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尼瑪·德維·巴曼

普尼瑪·德維·巴曼(Purnima Devi Barman),女,出生於1940年9月20日,是一名環境保護工作者、野生生物學家,來自印度阿薩姆邦,她因對大禿鸛的保護工作而聞名。她創立了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草根生態保育計畫(Hargila),致力於防止大禿鸛滅絕,並榮獲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商界卓識”類別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尼瑪·德維·巴曼
  • 外文名:Purnima Devi Barman
  • 出生日期:1940年9月20日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

普尼瑪·德維·巴曼博士也是國際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協會(ICBT)創始成員。ICBT致力於促進生物多樣性主題的國際交流,並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髮會、綠會)共同發行《生物多樣性MAG》雜誌,向公眾宣傳科學知識和區域行動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普尼瑪·德維·巴曼從孩提時代就對鸛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這種鳥成為她的畢生所愛。
5歲時,普尼瑪·德維·巴曼被送到印度阿薩姆邦的雅魯藏布江岸邊,和她的祖母一起生活。祖母為了轉移巴曼對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思念,開始帶她去附近的稻田和濕地,教她了解那裡的鳥類。“我看到了鸛鳥和許多其他物種,祖母教我為白鷺和鸛鳥唱歌。我愛上了這些鳥,”巴曼說。
普尼瑪·德維·巴曼是一名野生生物學家,她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拯救瀕危的大禿鸛,這也是世界上第二稀有的鸛科物種。目前,大禿鸛的數量不足1200隻,它們數量急劇下降的部分原因是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由於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在世界各地,大禿鸛的棲息地——濕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在獲得動物學碩士學位後,普尼瑪·德維·巴曼開始攻讀大禿鸛領域的博士學位。但是,當看到許多和她一起長大的鳥類已經再也見不到時,她決定推遲她的論文,專注於保護這個物種的生存。
2007年,普尼瑪·德維·巴曼開始了保護鸛鳥的活動。為了保護鸛鳥,巴曼認為她必須改變人們對這種在阿薩姆語中被稱為“hargila”(意為“吞骨者”)鳥的看法,她並動員了村裡的女性來幫助她,並創立了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草根生態保育計畫“Hargila”。她們保護鸛鳥的築巢地點,給從巢里掉落受傷的鸛鳥提供康復服務等,大禿鸛還經常出現在當地民歌、節日和戲劇中。
普尼瑪·德維·巴曼還為女性提供織布機和紗線,這樣她們就可以製作和銷售裝飾有“Hargila”圖案的紡織品。這種創業精神不僅促進了人們對鸛鳥的認識,還有助於婦女的經濟獨立,改善她們的生計,並在拯救鸛鳥的工作中獲得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
自從普尼瑪·德維·巴曼開始她的鸛鳥保護計畫以來,卡姆魯普區達達拉(Dadara)、帕查里亞(Pachariya)和辛吉馬里(Singimari)等村莊鳥巢數量已經從28個增加到250多個,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禿鸛繁殖地。2017年,巴曼開始建造高大的竹製築巢平台,供這種瀕危鳥類孵育後代。她的努力也在幾年後得到了回報,第一批大禿鸛幼鳥在這些實驗平台上孵化出來。不僅如此,為了保護和修復大禿鸛的棲息地,“Hargila” 幫助社區在鸛鳥築巢樹和濕地附近種植了45,000棵樹苗,希望它們能支持未來的鸛鳥種群。明年計畫再種植 60,000 棵樹苗。她們還在河岸和濕地開展清潔活動,以清除水中的塑膠並減少污染。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爾·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普尼瑪·德維·巴曼開創性的保護工作賦予了數千名婦女力量,培養了企業家,改善了生計,同時將大禿鸛從滅絕的邊緣拯救了回來。”巴曼博士的工作表明,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可以得到解決,從而造福所有人。通過強調濕地喪失對在濕地上覓食繁殖的物種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她提醒我們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普尼瑪·德維·巴曼說,她為“Hargila”感到自豪,她希望她們的成功能激勵下一代環保主義者追求自己的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