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古茶山
位於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境內。據考證,這裡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9個
布朗族、
傣族、
哈尼族村寨組成。整個古茶園占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芒景、景邁古茶山是人與自然融合的最佳典範,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景邁古茶園,是一個歷史與現實粘連得很緊的地方。乾百年來,不管山里發生過什麼,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就注定這裡是聖地靈,這裡是誕生文明的地方。在布朗族傳說中,
.布朗祖先叭岩冷種植茶園,並給後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候,唯有留下茶種方可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據考證瀾滄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訓化古茶樹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為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成為
茶祖。相傳西雙版納的傣族土司曾把第七個公主嫁給叭岩冷。景邁山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叭岩冷的廟宇和七公主亭。景邁山古茶園占地2.8萬畝,實際採摘面積10003畝。主要分布在芒景、景邁兩個村民委員會,芒景主要是布朗族,景邁主要是傣族。現存最大的茶樹一株高4.3米,基部乾徑0.5米,另一株高5.6米,基部乾徑0.4米。茶園茶樹以乾徑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樹為主。茶樹上寄生有多種寄生植物,其中有一種稱為“螃蟹腳”的,近年由於人為過度炒作其保健功效而幾乎遭受了來頂之災。1950年景邁山布朗族頭人之一的蘇里亞(布朗名岩灑)參加了雲南省少數民族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周年紀念活動,並將景邁茶精製成的“小雀嘴尖茶”親手送給了毛主席。2001年在上海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論壇大會上,江澤民主席送給各國首腦的禮品中就有景邁茶。
地理環境
瀾滄縣地處西雙版納、臨滄、普洱3州(市)交匯處,國土面積8807平方公里,有20個鄉(鎮)、160個村(居)委會,總人口50萬人。瀾滄縣少數民族眾多: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居住著25種民族,世居著拉祜、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頗等8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4萬人,占總人口的78.9%,其中拉祜族21.7萬人,占總人口的43.3%;瀾滄縣是革命老區:1999年,省委、省政府確定瀾滄為雲南省47個革命老區縣之一;瀾滄縣屬邊境縣:瀾滄與緬甸接壤,邊境線長80.563公里,有5種少數民族跨境而居,有2個邊境鄉、8個邊境村和82個邊境村民小組,有3條邊境通道直達緬甸,是雲南省25個邊境縣之一;瀾滄縣資源富集:縣域面積居雲南省第二位、普洱市第一位;有林業用地面積806萬畝,森林覆蓋率60%;有鐵、鉛鋅、褐煤等30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種可供開發利用,其中鐵礦儲量22億噸,占雲南省探明儲量的一半以上;瀾滄江過境流程142公里,有正在興建總裝機585萬千瓦的糯扎渡巨型水電站;有地熱溫泉45處,最高水溫達90攝氏度以上。瀾滄是茶樹原產地之一和普洱茶的故鄉,有全世界迄今發現的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2.8萬畝人工栽培型古茶園——惠民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有全世界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邦崴千年古茶樹,有11.8萬畝的野生茶樹。瀾滄是《蘆笙戀歌》唱響的地方,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及“蘆笙舞”,有阿朋阿龍尼(葫蘆節)、擴塔節(春節)、山康茶祖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有南嶺勐炳野闊拉祜、酒井老達保快樂拉祜等特色村寨,素有“拉祜山鄉,邊陲寶地”之美譽。景邁山古茶園位於瀾滄縣惠民鄉景邁村和芒景村一帶,距縣城72公里,其核心區及周邊主要有惠民景邁芒景景區、柏聯普洱茶莊園及即將開工建設的普洱市邊三縣茶祖歷史文化旅遊項目——景邁茶祖文化公園。其中景邁村以傣族為主,芒景村以布朗族為主,各民族和諧相處,仍然保存了各自的民族語言、風俗、節慶、祭祀等文化傳統。古茶園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總面積2.8萬畝,系當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馴化、栽培,均為上千年的茶樹,是名副其實的千年萬畝古茶園。據《布朗族言志》和有關傣文史料記載,古茶林的馴化與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歷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32年歷史。早在傣歷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邁大平掌就出現了茶葉交易市場—“嘎轟”。明代以來,這裡的茶葉已是孟連土司,乃至皇室貢品了。沿著茶馬古道,茶葉遠銷東南亞、南亞等國。1950年芒景布朗族末代頭人蘇里亞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時,將景邁山古茶林內選採制作的“小雀嘴尖茶”獻給了毛主席。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論談大會上,江澤民主席也把採摘自景邁山古茶園的茶葉作為禮品贈送給各國首腦。
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們經研究指出:景邁山古茶園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是茶葉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的發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被聯合國科教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成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評審委員會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旅遊遺產示範區”,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和自然人文底蘊獨一無二,是整個普洱市茶產業開發和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展示視窗。瀾滄縣制定出台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件》、《古茶樹保護決定》等規範性檔案,正在申報景邁古茶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重點農業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這裡保留著許多文化遺蹟,如景邁村的薩迪井(七樹)、金水塘、金塔、千手觀音樹、茶馬古道、佛泉、糯心湖,芒景村的七公主泉、神蜂樹、古柏、茶魂台、八角塔等。景邁芒景古茶園是茶人心中的聖山。古老的茶樹與參天大樹交錯叢生,大山與村落、古茶與房舍、森林與茶人融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這裡各族人民家家有樹,戶戶種茶,茶與樹為鄰,人與茶為伴,相依相隨,同度歲月風雨。生長在萬木叢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長,無任何污染,品質優良,所產茶葉用古茶樹發出的鮮嫩
(芽)葉為原料,經特殊工藝精製而成。常喝景邁茶能美容、健身、消食、減肥、促進新陳代謝、抗衰老、增強人體免疫力。因為喝茶,在景邁山還喝出了長壽老人。衍生於古茶樹上的“螃蟹腳”(茶茸),品種珍稀,絕無僅有,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清膽利尿,降低血壓之功效。
景邁茶特點
若追溯至公元696年,經過幾個朝代的連續開墾種植,至今茶園面積已達萬畝。由於這些茶樹樹齡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顯得歷盡滄桑、飽含風霜。茶樹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腳。
螃蟹腳據說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樹才能找得到。它不但有清涼解毒的作用,若常飲用還可防止血管硬化。只要在買茶葉時看見螃蟹腳,就能知道這是景邁茶山的純正茶葉。歷史上,景邁茶山的茶葉用筍葉和竹籃包裝,由人或牛馬馱著,通過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運出大山。其中一部分進入普洱府,作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綠茶則直接通過中緬邊境的洛勐和打洛,進入緬甸的景棟等集散地,再銷往東南亞各國。
景邁萬畝古茶園屬喬木型千年古茶樹,是古茶園中最有名的,也是茶迷們心中的聖山。茶葉品質優良,茶體肥嫩柔軟,白毫豐滿,茶香濃郁享譽中外。
用古茶樹發出的鮮嫩(芽)葉為原料,經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的普洱茶具有:香高、性烈、味厚、氣足以及形、質、色、香、味、氣、韻俱佳的特點;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溫中補腎,降血壓,清涼解渴,醒酒,去疲勞,怡神之功效。常飲能美容、健身、助消食、減肥、改善營養、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抗衰老等。
榮譽
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雲南省的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以及普洱景邁山古茶園(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入選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