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犁頭鰩(學名:Rhinobatos rhinobatos)是犁頭鰩科、犁頭鰩屬魚類。普通犁頭鰩的最大長度為雄性總長為140厘米,而雌性總長為162厘米,但是其更常見的長度為80厘米。身體背腹扁平,像魟或鰩魚,尾巴有兩個與大多數鯊魚相似的背鰭。胸鰭大,與身體融合,形成小的射線狀翅膀。喙嵴廣泛分離,前部稍有會聚。鼻前葉達鼻孔內角水平,鼻後瓣寬。有磨牙狀的牙齒,用來粉碎和研磨獵物。每個氣孔都有兩個中等程度的褶皺,外部褶皺比內部褶皺突出。沿軌道的內部邊緣,在氣孔之間,在肩膀上以及在尾巴和椎間盤的中線存在小刺。尾巴粗壯,表現為身體的延續。兩個背鰭位於尾巴上。背面為棕色,底面為白色。
普通犁頭鰩在沙質和泥濘的海底緩慢遊動或部分埋入沙中,生活在從潮間帶到大約100米深的水域中。幼魚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成年魚以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分布在大西洋東部,從比斯開灣南部到安哥拉。它也發生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在南部和東部地區普遍存在,特別是突尼西亞東海岸的加貝灣。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普通犁頭鰩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rhinobatos,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Rhinobatos rhinobatos。屬名Rhinobatos來自希臘語“rhinos”(意思是鼻子)和“batis, -idos”(意思是魟)。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提到該物種的同義學名包括Rhinobatos rhinobatus Linnaeus 1758、Leinobatus panduratus Rafinesque 1810、Raia columnea Blainville 1816、Squatinoraja Colonna Nardo 1824、Rhinobatus duhameli Blainville 1825、Rhinobatus columnea Bonaparte 1836。
形態特徵
普通犁頭鰩的最大長度為雄性總長為140厘米,而雌性總長為162厘米,但是其更常見的長度為80厘米。身體背腹扁平,像魟或鰩魚,尾巴有兩個與大多數鯊魚相似的背鰭。胸鰭大,與身體融合,形成小的射線狀翅膀。喙嵴廣泛分離,前部稍有會聚。鼻前葉達鼻孔內角水平,鼻後瓣寬。有磨牙狀的牙齒,用來粉碎和研磨獵物。
每個氣孔都有兩個中等程度的褶皺,外部褶皺比內部褶皺突出。沿軌道的內部邊緣,在氣孔之間,在肩膀上以及在尾巴和椎間盤的中線存在小刺。尾巴粗壯,表現為身體的延續。兩個背鰭位於尾巴上。背面為棕色,底面為白色。
生活習性
普通犁頭鰩在沙質和泥濘的海底緩慢遊動或部分埋入沙中,生活在從潮間帶到大約100米深的水域中。幼魚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成年魚以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在地中海東北部的一項研究中,在胃中發現的主要獵物是蝦、魚、螃蟹、螳蝦蛄和褐蝦。當捕捉獵物時,其用長吻把食物來源固定在海底,並用吸力把獵物帶進嘴裡。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在大西洋東部,從比斯開灣南部到安哥拉。它也發生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在南部和東部地區普遍存在,特別是突尼西亞東海岸的加貝灣。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維德角、喀麥隆、剛果共和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象牙海岸、丹麥、埃及、赤道幾內亞、法國、加彭、德國、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冰島、愛爾蘭、以色列、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納米比亞、奈及利亞、挪威、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塞內加爾、獅子山、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英國、西撒哈拉。
繁殖方式
雄性體長達到75厘米時性成熟度,雌性達到85厘米性成熟度。繁殖方式為卵胎生(也稱為無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吸收子宮乳,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額外的營養。交配發生在夏季,然後是地中海地區記錄的9個月的妊娠期。每窩產仔4-10隻,每隻幼仔出生時長約30厘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7年 ver 3.1)——瀕危(EN)。
主要價值
普通犁頭鰩在地中海的某些地區被捕獲,有刺網、底釣和漂流延繩釣。在底拖網漁業中也被當作兼捕。它通常在土耳其銷售供人類消費。在非洲西海岸以外的地方,該物種被作為蝦拖網漁船、底拖網頭足類漁業以及手工刺網漁業的兼捕物。魚肉經過醃製、乾燥,可以出口銷售,魚翅被送到亞洲魚翅貿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