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鹹陽

《晚渡鹹陽》是明代詩人馬中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晚渡鹹陽時的美麗景色,在野色蒼茫、白鷗飛盡、僧俗都歸的暮靄中,抒發對朝代興亡、歲月流逝的感慨。全詩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氣,餘韻悠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晚渡鹹陽
  • 作者:馬中錫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明詩別裁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晚渡鹹陽
野色蒼茫接渭川,白鷗飛盡水連天。
僧歸紅葉林間寺,人喚斜陽渡口船。
表里山河猶往日,變遷朝市已多年。
漁翁看破興亡事,獨坐秋風釣石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鹹陽:地名,秦孝公建都於此。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東。
②渭川:即渭河,黃河主要支流之一。源出甘肅渭源縣西北之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陝西境,橫貫渭河平原,東流至渣關,入黃河。
③表里山河:言有山河作為屏障,形勢非常險要。語出《左傳》僖二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撼,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後來許多人說秦國有崤函之固,河渭之險,是“表里山河”。
④變遷朝市:言秦、漢、北朝、隋、唐等各個朝代,都以此為京城,而今已成歷史陳跡。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蒼茫的原野景色,連線廣闊的渭川;白鷺鳥遠遠地飛去了,剩下的只有水天相連。
暮歸的僧人,走向紅葉林中的寺院;斜陽里的旅客,呼喚著渡口邊的小船。
山川河流,還是那往日的顏面;王朝世事,卻已有了許多變遷。
只有那漁翁,仿佛看破了興亡變換,獨自迎著秋風,默默地坐在釣石旁邊。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任陝西督學使期間所作。詩人晚渡鹹陽時見到的景物聯想到山河依舊,世事變遷的一幕幕歷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工整的七律,首聯切題中“晚”字。第一句是一幅鳥瞰式的大全景,蒼茫無際的野色里,一線渭水曲折而去,境界異常開。一“接”字突出地強調了野色的迷漫無痕,它籠蓋一切,緊緊地包裹著渭水,而渭水在這蒼茫的野色里也似乎是無始無終,它來自野色,又消失於野色。第二句,詩人將詩境推向渭水,在暮色之中,雪白的鷗鳥已經飛盡,遠處水天一色,沒有盡頭,跟前只有渭河之水在永恆地流淌。詩人不僅通過白色鷗鳥的消失,寫出了傍晚的來臨,而且還強調了傍晚的寧靜。
頷聯承題寫出“渡”字。詩人描寫了整體背最以後,又進一步作具體化描寫。出句承上,進一步細寫“晚”字。由外出僧人返歸寺院歇夜,顯示傍晚特色。明高啟有詩云:“船里鐘催行官去,塔中燈照遠僧歸”。僧歸往往與傍晚聯繫在一起。當然詩人不僅從人事方面強化了“晚”字,而且還把僧人晚歸寫得非常美。對句詩人由所見僧歸。轉寫自己晚渡投宿,晚霞映在蕩漾的渭水之中,小舟靜悄悄地躺在水面之上,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韋應物筆下“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境。
寫罷晚渡,詩人望著渭水北岸的鹹陽古城,自然會引起許多歷史的感嘆。鹹陽曾經是秦都,如今山河依舊,明月秦時,然而人世蒼桑,鹹陽城卻經歷了許多變遷,發生過許多興亡的故事。詩人經過這番晚渡鹹陽,一切所見所感的結論便凝結成尾聯。自楚《漁父》篇問世以來,漁翁便成了看破塵世之隱者的象徵,並時時出現在詩人筆下名篇名句不勝枚舉。詩人經歷坎坷,曾屢遭冤獄,故在感慨興亡之際,自然能在漁翁的超然中,感受到老莊的處世精神。只有超然世外,才能獲得精神的解脫。
這首詩的藝術表現為一個極小的題材包含了一個宏大而深刻的思想。詩中的主題是由此及彼,逐漸深化,進而深入到哲理的思考。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原中文系教授羊春秋:“僧歸紅葉林間寺,人喚斜陽渡口船。”是即目寫景,更是弔古傷情。朝市變遷的慨嘆,得之於諷誦之外。(《明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馬中錫(1467?—1512年),字天祿,號東田,故城(今屬河北)人,成化進士。官至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曾統兵鎮壓劉六、劉七起義。因用誘降計不成,為朝廷論罪,下獄死。能詩文,以小說《中山狼傳》最有名。有《東田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