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拉納結構
- 外文名:planar
- 領域:光學
簡介,起源,發展,代表鏡頭,
簡介
普拉納結構(planar)是一種鏡頭的結構,由保羅·儒道夫博士(Paul Rudolph)於1896年在蔡司公司設計。普拉納結構實際上是一種改良的雙高斯結構,它為日後的大光圈雙高斯設計開啟先河、提供無像散的像場且能對球面像差做高度矯正的設計。
起源
1896年,蔡司公司的保羅·魯道夫博士通過將對稱雙高斯結構中的新月形負鏡加厚,並且將加厚的負鏡分為兩塊獨立的薄型負鏡再組合,由原先的4組4片鏡片變為4組6片鏡片,從而設計出了普拉納結構,有效的改善了之前的雙高斯結構鏡頭的色散問題。
發展
原始的普拉納因為結構的限制,使光圈局限在f/4.0左右;並且因為是完全對稱設計,所以對遠景的成像表現不佳,因而此一結構並未受到重視,多半使用在近距離等倍攝影用途。1920年英國光學設計師霍斯·威廉·李(Horce William Lee)運用20世紀初新的不完全對稱理念,修改普拉納結構成為f/2.0大光圈的Opic結構,之後又歷經許多次改良,光圈逐漸提升至f/1.4以上,開創出現代雙高斯型大光圈鏡。
另一方面,蔡司本身也在1927年將普拉納結構修改為不完全對稱的Biotar結構,一舉將光圈提升至f/1.4,並逐步運用在電影攝影等用途。二戰後重建的西德蔡司,才又重拾普拉納作為雙高斯結構的稱呼;而東德蔡司(VEB Carl Zeiss Jena),則繼續沿用Biotar作為四群六片結構的稱呼。
代表鏡頭
Carl Zeiss Jena Planar Series 1A:1897年起生產的最早期普拉納設計,光圈為f/3.8~4.5。
Carl Zeiss Jena Planar Series III:20世紀初至二戰期間所生產等倍攝影鏡頭,光圈為f/4.5。
Carl Zeiss Planar 80mm/2.8:1953年西德蔡司重拾普拉納名稱所生產,搭配於Rolleiflex 2.8系列的鏡頭,採用4群5片設計。
Contarex Carl Zeiss Planar 55mm/1.4:1959年為Contarex單眼相機設計的標準鏡頭,採用5群7片設計。
Carl Zeiss Planar T* 55/1.2:蔡司公司於1996年為了紀念普拉納結構出現100周年而推出的紀念版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