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街

普利街

普利街(Puli Street/ Puli St.)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是濟南市中心的東西主幹道。東起共青團路西至順河東街。最早叫柴家巷,歷史可追溯到明崇禎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利街
  • 外文名:Puli Street
  • 東起點:共青團路
  • 西起點:順河東街
  • 分類:濟南老街巷
  • 地理位置:山東濟南市市中區
歷史沿革,老街謝幕,位置,

歷史沿革

據明崇禎年間,《歷乘》載:“三元宮,一在桿石橋,一在柴家巷”。可見明代普利街尚屬濟南郊區,因靠近城區,這裡是個柴市,隨著柴市的發展,逐漸有人在這裡建房居住,形成了街巷,取名“柴家巷”。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築圩牆,將柴家巷與會仙橋間通道堵死。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濟南開埠。為了便於商埠區和老城區的交通往來,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原西圩牆永綏門(桿石橋圩門)和永鎮門(迎仙橋圩門)之間增開普利門,將柴家巷拓寬,改名為普利大街。開街之初,街長400米,寬7米。
開街後,整個普利大街上,商家雲集,店鋪林立。藥行有“厚德堂”、“贊育堂西記”、“鴻記藥棧”、“大同西藥房”;雜貨行有“大生雜貨店”、“福盛永雜貨店”、“三源蠟燭鋪”、“治香樓百貨店”、“復衣和麻布店”、“廖隆昌瓷器店”;綢布行有“鴻祥永布店”、“謙祥益綢緞莊”、“義興公布莊”;鞋帽行有“德華新記”、“仁昌”、“誠興號、“濟昌同記”、“福順西”、“永泰”、“謙恆吉”、“普華”、“天成東”、“元康”等。錢行有“元康”錢行。除了商號企業外許多機關、團體和益事業單位也坐落在普利大街上。如1928年,設立的西關商業公所警察分局等。
濟南舊景---普利街濟南舊景---普利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街上文化娛樂活動很多,每到節慶日,踩高蹺、扭秧歌、說書、唱戲、玩雜耍等非常熱鬧。
普利街的建築有著鮮明的特色,大多店鋪多為沿街二層樓房,有拱廊,拱卷門窗等。多為中西融匯的建築風格。
2002年,市政府規劃擬將普利街以南大約60畝的三角地帶改建為多功能生態廣場,暫定名為“普利廣場”。

老街謝幕

如今的普利街只能算是半條老街了,街北除東西兩端還有舊式門頭房外,其餘均已被現代樓房所取代。普利街上的多數“角色”也已謝幕,尚在營業的只剩下草包包子鋪和普華鞋店,還有一家遷來時間不長的經文布店,布店前身是糖果莊老號老茂生,老茂生在上世紀30年代就成為糖果業中的佼佼者,獨領風騷半個多世紀,後因經營不善於90年代停業。歷史文化
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這條街上賣柴的比較多而得名。關於柴家巷最早的記載在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據《歷乘》載:"三元宮,一在桿石 橋,一在柴家巷。”據記載,柴家巷東起筐市街南口,西至會仙橋,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門巷,全長417米。
清代鹹豐年間,因修築圩子牆,將柴家巷與街西頭的會仙橋之間的通道堵死;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為便於城區與商埠間的交通,1908年在永 鎮門與永綏門之間,也就是會仙橋頭,增開普利門,取"普遍得利”之意。普利門與圩子牆內的柴家巷貫通,此后街隨門名,柴家巷便改稱普利街,會仙橋更名普利 橋。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續修歷城縣誌》中記載:"柴家巷今稱普利街。”
普利街西接商埠的東西主幹道———經二路, 東經估衣市街與西門相通,普利街成了往來於老城與商埠間的"黃金通道”。因此這裡生意繁華,店鋪擁擠,一度成為商業聚集的"金街”,許多老字號也紛紛來此 開設分號。比較出名的如,普華鞋店、贊玉堂、泰康食物店、治香樓百貨店、老茂生糖果莊、裕興顏料公司、大生東雜貨店、草包包子等老字號遍布街頭。
在曾經的歲月里,普利街並不長,但老字號卻不少。說一步一個老字號也不為過。
一提起普利街上的老字號,很多老濟南可能首先會想起贊玉堂藥店,畢竟在這條街上,贊玉堂藥店的年歲最久。
贊玉堂開設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它最早位於岳廟后街西首路北,後來在普利街開了分號,以批發、零售中草藥和中成藥為主。贊玉堂的絕活就是他們秘制的"膏丹丸散”,藥效獨特,在當時的濟南可謂是"無人不曉”。除了贊玉堂外,街上還有赫赫有名的大同西藥房和厚德堂藥店,後者是天津厚德堂分號,該店的絕活是獨家藥方"百草丹”,專治婦科疾病,當時也是非常暢銷。
贊玉堂西鄰、普利街58號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大生東雜貨店,大生東創辦於上世紀20年代,是主營紙張、糖和海味的百貨店。當年這裡出售的海參、鮑魚等名貴海產品以貨真價廉而著稱。上世紀50年代,大生東被改為中東旅社,後來則變成大雜院。
一提起普利街上的普華鞋店,很多老濟南都會記得禮服呢的牛皮底鞋。普華鞋店原先在普利街南側,後來,挪到了街北,如今,有幸保留下來了。
濟南著名的老馬家開設的鴻祥永綢布店也位於普利街上。老馬家指的是章丘明水馬錫田,鴻祥永綢布店開設於1896年,當時馬錫田得到了孟洛川的幫助才得以開業,鴻祥永綢布店是濟南綢布業五大家之一。
治香樓百貨店可以說是濟南百貨業最有名氣的老字號之一;泰康食物店是濟南最早生產罐頭、餅乾的最大的一家食品公司,曾經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還有早就消失了的謙祥益綢緞店、謙恆吉鞋店……
沿街東行,臨近街東頭就是遠近聞名的草包包子鋪了。草包包子鋪的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草包包子鋪的創辦人原名叫張文漢,是濟南濼口人。張文漢童年就進入濼口繼 鎮園飯莊,拜名廚李安為師。因張文漢生性憨厚,終日燒火、擇菜、乾雜活,師兄弟間都稱他為"草包”,張文漢也不介意。
1937年,張文漢在西門裡太平寺街租了一個小門面,準備開一家包子鋪。包子鋪就起名為"草包包子”。後來,為了擴大經營,草包包子鋪便搬到了大觀園北門 里西側,在這裡火了一陣子,後來因為大觀園易主,草包包子鋪遷至普利街東口。草包包子以其皮薄、餡多、味美、灌湯而譽滿泉城。
除了商號密布,普利街上還曾有一位值得濟南人懷念的人,他便是明代詩人李攀龍。
李攀龍歷任郎中、陝西提學副使等職,官至河南按察使。他先後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等結社論詩,是明代文學"後七子”首領之一,被尊 為"宗工巨匠”。其《滄溟集》風行天下,歷百年而不衰。據說,李攀龍死後,李家家道中落,其愛妾蔡姬、盧氏及兒媳馮氏在柴家巷居住,以賣餅為生,生活過得 很艱難。明末詩人王象春曾寫道:"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盡舊羅裙。可憐半天峨嵋雪,空自頹樓冷暮雲。”董芸也曾有詩道:"柴市歸來日又斜,蔡姬遲暮倍堪 嗟。羅裙典盡紅顏老,斷腸西郊賣餅家。”
不管是不是老字號,不管曾經多么輝煌,只要遭遇拆遷,都將成為過去。難道拆遷已經成為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
老字號的興衰見證著老街的變遷,老街曾經的繁華容顏早已不在,如今的普利街雖然只剩下半條街,但有關她的片片回憶,依舊牽動著無數濟南人。

位置

普利街西接商埠的東西主幹道———經二路, 東經估衣市街與西門相通,普利街成了往來於老城與商埠間的"黃金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