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幾體歌

景幾體歌,高麗中葉以後形成的長歌之一。亦稱“景幾何如歌”、“別曲體”、“景幾何體歌”。歌詞末尾都重複“景幾何如”或“景幾果何如其”這一朝鮮語氣詞,故得名“景幾體歌”。當時武臣專權, 文臣不得志,遂結成“耆老會”、“竹林七賢”等團體,聚集在一起,飲酒作歌,抒發鬱悶之情。但,社會上流行的民謠或俗謠形式不能適應他們的要求,遂創造了基本句式為三、三、四的長歌。即主要由三音節和四音節構成,句數多為六句體,由五聯或八聯組成。作者大部分為貴族特權階層,歌頌他們的學問上的問題、享樂生活的抒懷、閒暇安適的心理情趣等,是屬於貴族文學。因此,它未能成長為國民文學,未能持續下來而逐漸消亡。在這一點上,與俗謠形成明顯的對照。文字採用漢字標記朝語的“鄉札”與漢文混用,巧妙地吸收中國詩詞音律節拍的長處,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它上承鄉歌,下啟時調和歌辭,對朝鮮國語詩的發展起了橋樑作用。最初的作品為高麗高宗年間翰林諸儒的共同之作《翰林別曲》,最後的作品為朝鮮王朝宣祖年間權好文作的《獨樂八曲》,故景幾體歌延續的時間為350年。主要作品有高麗時期安軸的《關東別曲》、《竹溪別曲》等,朝鮮王朝時期權近的《霜台別曲》、卞季良的《華山別曲》、丁克仁的《不憂軒曲》、金絿的《花田別曲》、周世鵬的《道德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