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12 日本版蟠龍郵票

清蟠龍郵票是1896年3月20日大清郵局脫離海關正式開辦“大清國郵政”以來,發行的首套普通郵票。“蟠龍”指以“團花曲蟠”的形式,呈圓形模樣的“團龍”。蟠龍郵票畫面的整體布局採用了滿滿堂堂、中心取圓、局部透白、四角襯花的傳統技法,即先在整個畫面的構圖中心打出“米字格”的骨線,然後以四角為旁襯,突出中心的“團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12 日本版蟠龍郵票
  • 志編號:普12
  • 設計者費拉爾
  • 類別:國家郵政郵票(清)
基本信息,郵票描述,

基本信息

名稱:日本版蟠龍郵票
全套枚數:12
整版枚數:80(4*4*5)
發行日期: 1897-10-01
年號: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六
背膠:無背膠
印刷機構:日本築地活版印刷所
齒孔度數:P11-12
版別:石板印

郵票描述

日本版
清蟠龍郵票是1896年3月20日大清郵局脫離海關正式開辦“大清國郵政”以來,發行的首套普通郵票。“蟠龍”指以“團花曲蟠”的形式,呈圓形模樣的“團龍”。蟠龍郵票畫面的整體布局採用了滿滿堂堂、中心取圓、局部透白、四角襯花的傳統技法,即先在整個畫面的構圖中心打出“米字格”的骨線,然後以四角為旁襯,突出中心的“團龍”。1898年起,大清郵政局委託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分別印製了兩種版次的雕刻版蟠龍郵票,總稱倫敦版蟠龍郵票。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郵政仍由外國勢力把持,郵政總辦帛黎(法國人)決定在大清郵政的蟠龍郵票上加蓋“臨時中立”字樣,有3分、1元、2元、5元四種,作為郵資憑證,運往福州郵局,於1月30日起出售使用。
這種加蓋郵票在福州一經發售,不到三天,便訾議四起,福建省交通司致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北京帛黎總辦所定加印‘臨時中立,字樣郵票,已發閩行用,經本司再三商請閩郵務卜總辦將該票設法收回,暫緩行用。”並指出郵票發行“事關民國主權,請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與帛黎交涉,今後郵票發行不必由郵務總辦經辦。”因在郵票上出現了“大清國郵政.臨時中立”字樣,極為不妥。1912年2月8日,南京臨時政府外交、交通二部電令停止使用。帛黎不得不下令,已收到“臨時中立”郵票的各處郵局,將該票暫予封存,停止發售。
加蓋“臨時中立·中華民國”郵票
辛亥革命後,中國仍籠罩著帝國主義的干涉,列強的炮艦游弋於長江流域。革命黨人屈服帝國主義的壓力,達成南北協定:“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並迫使清帝退位,革命黨人就同意讓出政權。”1912年2月12日,無望的清帝下詔退位。次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薦袁世凱繼位。就在孫中山提出辭職的同一天,英國、德國、日本三國駐南京領事,奉命到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施加壓力,要求維持中國郵政的現狀,制止福建等省軍政府對郵政和郵票的變革。為此,孫中山立刻電令袁世凱要在郵票上只加印“中華民國”4個字。而袁世凱表面上答應,卻又在原來橫列加蓋“臨時中立”的郵票上,又豎列補蓋了“中華民國”字樣,成了印有十字交叉的“大清國郵政·臨時中立·中華民國”字樣的郵票。由郵政總局駐上海郵政供應處負責加蓋,實際仍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署造冊處承印,所蓋原票是清代倫敦版蟠龍無水印郵票和倫敦版欠資郵票,運往漢口、南京、長沙等地郵局。出售後引起老百姓的極端不滿,這是侵害中國的主權問題。孫中山得知後,十分氣憤,立即致電袁世凱,命令郵票上不準有“臨時中立”字樣,只能加蓋“中華民國”4個字。在孫中山的斥責下,3月23日,由帛黎通令各郵區,停發加蓋“臨時中立·中華民國”郵票,“將業已發出之該項郵票掃數收回”。
加蓋“中華民國”郵票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平正式就職。在袁世凱的庇護下,帛黎仍是中國郵政的當然“總辦”,他自然也就改變了對中華民國的立場,他指示駐上海郵政供應處,將庫存清代郵票都加蓋正式國名“中華民國”。除海關造冊處加蓋的以外,還有上海商務印書館和英國華德路公司所加蓋。加蓋“中華民國”郵票分三組,分別以不同的加蓋字型特徵命名,分加蓋宋體字、加蓋宋體大“國”字、加蓋楷體“中華民國”郵票。後來,銷售加蓋“中華民國”字樣的郵票,直到1914年3月31日方才停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