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濟渡口
- 地理位置:武功縣城東南五里許
- 定義:武功地區從古至今的渡口
- 記述:糧草諸物,囤積青龍
史料記載,
史料記載
這個渡口在前16世紀就是商朝的青龍關,史書有“糧草諸物,囤積青龍”的記述。
漢更始帝23年始,當地的人們就在此以擺渡為生。因為他們心底和善,濟世渡人,慢慢地人們就把青龍關改叫普濟渡口了。
隋開皇二年(582),尚書李詢和太僕元輝在武功縣興建普濟渠,長60餘里,灌田70餘頃。普濟渠南岸有一渭河渡口,是連線渭南山區和渭北平原的重要渡口,商旅往來頻繁,商貿發達,形成了繁華的集市。
明崇禎十年(1637)八月十四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出山沿渭河東進,在普集渡口上岸,搶占武功縣城數日,後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擊敗。
清順治三年(1645),外省居民大量遷入,人們隨河而居沿渡口分布開來,以至武功下原地區至今村落密集,人口為全省之最。
清順治九年(1651),普濟渡口商品貿易非常活躍,山里山外人員往來十分頻繁,並形成了很大規模的集市,加之,當地又有建於明代的城隍廟和文昌廟,傳說科考升遷,一求百應。人們進香還願不斷,並親切地稱此地為普濟街。
雍正七年(1729),將街改鎮——普濟鎮。
民國35年(1946),解放軍中原部隊在李先念的領導下,翻秦嶺,過渭河,經普集渡口殲敵百餘人後,從柳林村北上淳化解放區。
時至今日,普濟渡口已被渭河大橋所取代,曾經的運輸功能已被鐵路和公路運輸所取代。普濟渡口遂不存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