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院(清代官方慈善救濟機構所在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濟院,曾是清代官方慈善救濟機構所在地。康熙六十一年,廣州府知府郭志道詳議,且獲朝廷的首肯創建了普濟院。

普濟院現存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間20米,深一進10米。硬山頂,青磚牆石腳,碌灰筒瓦,滴水剪邊,檐下有雕花封檐板,前廊設四架卷棚廊,明間與次間用磚牆相隔。由於建築年代久遠,歷經風雨,普濟院舊址此前的總體保存狀況較差,主要存在梁架糟朽、屋面風化破損、牆體傾斜、地面改建、屏門缺失等日常保養維護不足和風化破損的問題。

發展歷程,修繕,

發展歷程

根據史志記載,普濟院前後共有7次修葺記錄,房舍合共增加了174間。1948年,南洋電器廠成立,選址在普濟院舊址上建設廠房,普濟院從此消失在百姓視野之中。
直到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開始後,在黃華路43號廣州南洋電器有限公司廠區內新發現了一座清代建築物,這座“老廠房”跟廠區里其他建築明顯不一樣,普查人員依據附近出土的一方光緒十二年的《普濟院章程》碑,將其命名為“廣東督糧分巡道補用道官邸”。2011年,越秀區重新對這座建築進行論證,最終確認此處就是普濟院舊址,並在2012年11月,公布其為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修繕

普濟院舊址本次修繕的是大堂和左右廂房,內容包括拆除後期加建、屋面工程、灰塑工程、牆體工程、木作工程、木雕工程等9個工序。在修繕過程中,團隊以工匠精神克服修繕工程重難點,如拆除影響文物建築風貌和特點的後期改加建內容等,堅持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提高建築物使用的安全性。修繕過程中,針對原有牆基較淺、周邊排水不暢、長期受雨水浸泡引起基礎下陷等問題,在文物專家的專業指導下,採取傳統工藝分段扶正牽引牆體,在剔開磚縫牆體空腔內灌入白灰砂漿,增加牆體的強度等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