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縣普納山古戰場遺址

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北53公里。山高十餘里,縱橫亘五六十里,山頂面積約1.6萬平方米,殘留有城牆、寨門、碉樓、戰壕(長200米,深0.9~2.1米)等防禦工事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安縣普納山古戰場遺址
  • 外文名:Pu 'an pune mountain ancient battlefield
  • 類別:遺址
  • 地區:普安縣
距山頂五六米處的沿山石壁上,殘留有數百個“貓耳洞”掩體工事遺址。為元末明初北盤江流域(今普安、晴隆、盤縣、水城、六枝)苗族仡佬族聚居讓里(今普安龍吟一帶)起義造反,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六年(1373年)平復,而遺留下普納山古戰場、城子洞大兵營、蓮花山礦洞、布路鑄錢洞、鄧榮忠將軍墓、郭晚將軍墓、布路墓葬群等遺址。
元末明初,聚居在今北盤江畔普安、晴隆、盤縣、水城、六枝、郎岱交界處崇山峻岭中的紅苗(苗族的一種)仡佬族,雲集普安讓里(今龍吟)一帶鑄刀槍、造錢幣,揭竿起義。明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調北征南”,派指揮使胡源率軍征剿,征討48寨。四年(1371年)又派武德將軍黃遷仕征剿,攻破了“城子洞大兵營”,六年(1373年),攻占了“普納山根據地”。戰後,明軍入苗族仡佬族女性成家,屯墾戎邊,穩定了社會,發展了經濟。黃遷仕“建設兵團”的成功,促進了明王朝“調北填南”開發大西南決策的形成和實施,對大西南的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