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望遠鏡

普朗克望遠鏡

“普朗克”(Planck)望遠鏡是歐洲航天局研製的第一個研究宇宙大爆炸遺留物輻射,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探測器,以量子力量創始人——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名字命名。

Planck由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研製,於2009年5月14日和“赫謝爾”望遠鏡一起由阿里安-5火箭在法屬蓋亞那航天中心發射,在拉格朗日-2點測量宇宙微波背景,探測宇宙微波背景的微小溫度變化,並將宇宙微波背景從前景信號中分離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朗克望遠鏡
  • 外文名:Planck
  • 發射時間:2009年5月
  • 主要功能:空間探測、觀察
  • 運載器:阿里安-5火箭
  • 所屬機構歐洲航天局
衛星概況,主要任務,主要性能參數,科研成果,相關新聞,

衛星概況

普朗克望遠鏡(Planck),它是歐空局第一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望遠鏡,口徑1.5米,重1.9噸,帶有兩個微波探測器:LFI, 頻率30-70GHz;HFI,頻率100-857GHz。將在靈敏度、解析度和工作波段方面超過以往發射的探測器。Planck以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命名,工作位置也在L2點上,而且與Herschel 一箭雙星,由阿里安-5火箭發射,然後分離在各自的位置上。

主要任務

Planck的任務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各向異性。確定宇宙空間曲率、哈勃常數及宇宙粒子密度等宇宙基本參數;探測宇宙微波背景特徵信號;利用亞毫米輻射測熱儀測量1000個以上星團的運轉速度,從而對宇宙結構形成理論提供強有力的驗證,並提供有關宇宙平均質量密度信息。整個任務成本總計7億歐元。

主要性能參數

Plank高4.2m,橫截面最大直徑4.2m,發射質量約1950kg.包括服務艙和有效載荷艙。服務艙裝有電源、姿態控制、數據處理和通信等系統,以及對溫控要求不高的科學儀器。有效載荷包括望遠鏡、光學平台和一部分需要冷卻的儀器。
Planck上的望遠鏡是一台帶有遮擋板的離軸格利高里望遠鏡,其主鏡面積為1.75m×1.5m。Planck攜帶了2台儀器,低頻儀器是由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組成的無線電接收機陣列,在其焦平面上有22個無線電接收機陣列,可在溫度20K以下工作,工作頻率為30~70GHz;高頻儀器是一個三角形測熱輻射微波探測器陣列,由52個輻射測熱計組成,裝有中子轉換器和鍺電熱調節器,工作頻率為100~857GHz。為了保護星上儀器不受衛星排放熱量和來自太陽、地球及月球微波輻射的影響,衛星上安裝了一個黑色遮擋板.能把探測器冷卻到60K。

科研成果

物理學家組織網、《自然》雜誌網站 1 月 11 日報導,繼歐洲航天局首次發布宇宙全景圖之後,在本周巴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普朗克望遠鏡任務合作團隊公布了他們的首批研究成果。這批成果以遞交給《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誌的 25 篇論文為基礎,集中展示了從銀河繫到遙遠太空的豐富信息。
在首次宇宙全景探測中,普朗克繪製出了所有緻密源的位置,並詳細列在了“緻密源表第一版(ERCSC)”中。ERCSC 包含了超過 15000 個緻密源和多種類型的天體目標,不光有星系(包括冷分子雲核和有塵埃外殼的恆星),還有銀河系外物體(射電星系、耀類星體、紅外光星系和星系團),它相當於一個研究目錄。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在 ERCSC 的基礎上,根據進一步探測在毫米和亞毫米波長尺度繼續繪圖,給目錄增加了數千個超冷的獨立目標源,目前科研團體可以對它們自由研究。
此外,在探測到的微波源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位於廣布在整個宇宙的巨大星系“蛛網”的交叉處的 30 個以前未曾發現的星系團。任務團隊希望據此將早期宇宙中星系團和現代星系團之間的距離間隔進行進一步對比,以此研究宇宙暗能量。
任務團隊還發現了一種覆蓋了大部分太空的紅外光。他們認為這種光來自遮蔽在過去幾十億年的塵埃下面的不可見星系團,可能是宇宙中最早的星系,它看起來 1 年能形成 10—1000 個新恆星。而與之相比,銀河系 1 年只能形成 1 個新恆星。
在離我們更近的地方,研究人員還確定了籠罩著銀河系的微波霧的來源。雖然幾十年前就知道這種微波霧的存在,但至此才有了確切證據,表明其來自星際空間迅速旋轉的塵埃顆粒。
從遠景來看,這些新發現還只是序曲。普朗克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繪製宇宙微波背景(CMB)圖。“這只是剛剛品嘗了將要到來的美味大餐的第一道菜。”普朗克首席項目科學家簡·陶伯說,他們將操作普朗克望遠鏡直到年末,希望在 2013 年將宇宙微波背景圖繪製完成。

相關新聞

“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在完成對早期宇宙的巡測任務之後,將在兩周內關閉。“普朗克”目前據地球 160 萬千米,正在接受一些最終的工程試驗。歐空局於 2013 年 10 月 9 日啟動“普朗克”望遠鏡的推進器,使其進入一個遠離地球的獨立軌道。
這台價值 6 億歐元(約 8.13 億美元)的望遠鏡將緩慢地繞日飛行,約在 2026~2027 年距地球1000 萬千米,這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次。“普朗克”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的信息寶藏——發現了數千個先前未確認的天體,甚至巡測了太空中的所有物質。但它的主要任務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CMB)。宇宙大爆炸後充分冷卻的太空環境,為氫原子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而 CMB 則是那時攜帶該信息並穿透宇宙的“第一束光”。
“普朗克”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於是否探測到了宇宙早期光線(微波背景)中特有的偏振類型——B-模式。因為這可能將為研究大爆炸物理學開啟一個全新的途徑。歐空局高級科學顧問稱,“普朗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且壽命遠長於預期。該望遠鏡獲得了迄今為止有關宇宙組成、結構以及早期演變的最精確數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