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研究報告,是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於2019年6月28日發布的。
簡介,報告觀點,報告主要內容,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普惠信貸業務發展,第三章 聚合模式:節點的解構,第四章 聚合模式:節點的聯結,第五章 聚合模式的實踐,第六章 聚合模式的監管:初步探討,
簡介
2019年6月28日,由經濟參考報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建設銀行、平安普惠共同主辦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在當天下午以“普惠信貸 聚合發展”為主題的專業論壇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發布了《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19年6月28日
課題組負責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報告觀點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行業依然存在結構性空白市場,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自營就業者、生產性農戶等群體的信貸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這些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有個共同點: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廣泛且分散、風險複雜且識別成本高、金融素養參差不齊等特點。與之相對的是單一機構往往囿於業務範圍、客陵汽台群偏好、風控技術、服務網路、資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難於同時兼顧專業化、規模化和風險可控三個目標。在這種情況下,聚合模式套用而生,成為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
報告主要內容
第一章 緒論
在傳統的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貸前申請到貸後管理的全部業務環節,這種“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貸領域。但是普惠金融服務的客戶群體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熱烏您棕域分布廣泛且分散、風險複雜且識別成本高、金融素養和網際網路接受及運用程度參差不齊等特點,而單一金融機構在普惠信貸業務開展中,存在獲客渠道單薄、自有數據風控效果不理想、風險自擔情況下風險過於集中、資金供給受限從而影響規模成長等諸多問題。業務可持續性方面遭遇的瓶頸,使從業機構在“單打獨鬥”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科技賦能”模式。賦能模式是指網際網路企業向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彌補其技術短板,通過對既有業務的線上化、智慧型化、數據化提高運營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時改善用戶體驗。這種模式促進了新舊動能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惠信貸發展。但是,網際網路企業所能輸出的能力存在明顯的邊界,即:其優勢主要集中線上上。一方面,純線上經營模式能支持傳統機構為移動網際網路族群提供契合他們習慣的快捷服務,但難以覆蓋大量存在於線下、網際網路能力薄弱的長尾人群。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企業積累和融合的線上數據能夠支持其有效進行身份識別和欺詐風險辨識,開展小額、短期、消費性貸款業務,但在中大額、中長期貸款的信貸風險甄別上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限制其對小微企業、農戶等群體生產經營性資金需求的服務能力。
在這一背景下,一種新模式——普惠信貸聚合模式——被提出並套用。對於聚合模式,我們將之定義為依託金融科技搭建開放平台,將在獲客、數據、風控、增信、資金等業務節點中各有所長的機構連線起來,形成有機生態體系的普惠信貸業務模式。在聚合模式中,諸多業務參與方在遵循自身經營資質要求和機構間合作規範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自在業務屬性、服務網路、數據沉澱、科技研發、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信貸解決方案。相比單打獨鬥模式和科技賦能模式,聚合模式更具靈活性與機動性,其實質是主動找到業務經營中的缺陷,整合在該環節具有比較優勢的機構,通過協同作用消除短板,用專業化分工的方式化解前兩種模式無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頸,同時通過最大化普惠信貸業務中各核心節點的產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簡略)
第二章 普惠信貸業務發展
一、普惠信貸發展現狀與困境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制約供給側普惠信貸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將是優質資產的獲取能力欠缺淋旬駝:已經接觸到既有普惠信貸服務的這部分人群,其金融需求即將夜請捉戲被市場各參與主體爭相挖掘窮盡,後續增量有限。因此,普惠信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要針對至今仍受到強信貸約束的長尾人群,進一步增量、擴面。所謂“普惠”,應該有“普”才能“惠”,即只有擴大客戶群體覆蓋面和服務供給量方能實現信貸定價的下行,這是符合經濟學中規模效應的。
在前述所提及的“單打獨鬥“模式和“科技賦能”模式中,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的擴大、客群的下沉、客戶體驗的提升與定價的降低不可兼得,即“普”與“惠悼諒格”的矛盾。站在行業的角度來看,各類普惠信貸從業機和騙影構在獲客網點鋪設、地麵團隊搭建、技術研多滲發等方面勢必存一定的重複建設,導致社會資源浪費。(簡略)
二、破局之道:聚合模式
面對普惠信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矛盾,聚合模式應運而生。所謂聚合模式,就是將普惠信貸中的環節拆分解構,形成獲客、數據、風控、資金、增信等獨立的業務“節點”,進而依託金融科技搭建統一平台,將在不同節點上各有所長的機構連線起來,形成有機生態體系的普惠信貸業務模式。在聚合模式下,諸多業務參與方在遵循自身經營資質要求和機構間合作規範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自在業務屬性、服務網路、數據積累、科技研發、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以協同方式消除業務短板,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信貸解決方案。(簡略)
第三章 聚合模式:節點的解構
一、獲客節點
聚合模式能夠綜合套用線上線下的各種獲客渠道,通過連線多種機構形成多層次的服務網路,能夠彌補傳統模式單一服務渠道覆蓋不均或不充分的短板,提高服務滲透率、人群觸達率,從而能夠形成普惠信貸業務的規模效應。線上上,可以通過社交、搜尋、資訊門戶等平台觸達廣泛的人群;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公司獲得精準導流,這類公司往往體量巨大、掌握了海量的自有客戶數據、具有較強的科技能力。線上下,則充分與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或農戶生成經營場景中提供中間服務經營的機構進行合作。(簡略)
二、風控節點
風控環節由聚合平台、增信方和資金方三方分別運用自有模型獨立進行。平台對借款人的信用資質進行初步評估,並輸出基礎評估結果作為增信方和資金方的輔助信息。增信方藉助其業務數據優勢對信貸底層資產進行風險評估,做出承保決策。資金方基於其風險管理體系和政策進行最終貸款決策。多方獨立模型對借款人的信貸風險進行多重校驗,提升了風控效果,降低了信用違約發生的機率。(簡略)
三、增信節點
增信節點主要由具有增信資質的保險、擔保公司參與,發揮其風險保障功能,與資金方進行風險分擔。近年,央行及銀保監會多次下發指導性檔案,推動完善小微企業增信體系,鼓勵銀擔合作、銀保合作,落實增信分險機制。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等增信機構的參與,使普惠信貸鏈條中負債端的風險容忍度和資產端的風險發生機率得以匹配,支持金融機構在滿足監管對風險表現的考核要求、符合自身盈利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業務下沉。(簡略)
四、資金節點
銀行、信託、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都可以作為普惠信貸領域的資金來源。在聚合模式中,多種來源的資金有望被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通過建立資金集中配置系統,可以匹配資金節點上的機構與獲客節點上的資產。出資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經營策略、風險管理要求和資金回報要求,對某一類資產做定向信貸投入。聚合模式中多元資金方參與,一方面在確保信息真實性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天然存在小額、分散特徵的普惠金融人群信貸資產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偏好的優質資產,通過搭建銀行觸達長尾人群的通道,可以有效促進低成本的銀行資金流向普惠金融關注的小微,農戶、城鎮低收入人口等群體,降低其獲得服務的成本;另一方面,多種負債機構共同作為備選融資來源還可以降低資金面波動對普惠金融人群服務可得性的影響,為他們引入持續穩定的“源頭活水”。(簡略)
第四章 聚合模式:節點的聯結
一、聚合模式的合作準入機制
在具體的準入要求上,不同機構的要求各不相同:牌照或經營資質、機構的業務規模、品牌聲譽、資源、技術能力等都是衡量要素。(簡略)
二、聚合平台的系統架構
從普惠信貸全流程上看,聚合平台可以劃分為前端平台和後端平台。前端平台主要負責聯結獲客節點的機構及其信息流,後端平台則承接前端平台的信息,處理風險評估、增信方對接、資金方對接、協定及單證管理和貸後管理等活動。(簡略)
三、主導聚合的核心能力
主導聚合的核心能力首先是平台整合運營能力,實現端到端的資源協調和部署。構建聚合平台的機構要有能力使這樣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平穩、高效、可信地運轉,從客戶觸達到貸後管理,整合運營能力將貫穿聚合模式的始終。其次,科技研發和套用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作為主導聚合模式的核心機構,不一定需要事必躬親進行所有的科技開發,但是一定要具備搭建聚合平台的能力、以及不斷嘗試最新技術服務普惠信貸的前瞻視野。(簡略)
第五章 聚合模式的實踐
一、獲客、風控或資金的單節點聚合
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的實踐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其萌芽形態是兩到三家機構的合作放貸。早在2007年,阿里小貸就與建行、工行展開合作,前者提供阿里巴巴電商平台的商家信息,而銀行則作為資金來源向這些商戶提供貸款。類似地,中安信業也於同年與國開行深圳分行、建行深圳分行聯手,由國開行提供資金、建行作為結算代理行,而中安信業則參與獲客、風控和貸後管理等流程,提供小額、高頻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客群下沉效果。隨後,除了商業銀行,資金節點上湧入了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類型的機構,供給側的能動性被逐漸激活。(簡略)
二、多節點的全面聚合
聚合模式的小微經濟體信貸服務樣本
平安普惠逐步構建起以融資擔保為核心的聚合式借款服務平台,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信用中介”屬性,整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各優勢資源,破解小微信貸業務獲客難、服務難、風控難、成本控制難的行業痛點。(簡略)
聚合模式破解“三農”人群融資難題
對“三農”人群提供商業化的普惠金融服務一直是普惠金融的一大難題。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畫”,進軍農村電商;同年,成立之初的螞蟻金服也將農村金融確立為未來的重要業務方向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螞蟻金服已經打造了完整的聚合生態系統服務“三農”。(簡略)
第六章 聚合模式的監管:初步探討
一、分業監管框架下的聚合信貸
從機構監管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嚴格準入,規範不同類型機構間的合作。
第二,保持信貸業務監管的一致性。
第三,明晰法律關係,釐清責任與風險的承擔主體。
第四,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簡略)
二、未來的展望
在長期內,金融產業的分工與合作更趨細化和深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包括聚合信貸在內的有益創新,從監管的角度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應該平衡好穩定與創新的關係。
其次,應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第三,監管部門應強化自身監管能力,尤其是加快監管科技建設。(簡略)
一、普惠信貸發展現狀與困境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制約供給側普惠信貸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將是優質資產的獲取能力欠缺:已經接觸到既有普惠信貸服務的這部分人群,其金融需求即將被市場各參與主體爭相挖掘窮盡,後續增量有限。因此,普惠信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要針對至今仍受到強信貸約束的長尾人群,進一步增量、擴面。所謂“普惠”,應該有“普”才能“惠”,即只有擴大客戶群體覆蓋面和服務供給量方能實現信貸定價的下行,這是符合經濟學中規模效應的。
在前述所提及的“單打獨鬥“模式和“科技賦能”模式中,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的擴大、客群的下沉、客戶體驗的提升與定價的降低不可兼得,即“普”與“惠”的矛盾。站在行業的角度來看,各類普惠信貸從業機構在獲客網點鋪設、地麵團隊搭建、技術研發等方面勢必存一定的重複建設,導致社會資源浪費。(簡略)
二、破局之道:聚合模式
面對普惠信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矛盾,聚合模式應運而生。所謂聚合模式,就是將普惠信貸中的環節拆分解構,形成獲客、數據、風控、資金、增信等獨立的業務“節點”,進而依託金融科技搭建統一平台,將在不同節點上各有所長的機構連線起來,形成有機生態體系的普惠信貸業務模式。在聚合模式下,諸多業務參與方在遵循自身經營資質要求和機構間合作規範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自在業務屬性、服務網路、數據積累、科技研發、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以協同方式消除業務短板,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信貸解決方案。(簡略)
一、獲客節點
聚合模式能夠綜合套用線上線下的各種獲客渠道,通過連線多種機構形成多層次的服務網路,能夠彌補傳統模式單一服務渠道覆蓋不均或不充分的短板,提高服務滲透率、人群觸達率,從而能夠形成普惠信貸業務的規模效應。線上上,可以通過社交、搜尋、資訊門戶等平台觸達廣泛的人群;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公司獲得精準導流,這類公司往往體量巨大、掌握了海量的自有客戶數據、具有較強的科技能力。線上下,則充分與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或農戶生成經營場景中提供中間服務經營的機構進行合作。(簡略)
二、風控節點
風控環節由聚合平台、增信方和資金方三方分別運用自有模型獨立進行。平台對借款人的信用資質進行初步評估,並輸出基礎評估結果作為增信方和資金方的輔助信息。增信方藉助其業務數據優勢對信貸底層資產進行風險評估,做出承保決策。資金方基於其風險管理體系和政策進行最終貸款決策。多方獨立模型對借款人的信貸風險進行多重校驗,提升了風控效果,降低了信用違約發生的機率。(簡略)
三、增信節點
增信節點主要由具有增信資質的保險、擔保公司參與,發揮其風險保障功能,與資金方進行風險分擔。近年,央行及銀保監會多次下發指導性檔案,推動完善小微企業增信體系,鼓勵銀擔合作、銀保合作,落實增信分險機制。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等增信機構的參與,使普惠信貸鏈條中負債端的風險容忍度和資產端的風險發生機率得以匹配,支持金融機構在滿足監管對風險表現的考核要求、符合自身盈利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業務下沉。(簡略)
四、資金節點
銀行、信託、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都可以作為普惠信貸領域的資金來源。在聚合模式中,多種來源的資金有望被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通過建立資金集中配置系統,可以匹配資金節點上的機構與獲客節點上的資產。出資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經營策略、風險管理要求和資金回報要求,對某一類資產做定向信貸投入。聚合模式中多元資金方參與,一方面在確保信息真實性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天然存在小額、分散特徵的普惠金融人群信貸資產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偏好的優質資產,通過搭建銀行觸達長尾人群的通道,可以有效促進低成本的銀行資金流向普惠金融關注的小微,農戶、城鎮低收入人口等群體,降低其獲得服務的成本;另一方面,多種負債機構共同作為備選融資來源還可以降低資金面波動對普惠金融人群服務可得性的影響,為他們引入持續穩定的“源頭活水”。(簡略)
第四章 聚合模式:節點的聯結
一、聚合模式的合作準入機制
在具體的準入要求上,不同機構的要求各不相同:牌照或經營資質、機構的業務規模、品牌聲譽、資源、技術能力等都是衡量要素。(簡略)
二、聚合平台的系統架構
從普惠信貸全流程上看,聚合平台可以劃分為前端平台和後端平台。前端平台主要負責聯結獲客節點的機構及其信息流,後端平台則承接前端平台的信息,處理風險評估、增信方對接、資金方對接、協定及單證管理和貸後管理等活動。(簡略)
三、主導聚合的核心能力
主導聚合的核心能力首先是平台整合運營能力,實現端到端的資源協調和部署。構建聚合平台的機構要有能力使這樣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平穩、高效、可信地運轉,從客戶觸達到貸後管理,整合運營能力將貫穿聚合模式的始終。其次,科技研發和套用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作為主導聚合模式的核心機構,不一定需要事必躬親進行所有的科技開發,但是一定要具備搭建聚合平台的能力、以及不斷嘗試最新技術服務普惠信貸的前瞻視野。(簡略)
第五章 聚合模式的實踐
一、獲客、風控或資金的單節點聚合
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的實踐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其萌芽形態是兩到三家機構的合作放貸。早在2007年,阿里小貸就與建行、工行展開合作,前者提供阿里巴巴電商平台的商家信息,而銀行則作為資金來源向這些商戶提供貸款。類似地,中安信業也於同年與國開行深圳分行、建行深圳分行聯手,由國開行提供資金、建行作為結算代理行,而中安信業則參與獲客、風控和貸後管理等流程,提供小額、高頻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客群下沉效果。隨後,除了商業銀行,資金節點上湧入了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類型的機構,供給側的能動性被逐漸激活。(簡略)
二、多節點的全面聚合
聚合模式的小微經濟體信貸服務樣本
平安普惠逐步構建起以融資擔保為核心的聚合式借款服務平台,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信用中介”屬性,整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各優勢資源,破解小微信貸業務獲客難、服務難、風控難、成本控制難的行業痛點。(簡略)
聚合模式破解“三農”人群融資難題
對“三農”人群提供商業化的普惠金融服務一直是普惠金融的一大難題。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畫”,進軍農村電商;同年,成立之初的螞蟻金服也將農村金融確立為未來的重要業務方向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螞蟻金服已經打造了完整的聚合生態系統服務“三農”。(簡略)
第六章 聚合模式的監管:初步探討
一、分業監管框架下的聚合信貸
從機構監管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嚴格準入,規範不同類型機構間的合作。
第二,保持信貸業務監管的一致性。
第三,明晰法律關係,釐清責任與風險的承擔主體。
第四,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簡略)
二、未來的展望
在長期內,金融產業的分工與合作更趨細化和深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包括聚合信貸在內的有益創新,從監管的角度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應該平衡好穩定與創新的關係。
其次,應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第三,監管部門應強化自身監管能力,尤其是加快監管科技建設。(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