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縣景古地區是指現在的景古鎮、蓮麓鎮及五戶鄉,位置在縣城之南,是純漢族聚居區。1936年8月9日,紅二、四方面軍四軍十二師長徵到達蓮麓,司令部駐在地寺坪國小,村上設立了兵站。同年8月24日,紅二、四方面軍西北先遣軍長徵到達景古城,司令部設線上家樓,政治部設在常家樓(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解放後被授予中將軍銜),後勤人員駐在孫家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古地區遺址
- 性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含義:現在的景古鎮、蓮麓鎮及五戶鄉
- 類別:純漢族聚居區
人文歷史,現狀,
人文歷史
紅軍到達後,首先構築工事。在蓮麓拉扎山頭挖了戰壕,長達三華里,至今殘跡猶存。景古城的紅軍修整了國民黨政府為堵截紅軍所築的碉堡六座,碉堡周圍挖了掩體、交通壕,以備應戰。同時,廣泛開展了抗日宣傳,動員民眾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當時正值夏收季節,紅軍一邊幫助民眾收割莊稼,一邊宣傳政策,吃民眾的蔬菜瓜果,一律給錢。紅軍言傳身教的實際行動,揭穿了敵人的反動謊言,解除了民眾懼怕紅軍的顧慮。
與此同時,紅軍進行休整練兵,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權,組織成立了抗日義勇軍獨立營,進行打富濟貧,籌集糧款,發動民眾參加紅軍,並打退了馬步芳偵察連的進攻。當時,在景古地區的紅軍有5000餘人。1936年9月30日,這些紅軍全部撤離景古地區。在景古地區的52天時間裡,不僅使紅軍得到了休整,收集資財改善了部隊供給,擴大了隊伍,而且在人民民眾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如今,常家樓、孫家樓因改建、擴建或自然災害損毀,已不復存在,而做為司令部所在地的線家樓一直保存了下來。線上家樓方圓,尚有被民眾稱作“紅軍墳”、“紅軍崖”的遺址。1996年4月,臨夏州委、州政府、州軍分區授予紅軍長征途經景古地區遺址為“臨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匾牌掛線上家樓。這也是全州唯一的紅軍長征遺址。
現狀
為保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1996年以來,州縣撥付專款十多萬元,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線家樓進行了重建。如今的線家樓,成為康樂乃至附近的臨洮、渭源、臨潭等地幹部民眾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精神的聖地。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附近的廣大黨員前往線家樓重溫入黨誓詞,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近幾年來,線家樓先後接待參觀人員1萬多 人(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