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貴忠

普貴忠(1923~1993),男,彝族,1923年出生於離峨山縣城4公里的大魚塘村一個彝族佃農家庭。一家老小靠租種財主田地生活,他剛滿六歲就幫人放牛,直到九歲才有機會上學。雖說課餘時間他得去乾農活,可學習成績一直優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貴忠
  • 國籍:中國
  • 民族:彝族
  • 出生地:離峨山縣城4公里的大魚塘村一個彝族佃農家庭
  • 出生日期:1923年
  • 逝世日期:1993年
早年經歷,革命生涯,

早年經歷

在親友的幫助下,1945年4月普貴忠於峨山中學國中畢業後得以赴昆明,考入雲大附中高中部。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他一邊打零工掙錢,一邊刻苦學習文化知識,開始參加抗日宣傳等愛國運動。1945年9月考取雲大先修班後,與李德鈺、方哲生等同學一道,共同組建了進步學生社團,取名“牧笛社”、“彎刀社”,其用意是以牧童的笛聲喚起民眾,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一二·一”運動前後,他積極回響雲大學生自治會的號召,發動社員投入學生運動,當年被吸收為“民青”成員,1946年4月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革命生涯

由於家境貧寒,普貴忠在昆明上學期間節衣縮食,力爭多做工掙錢以維持生活。因為過度勞累,營養不良,曾幾度暈倒。1946年9月,他只得報考公費一伙食的昆明師範學院深造。不久他成為昆明師院地下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團結師生和同學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在愛國民主運動中,普貴忠被國民黨特務列入黑名單,隨時有被害的可能。1947年8月,中共雲南省工委研究決定,派他到新平縣開展工作,任務是發展組織,積蓄力量,準備發動武裝鬥爭。
1947年11月,普貴忠先到峨山,按省工委的要求找到他的直接負責聯繫人董治安,辦理了組織和工作關係。抵新平後,他選擇遠離新平縣城118公里、與元江縣和墨江縣接壤的嵩安鄉開闢據點,利用嵩安國小教師的身份開展革命工作。不久,他便摸清了基本情況,先後發展丁紹琛、高國安加入“民青”組織,在國小教師中發展了丁紹吉(國小校長)、馬驤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6月建立新平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普貴忠任支部書記。此後,他就帶領校內外革命民眾開展革命活動,帽盒山下的嵩安國小完全變成革命鬥爭的熔爐,絕大多數師生後來都參加了革命,不少人還成為發動民眾、組織革命武裝鬥爭的骨幹力量。同年7月間,普貴忠接到董治安的來信,說要安排一位在昆明、玉溪先後被敵人通緝追捕的女同志李靖姝到他那裡工作。他馬上找丁潤山家的僱工段勤文,讓他前往峨山接應,一方面幫著拿行李,另一方面為了避開路卡盤查,讓他兩結伴上路。李假稱丁潤山的侄女,說是暑假回新平。原來普、李二人早在“一二·一”運動中就相識了,在後來的新平武裝革命鬥爭中,李靖姝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新平縣當時的行政區劃,分南、北、東和中四個區,南區轄漠沙、揚武、嵩安、富昌和鳳翥五個鄉,帽盒山即嵩安鄉鄉政府所在地,丁氏長者即該鄉鄉長。新平首霸李潤之的老家大平掌、東瓜嶺屬富昌鄉,而鄉政權直接控制於李潤之手上。國民黨政府和地方勢力之間有衝突,地方勢力之間又因爭奪利益而矛盾重重,尤其是稱霸一方的李潤之,勢壓鄰近幾個縣,不少地方勢力的經濟利益受其侵犯,上層社會形成一股與李潤之對立的力量。
普貴忠利用這些矛盾,採取通過上層發動下層的策略開展工作,向他們宣傳革命形勢,指明其出路,鼓勵地方人士及學生家長為地方辦好事,為子孫謀幸福。他領導黨支部認真研究,提出反蔣自衛,防範李潤之,為保護家鄉而要建立自己的地方武裝。通過多次做工作,取得了一些上層人士的支持。丁家拿出一大筆錢,派人外出購買槍枝,以充實武器裝備。他帶頭深入村寨,串聯發動基本民眾,組織武裝。1948年10月,得知國民黨省保全司令祿國藩以“宣慰使”身份帶一個營兵力路過峨山、新平到思普去“宣慰”,並由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專員和李潤之陪同,由大平掌上帽盒山的訊息,普貴忠乘機向丁家建議,在本地組建武裝以自衛,謹防李潤之借勢傷害。取得丁氏家族一致意見後,他親自下到錯納甲、壩頭等村寨,把已經發動起來但分散在各村寨的武裝集結編隊,每隊30人,共約200人,打出了“帽盒山聯防隊”的旗號。
墨江縣碧溪鎮教師王宗伯思想進步,當地的進步人士推舉他出來競選鎮長,他很不願意。普貴忠知道後,熱情鼓勵他:“大膽去試一試,如果選上了,對上以應付為主,對下為百姓多做好事!”最後王宗伯果然被選為鎮長,並利用鎮長職務的方便拉起了隊伍。同年11月底,王的隊伍打富濟貧,打了老財主段家貴,殺了其狗腿楊阿寶,並派人請普貴忠前去領導。經黨支部討論決定,帽盒山的游擊武裝交給丁宗昌、高國安負責,普貴忠和李靖姝帶領嵩安鄉國小大齡學生20餘人和自衛隊30多人槍趕往墨江。普貴忠改名“全家兵”,李靖姝改名“張慧”,兩人帶隊伍同王宗伯的人馬會合後,將隊伍編作九個中隊和一個政工隊,打出了“墨江反蔣人民自衛軍”旗號,王宗伯任指揮,普貴忠負責政治,李靖姝任政工隊長。王宗伯還把自己的家產捐獻出來作為軍需之用,從而使這支隊伍能夠在墨江縣的萌子山、一碗水、臥龍山和碧溪鎮一帶堅持活動。1948年12月,元江縣地下黨聯絡員前來找普貴忠商洽,提出共同攻打墨江縣城的意見。經反覆討論,決定新平、元江、墨江三縣的革命武裝聯合進攻墨江縣城,番號為“反蔣人民自衛軍墨江部隊”,包括新平的200餘人槍(其中含鎮沅肖正春兄弟30餘人槍)、墨江的300餘人槍、元江的200餘人槍,總計700多人槍。為統一指揮戰鬥,成立攻城臨時指揮部,總指揮王宗伯,副總指揮段碧波、石毓惠,普貴忠負責部隊政治工作,李靖姝為政治部主任。攻城戰鬥比較艱苦,後來得到路過墨江地界的滇南革命主力第二縱隊一支隊的支援,終於解放了墨江縣城。該縣縣長陳天一率少量殘敵逃到通關被擊斃。普貴忠先後擔任反蔣自衛軍二縱隊第九支隊政治部主任、瀾滄武裝工作團團長和磨黑區區長等職。
1949年5月,打著“共革盟”旗號的景東聯防隊,企圖勾結新平地霸李潤之與我黨我軍為敵,中共滇南工委派普貴忠去執行爭取李潤之的任務,並要他完成任務後返回滇中。他和李忠安(李潤之的侄子,當時在滇南工作)日夜兼程趕到新平大平掌,普貴忠把組織上的信函交給李潤之,還向他講解了我黨的政策,力勸他“操守望族遺風”,為子孫後代著想,造福桑梓,跟梁星樓分道揚鑣,保守中立。李潤之當即表示同意,並寫了回信。普貴忠返回新平縣城後,立即向省工委鄭伯克和滇中地委溫宗姜、董治安匯報。鄭伯克指示,任命普貴忠為中共新平縣委委員兼南區區委書記、區長,準備帶領一個工作組到李潤之控制的南區工作,其任務是建立區人民政權,發展民兵,組建護鄉團,宣傳發動民眾,防禦並牽制李潤之部。普貴忠率隊沿著1947年走過的山路,再次到了帽盒山一帶。由於人熟地也熟,那裡的人民對他一直有良好的印象,開展工作比較順利。不久就組織起200多人的新平縣護鄉二團,原來參加過解放墨江縣城的游擊武裝又重新聚集在一起。
1949年9月17日,新平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中旬,李潤之在國民黨軍統特務的煽動控制之下,竟然在《中央日報》上公開發表反共聲明,糾集了約3 000人的“反共自衛義勇軍”,並向哈科底等地進犯。業已建立新政權的南區三個鄉處於遠離縣城、與李潤之勢力犬牙交錯的險惡形勢。普貴忠臨危不懼,在堅持開展武裝鬥爭的同時,還利用當地上層人物與李潤之既有親緣關係又相互矛盾的條件開展統戰工作。11月中旬,我部工作人員王鑄、丁紹吉等被李匪抓走,通過帽盒山上層老人丁萬福出面交涉,才獲得了營救。同年12月形勢更為緊張,李匪蠢蠢欲動,新平、元江、墨江、鎮沅四縣聯防指揮部派出一個墨江中隊,約40多人前往支援,駐防在秤桿梁子的護鄉團嵩安、揚武兩個大隊則布防於三尖山一帶。12月12日,李匪四個大隊約700餘人槍向我方進犯,激烈的戰鬥進行了一個早上。李匪用重機槍封鎖了丁紹琛家的碉堡,墨江聯防隊指導員和一個戰士中彈犧牲。由於敵我力量懸姝,無法堅守,普貴忠先把民眾撤離走,部隊隨後撤出陣地。敵人進村大肆搶掠,火燒民房,整個帽盒山及嵩安國小被燒成一片瓦礫,900多人無家可歸。普貴忠率隊撤出帽盒山之後,迅即到乍池一帶匯集起走散的幹部戰士,把隊伍編成三個分隊和一個直屬隊,繼續堅持在漠沙迂迴牽制敵人,並配合主力部隊在小抱垴、腰街等地戰鬥,直到1950年1月中旬。
1950年3月中旬,新平開始徵收公糧,累進制的征糧政策觸及了老財大戶的利益,個別地方發生了武裝抗糧事件。4月27日,離縣城5華里的古城鄉發生土匪暴動,次日新化區政府被匪徒攻陷。4月29日暴匪圍攻新平縣城,次日叛匪攻占揚武區政府。當時主力部隊並未駐紮新平,只有地方武裝與叛匪作戰,不少革命志士在戰鬥中被殺害。特別是戛灑、大平掌等地的征糧工作隊和基幹隊共6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普貴忠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堅持在南區領導戰鬥。當時,能集中起來的南區幹部和民兵僅70多人,加上鎮沅縣獨立中隊的30餘人,普貴忠把他們合編為三個中隊進行自衛,同時寫信向玉溪、墨江求援。解放軍三十九師當即派出偵察連到錯納甲附近迂迴行動,地方武裝配合部隊出擊梭山、平掌、壩塘街,目標直指李潤之老巢大平掌,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叛匪潰逃前把革命積極分子康西平、趙明星等三人挖心剖腹,殘酷殺害。普貴忠率部趕來時,只見被捆綁在樹上的三烈士,心肝五臟都流淌在體外。他和戰友含淚把烈士遺體解下,用最好的棺木裝殮,安葬於大平掌。5月20日,剿匪部隊收復了新平縣城,縣委、縣政府機關也逐步恢復正常工作。
普貴忠和新平南區人民團結一致,堅持對敵鬥爭,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保存了一支革命武裝,因此受到上級領導的通報嘉獎,並被任命為代理縣委書記兼公安局長,繼續追剿殘餘土匪。1953年3月任中共新平縣委書記,並當選為出席雲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時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員。1955年3月調任中共玉溪地委常委、宣傳部長。1956年2月後,普貴忠歷任中共玉溪地委副書記、小涼山民族工作隊隊長、平叛剿匪指揮部副政委、中共涼山工委副書記。他為平息土匪叛亂,穩定局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實行民主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中共雲南省委的通報嘉獎。1956年9月任省委委員、中共寧蒗縣委第一書記。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普貴忠擔任州委副書記、第一任州長。他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把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結合起來,爭取彝州人民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作出了不懈努力。
彝家放牛娃出身的普貴忠,在彝族占全州總人口25%的楚雄工作了19年。他為人正直,尊重民眾,清正廉明,愛護幹部,經常深入高寒山區和貧困地區研究問題,總結經驗,組織和帶領楚雄州各族人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並先後當選為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央民族事務工作委員會委員。
1968年8月至1977年5月期間,普貴忠歷任中共雲南省委委員、楚雄州委副書記、省革委會委員、楚雄州革委會副主任和主任。1977年6月調任雲南省教育局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成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普貴忠積極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關心國家的經濟建設,力所能及地參加文史資料的撰稿工作。1983年2月離休,1993年4月病逝,享年7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