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諸邦、及其之後的騰飛時期里,我們可以從她的軍隊中發現許多華麗的軍盔,無論是鐵血宰相俾斯麥、德皇威廉二世、或是陸軍元帥興登堡都曾頭戴過這華美的榮譽象徵——普魯士軍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魯士軍盔
- 外文名:The Prussian army helmet
- 別名:德國軍盔
- 發明國:德意志帝國
總述,製作,構造,不同時期的樣式,M1842型,M1856/57型,M1860型,M1867型,M1871型,M1887型,M1891型,M1895型,替代型頭盔,退出歷史舞台,
總述
普魯士軍盔自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之後,立即在德意志各邦流行開來,包括巴登、巴伐利亞等等的各邦都設計了自己的軍盔,當然,大同小異。故此,普魯士軍盔也未嘗不可稱為德國軍盔。
可以說,普魯士軍盔是伴隨普魯士(抑或說是德國)崛起的。它見證了這個偉大帝國的最光輝時期,當然,也見證了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敗亡。
製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德國士兵佩帶的是皮革製成並帶金屬裝飾的尖頂頭盔,這種頭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又叫做“尖頂帽”(Pickelhaube)。
頭盔設計上的缺點幾乎是立即就浮現出來,但是威廉國王還是給他的創作加上了許多毫無用處的附屬檔案。那時的普魯士軍盔比一戰時使用的還要誇張得多,金光閃閃,十分華麗。
1856年,國王被診斷患有精神病,國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弟弟威廉代理。1861年威廉國王去世,他的弟弟順利成章地成為新的國王,封號為威廉一世國王。
相對19世紀當時的標準而言,M1842型頭盔都是非常可笑的,在軍隊中非常不受歡迎,其高高的頂部被士兵們嬉笑可以把他們的所有雜物都放進去。1856年開始將這種頭盔高度降低並一直進行其他的簡化改進至1895年,之後就保持了改進後的外觀一直使用到1914年。
構造
1871年1月8日,德意志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成立,威廉一世國王變成威廉一世皇帝。德國陸軍在1914年之前都幾乎沒有建立什麼軍事裝備的標準,但是陸軍尖頂頭盔卻是個例外。
頭盔有三個主要的皮革部分:一個基本帽殼,一個前帽舌,以及一個後帽兜三個部分用線縫合。帽殼是把一塊皮革用蒸汽在一個大摸具上壓製成形。成形後先使用數道黑漆上色,最後是用一層亮光漆使其發亮。頭盔前部覆蓋著的是一大張鍍金的黃銅鋼盔板,我們姑且把他稱做尖頂盔的“盔徽”,上面的圖案有的是獅子有的是鷹,也象徵著來自不同德國地區的部隊。近衛團、訓練營單位和巴伐利亞先遣兵是用鍍銀的盔徽,每一個德意志帝國內的王國、公國、伯爵管轄區和自由城市都有不同的盔徽式樣。
尖頂頭盔在戰鬥中對佩帶者的保護作用微乎其微,裝飾性遠遠強於實用性。這種頭盔的側面是一個倒V字型,能起到保護下巴皮帶的作用。同樣與戰前的式樣比起來他的外形也變得更渾圓了些。整個盔體使用了皮革、黃銅、銀和灰金屬做成的不同配件裝飾而成。
大多數的盔體使用的材料是皮革,但也有些用的是金屬。比如胸甲騎兵(Cuirassier)頭盔就是金屬製品。一戰後期由於皮革短缺德軍還採用了毛氈制的步兵戰時代用頭盔,這種頭盔除了是用毛氈製成之外,保留了以往皮革制頭盔上的一切裝飾物,但是很快就被新型的M16鋼盔所替代。尖頂頭盔通常還會另外有一個布制的盔罩,以便在平時不戴或作戰時保護頭盔不被磨損。
不同時期的樣式
M1842型
184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為他的步兵設計了這種尖頂鋼盔,高度誇張得達到38CM,鋼釘基座為十字形,前帽舌為直角形,步兵盔的頂部是一個高鋼釘,而炮兵的是一個代表炮彈的圓球。
頂釘的脖子部位有2個通風孔,還有一圈黃銅圓圈裝飾。所有等級的士兵和軍官頭盔上都有一根黃銅下巴帶。前部的鷹標盔徽是用兩顆螺釘固定。在頭盔右側固定下巴帶的位置有一片皮製的代表普魯士王國國旗的黑、白、黑色圓環。頭盔後邊是一條黃銅脊骨從頂釘底座一直延伸到後帽兜底邊,它為頭盔增加了一些固定性。
頭盔的所有金屬配件都是由喲內黃金色黃銅或者帶銀色的鎳製成。作為規則之一,士兵制服上的紐扣的顏色決定了他們頭盔上金屬件的顏色是喲內金色還是銀色,必須保持一致。
M1856/57型
1856年,所有的步兵部隊頭盔上面隆起的黃銅下巴帶改變成為表面平坦的黃銅下巴帶,而騎兵和野戰炮兵部隊士兵頭盔上的不變。同時國旗圓環也由皮革改變成了一個小片金屬片。1857年中將頭盔的高度降低,使得它更顯實用一些,所有的M1842型也都按照新的標準進行了改造。
M1860型
1860年尖頂頭盔又再一次縮小了尺寸,前部鷹標盔徽的尺寸也被改小。M1856/57型也再一次根據新的標準進行了改造。盔徽還是繼續使用細紋螺釘加螺母的固定方式但是在新的製造頭盔盔徽的圖案上加了一條細帶,上面寫著“上帝保佑國王與祖國”。老的頭盔盔徽上由於沒有這條標語,所以又都按照新的標準另外製作了這條細帶加到原來的盔徽上去。
M1867型
從奧地利和漢諾瓦之間的戰爭得到的經驗導致了尖頂頭盔新的改進,這些改進圍繞著簡化生產和降低成本展開。十字形的頂釘基座被改變為圓形,直角的前帽舌也變為弧形,後方的脊骨也因為要在生產中減少黃銅的原因而取消。後帽兜的縫合口也由原來的縫在頭盔裡面改為直接縫在外面。盔徽的帶螺母細紋螺釘也修改在盔徽後面直接裝上了螺釘。
與M1867有區別的同期型號
儘管像步兵、炮兵、先遣兵、預備隊這樣的前線部隊都在1867年換裝了圓頂釘基座和弧形前帽舌的新頭盔,但龍騎兵還是繼續使用十字形頂釘基座和直角形前帽舌的舊款式。黑森地區和另外一小部分部隊使用了新舊特徵混合的頭盔。黑森的警察和消防隊的頭盔就是具有獨特的十字形頂釘基座和弧形前帽舌混合特徵。符騰堡地區的陸戰隊和海關/邊防部隊頭盔則是圓形頂釘基座和直角前帽舌的混合體
M1871型
1870-71年普法戰爭經驗清楚得指明頭盔前部的金屬盔徽並不能給佩帶者提供有效保護。而且在戰鬥中盔徽經常會從頭盔上掉落下來,由此,細紋螺釘和螺母又重新被用於固定金屬盔徽。後脊骨也從新被採用,事實證明如果頭盔上沒有它的話結構會邊得很不牢固,新的後脊骨下面有隱藏著的螺釘焊接。
M1887型
1887年的尖頂頭盔又為了減少黃銅在製造過程中的運用而改變了幾處。首先是前帽舌邊緣的裝飾條被取消,取代的是直接在皮革上壓出一條突起的邊緣。在步兵和炮兵部隊中,一般士兵的頭盔下巴帶由黃銅帶改變成皮帶,固定下巴帶的螺釘也換成了鉤環結構。志願兵頭盔的頂釘高度也被減低,釘脖上的一圈裝飾環也被取消,但軍士和騎兵的頭盔還保留有這一圈裝飾。
M1891型
M1891型頭盔那些經過改進的奇征有被證實為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固定皮帶的鉤環結構被變成了一種精製的新型號,M1891型頭盔由此誕生。下巴皮帶被改變成雙扣式,皮帶末端用一個“V”型銅圈固定,這些結構使皮帶很容易移動,但不幸的是,因為他容易活動了,許多留存到今天的頭盔都丟失了它的皮帶。曾經被取消的前帽舌黃銅裝飾又出現在這型頭盔上。1891年也將尖頂頭盔高度降到了最低,給它帶來了一個最渾圓的外觀並保留這個特徵到最後。
M1895型
1895年,普通士兵的頭盔後脊骨近頂釘座的部位裝上了一個通氣孔,氣孔上有一個可滑動的小蓋子,它能讓佩戴者隨意根據天氣狀況調節氣孔通氣量大小。為了更好同期,頂釘脖子上的氣孔也從2個增加到了5個。金屬盔徽的固定也由簡單的螺釘焊接方式改為皮契子固定。
替代型頭盔
由於一戰開始後的1914年末德國的海運線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來自南美國家阿根廷的皮革供應隨之變得異常的短缺。用氈、錫、鋼鐵和纖維製造的替代型頭盔應運而生。其實早在一戰開始之前就有少量用錫製成的頭盔供私人購買。在一戰中遭到封鎖之後,錫等代用材料製成的頭盔又開始大批量製造。M1915型是尖頂頭盔生產的最後一種型號,主要特徵是裝上了能夠將頂釘扭下來的接片,並且以往光彩耀眼的金屬部件都換成了不太反光的灰金屬製造。能拆卸的新型頂釘是根據前線的意見而改進的,設計初衷是讓前線士兵在進入戰壕前將它拆下,這樣在戰壕內的各種動作就不會受到頭盔頂釘的影響而變得更加敏捷,同時也減小了士兵的輪廓特徵而更隱蔽。灰金屬件通常使用的是鋅,它不像黃銅那樣反光強烈,同時也是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德國要把供應短缺的黃銅優先用於數量巨大的炮彈殼製造上。
退出歷史舞台
直至一戰之後,普魯士軍盔(這裡最好稱為“德國軍盔”)依然廣為使用,比如值時的興登堡元帥。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後,普魯士軍盔(德國軍盔)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軍用鋼盔。
不可否認的是,普魯士軍盔見證了一個大國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