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山東省曹縣景山)

景山(山東省曹縣景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景山位於山東省曹縣,亦名楚丘,又名邳(丕)山,商都景亳所在地。位於山東菏澤市曹縣東北四十里梁堌堆景山遺址。夏禹時,景山稱桑台,夏中後期為楚人所居,稱楚丘。 周代,宋人占據,稱武城。秦時稱武城縣,項羽為西楚霸王時,改稱楚丘縣。明清兩代,楚丘復稱景山,設景山鋪,景山里。梁氏在景山建村,名景陽村,後改稱梁堌堆(土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山
  • 別名:桑台、楚丘、邳(丕)山
  • 地位:商興之地、商亳之都
  • 位置:山東菏澤市曹縣東北四十里
簡介,記載,遺址,

簡介

景山,亦名楚丘,商都景亳所在地。位於山東菏澤市曹縣城東北四十里,今梁堌堆。《詩經·商頌》是歌頌殷先祖成湯、武丁的祭廟之樂,其《烈祖》云:“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又《殷武》有:“天命多辟,設都於禹之績”,“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其中景、景山即指商都之景山。《烈祖》之句,意為景山四周,皆大河也。《殷武》之句,意為上天命大君主商湯設立都城在夏禹創業的地方;商之王都整飭,為四方之極;登上景山,松柏高大且直立。
商代景山商代景山
夏禹時,景山稱桑台,夏中後期為楚人所居,稱楚丘。
周代,宋人占據,稱武城。秦時稱武城縣,項羽為西楚霸王時,改稱楚丘縣。隋代,楚丘因屬己氏縣(縣治在今山東菏澤市曹縣東南),乃改己氏縣為楚丘縣。明清兩代,楚丘復稱景山,設景山鋪,景山里。

記載

景山又名邳山,在商時是象徵興盛的著名大山,《國語·周語》有“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的記載,商湯之都亳,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商湯滅夏前,曾在景山會盟諸侯,作《湯誓》,歷數夏桀之罪,史稱“景亳之命”。商湯在此稱“吾甚武”,景山東北側稱武城,即源於此。商湯滅夏後,天大旱,湯王穿素衣騎白馬,“剪髮斷手”,親自登上景山桑林,把自己當作犧牲,自責不足,祈天求雨,言未畢,大雨降下,旱情解除。
楚丘遺址楚丘遺址
商時景山周圍有濟水支流(名黃溝水)經過,山上有高大筆直的蒼松翠柏,對此,史籍記載較多,《詩經·商頌》是歌頌殷先祖成湯、武丁的祭廟之樂,其中《烈祖》云:“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其中景,即景山,意為景山四周,皆大河也;《殷武》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其意為登上景山,看到松柏高大且直立。周代,景山屬宋國。後又改稱楚丘。明清兩代,楚丘復稱景山,設景山鋪,景山里。梁氏在景山南建村,名景陽村,後改稱梁堌堆。
景山在楚丘縣北三十八里景山在楚丘縣北三十八里
近幾年來,山東省曹縣梁固堆村委會發動民眾和社會各界對梁固堆景山遺址進行開發建設,建院牆600餘平方米,栽植綠化樹木、花草3000餘棵,建有玉皇殿、泰山殿、老君殿、三宮殿、龍王殿、火神閣、佛殿,建築面積共450餘平方米。

遺址

梁堌堆景山遺址,經勘察,遺址範圍南北92米,東西124米,平面呈一東南—西北略長的橢圓形。由於民眾取土,使地面以上堌堆縮小。現景山堌堆南北約33米,東西約39米,總面積1287平方米,高約5米,土色黑灰,上植有柏樹數株。保存基本完好。
1976年春,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曾在遺址的西側試掘,開了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出土了大量的各時期陶器殘片。從這些標本看,龍山時期的遺物有泥質方格紋灰陶罐、鑿形鼎足、器蓋、釜、罍、陶紡輪、石鐮;商周有夾砂粗繩紋袋狀鬲足、夾砂細砂紅陶罐、夾砂細砂灰陶缶、甗、罐、盆、尊,泥質灰陶缸;漢代有泥質細繩紋陶片。
景山遺址包含龍山、商代、周代、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文化內涵十分豐富。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