ 8 ]爽:明朗。塏(kǎi):高而乾燥。
[ 9 ]山懸堂觀:那些佛寺好似懸掛在山上。堂、觀,此處指佛寺建築。
[ 10 ]光盛句:指建築物燦爛眾多。光盛。或連上讀,一般認為二句恐有脫誤。
[ 11]交疏:交錯的窗戶。疏,刻雕的窗戶。對霤(liù):檐霤相對.形容屋宇稠密相接。
[ 12 ]浮道:指樓台之間凌空相接的通道。
[ 13 ]馥:香。
[ 14 ]正光:魏孝明帝(元詡)的年號(520—525年)。
[ 15 ]太后:魏孝明帝的母親胡氏。
[ 16 ]仞:八尺,一說七尺。
[ 17 ]邢子才:北魏著名文人,名邵,字子才,曾任國子祭酒,與魏收、溫子升並稱“北地三才”。
[ 18 ]俯聞二句:俯身能聽到雷聲在下,旁邊能看到流星滑過。這是在形容寺塔極高。激電,指雷聲。屬(zhǔ),一本作矚,看。奔星,流星。
[ 19 ]侔:比,配。永寧:寺名,見《永寧寺》注[1]。
[ 20 ]霞表:雲霞之外,指高空。
[ 21 ]萑(huán):植物名,似葦而小,實心。
[ 22 ]磑(wèi):摩擦。舂:搗米。簸:簸揚。
[ 23 ]崇福:拜佛求福。
[ 24 ]四月七日:釋迦牟尼的誕日為農曆四月八日,例有盛會,所以在四月七日要先做種種準備。
[ 25 ]尚書句:朝廷主管部門所登記的佛像有一千多個。
[ 26 ]散花:皇帝向佛像散花,表示敬意。
[ 27 ]旛幢(fān chuáng):指寺廟的旗幟。旛,通“幡”,長幅下垂的旗。幢,經幢。
[ 28 ]梵樂法音:指佛教音樂。梵,指印度。法,佛法。
[ 29 ]騰驤:飛躍,奔騰。驤(xiāng),馬昂首。
[ 30 ]所在:各處。駢比:排列,指人群聚集。
[ 31 ]德眾:指有德的僧眾。
[ 32 ]錫:指錫杖,僧人的一種手杖。
[ 33 ]法侶:指信佛法的人。
[ 34 ]藪(sǒu):草木叢生的地方。
[ 35 ] 填咽:堵塞,擁擠。
[ 36 ]繁衍:眾多。相傾:相傾側。
[ 37 ]沙門:見《永寧寺》注[60]。
[ 38 ]唱言:稱讚。
[ 39 ]永熙:魏孝武帝(元修)的年號(532—534)。
[ 40 ]河間:北魏郡名,郡治在今河北省獻縣東。
[ 41 ]下帷:放下帷帳,即閉戶讀書。覃(tán):深。
[ 42 ]溫故知新:語出《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43 ]文宗:文章的宗師。學府:學術的府庫。
[ 44 ]班馬:班固和司馬遷。
[ 45 ] 英規勝范:指邢子才是人們的典範。規,準則。范,典範。
[ 46 ]凌:超越。許郭:指許邵和郭泰,二人都是東漢時的清流名士,以品評人物著稱。
[ 47 ]衣冠之士:士大夫,官紳。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冠,禮帽。
[ 48 ]輻湊:聚集。輻,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
[ 49 ]懷道之賓:賓客都是有志於道的人。
[ 50 ]沾其賞:受到他的賞識。
[ 51 ]東吳之句:指魯肅稱讚呂蒙的話。三國時,魯肅見呂蒙學識淵博,“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一說,指孔融誇讚虞翻的話。(見《三國志·吳志·虞翻傳》)
[ 52 ]籍甚:盛大,著名。
[ 53 ]遐邇:遠近。
[ 54 ]解褐:脫下褐衣,指出仕做官.褐: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古代貧賤的人所穿的衣服。挽郎:官名,皇帝出殯時挽柩的人。奉朝請:官名,沒有職責,只在皇帝朝會時做陪侍的人員,多由大官、貴戚擔任。
[ 55 ]洽聞: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 56 ]罔不:無不,莫不。
[ 57 ]靖:安定。
[ 58 ]虎門:即白虎觀的門,漢代曾詔集學者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業廢:指學術荒廢。
[ 59 ]國子祭酒:最高學府的長官。國子,即國子監,古代國家的最高學府,亦即太學。祭酒,主祭者。
[ 60 ]謨訓:教導。上庠(xiáng):最高學府,即指太學。
[ 61 ]青領:青色衣領,古代學子服裝。
[ 62 ]懷:嚮往。雅術:此處指儒術。
[ 63 ]洙泗:洙水與泗水。古時二水自今泗水縣北合流西下,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孔子居於二水之間,教授弟子。《禮記·檀公》:“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後人因以洙泗作為儒家的代稱。
[ 64 ]恪:謹慎,恭敬。請:請辭。
[ 65 ]歸養:回家奉養親老。私庭:自己的家庭。
[ 66 ]所在之處:指邢邵母子居住的地方。事力:即僕人。
[ 67 ]歲一朝:每年到京朝見皇帝一次。備顧問:準備受皇帝的諮詢。
[ 68 ]祖道:在路旁設宴送行。
[ 69 ]二疏:指漢代疏廣、疏受。疏廣曾為太子太傅,廣兄子疏受為少傅。《漢書·疏廣傳》載,二疏辭官歸鄉,“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輛,辭決而去。”
[ 70 ]暨(jì):及至。皇居:指京師。徙鄴:指魏孝靜帝(元善見)從洛陽遷都鄴城,後世稱為東魏。
[ 71 ]前格二句:前後法律詔令,自相矛盾。格,法律條文。詔,皇帝的詔令。與,加以肯定。奪,加以否定。前格後詔,一本作前革後沿,即前些時候要改革,後些時候又要照舊。
[ 72 ]疑獄:難以判斷的案件。
[ 73 ]簿領:指公文。
[ 74 ]敕:皇帝詔命。溫子升:字鵬舉,官主客郎中,東魏著名的學者和詩人。麟趾新制:指《麟趾格》。《資治通鑑》卷一五八記載,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541年)。在麟趾閣議定法制,稱為《麟趾格》。
[ 75 ]省府:指當時的中央司法機關。
[ 76 ]治本:治民的根據。
[ 77 ]武定:魏孝靜帝的年號(543—550)。 .
[ 78 ]戎馬在郊:指有戰亂。見《老子》:“天下無道,則戎馬在郊。”

古今點評

1.(炫之)見寺宇壯麗,損費金碧,王公相竟,侵漁百姓,乃撰《洛陽伽藍記》,言不恤眾庶也。(釋道宣《廣弘明集》卷六)
2.《洛陽伽藍記》三卷,元魏楊炫之撰。後魏遷都洛陽,一時王公大夫,多造佛寺,或舍其私第為之,故僧舍之多,為天下最。炫之載其本末及事跡甚備。(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3.魏自顯祖好浮屠之學,至胡太后而濫觴焉。此《伽藍記》之所由作也。鋪揚佛宇,而因及人文。著撰園林歌舞鬼神奇怪興亡之異,以寓其褒譏,又非徒以記伽藍已也。妙筆葩芬,奇思清峙,雖衛叔寶之風神,王夷甫之姿態,未足以方之矣。(毛晉綠君亭本《洛陽伽藍記跋》)
4.魏自太和十七年作都洛陽,一時篤崇佛法,剎廟甲於天下。及永熙之亂,城郭邱墟。武定五年,炫之行役洛陽,感念廢興,因捃拾舊聞,追敘故跡,以成是書。其文穠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其兼敘爾朱榮等變亂之事,委曲詳盡,多足與史傳參證。其他古蹟藝文,及外國土風道里,採摭繁富,亦足以廣異聞。(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