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體育,是指從1840鴉片戰爭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一期間的體育。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晚清時期,也是西方近代體育在中國的早期傳入和傳播時期。這種傳入和傳播,最早是伴隨著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基本理念而發生和發展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清體育
洋務派對近代西方體育的引進,維新運動促進了西方體育的傳播,
洋務派對近代西方體育的引進
晚清體育的發韌是從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基本理念而開始的,不過,他只是從理想的角度提出了要注意學習西方的科技文化包括體育的問題,是19世紀60年代後的洋務運動,和1898年的戊戌維新運動,分別從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上,開始了對西方近代體育的吸收和引進。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編練新式軍隊,以洋操、洋槍、洋炮為主要訓練內容。洋務派新式軍隊中的兵操訓練,一方面是從英、法、美等國的軍隊中,聘請軍官充任兵操教習;另一方面也派人出國學習,以培養自己的兵操教官。如李鴻章在整頓直隸的防務中,曾於1876年選拔年少力壯的中下級軍官卞長勝等7人赴德國學習,1879年學成回國後,他們即以德國兵操訓練淮軍。洋務派還先後創辦了不少軍事工業學堂和軍事學堂。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等等。這些學堂大多依照外國同類學校設定課程,並聘用外籍教員。其中也設定有體操課程。這是在實踐層面上,中國對西方近代體育的最初引進。
維新運動促進了西方體育的傳播
戊戌維新是發生在晚清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它雖不過百日便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所鎮壓,其實際的改革非常有限,時間也極短,但卻有著巨大的思想解放的歷史影響,對促進“西學”包括西方近代體育,特別是西方近代體育思想和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嚴復在當時已經能提出德智體三育並重的觀點。他在《原強修訂稿》中說:“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他甚至認為:“民之手足體力”關係到“一國富強之效”。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也已經從學校的教育內容上開始注意到對學生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培養。梁啓超則提出了“新民說”,即培養的國民應該體現出“民德、民智、民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要求。由此,將近代中國體育進一步引向了全社會,並模仿西方(特別是日本)最終初步建立起中國近代最早的體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