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軍事後勤近代化嬗變研究(1840-1911年)

晚清軍事後勤近代化嬗變研究(1840-1911年)是一篇博士論文,王逸峰著,王國平是指導老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清軍事後勤近代化嬗變研究(1840-1911年)
  • 外文名: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ilitary logistics(from 1840-1911)
  • 作者:王逸峰
  • 導師:王國平
  • 學科專業:中國近現代史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蘇州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6
關鍵字
軍隊後方勤務 近代化 軍事史 清後期
館藏號
E295
館藏目錄
2010\E295\1

內容簡介

任何從事戰爭和國防軍隊建設以及研究戰爭史的人都不會否認後勤的重要性。但是,長期以來的軍事歷史研究中,對於中國近代軍事後勤史的研究卻相對薄弱,許多重大的後勤歷史課題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
在對軍事後勤歷史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對中國軍事後勤近代化的嬗變進行了一定的考證、分析、思考,作為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 要認真分析中國近代由原來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軍事後勤逐步向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近代軍事後勤的轉軌嬗變,首先必須對清朝前期所逐步確立的後勤體制和主要的後勤保障內容加以分析,本文對此從清朝前期西洋火器的自行生產、對西洋火器的引進、傳統軍事運輸、軍費的籌措與使用、鴉片戰爭以前的後勤保障體制等方面論述和分析。
筆者認為對清朝傳統的軍事後勤應該進行客觀地分析,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落後和低效的代名詞。事實上,傳統的軍事後勤體制和內容是建立在傳統的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儘管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卻是與當時清政府所進行的各種戰爭需要基本相適應的。
中國近代軍事後勤轉軌的直接動因在於抵禦外敵入侵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認識到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大規模自發地引進和自製近代武器裝備的進程。這樣,也使得軍事後勤保障尤其是裝備保障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以手工生產為基礎的冷兵器和舊式火器為主,轉變為以近代機器工業為基礎的新式火器為主。筆者對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清朝陸軍、海軍的裝備進口與自行生產的有關情況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總結。一方面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其中的成績和進步意義。
同時對如何正確評價國產武器與進口裝備作戰效能、清末“畫一軍械制式”的努力及成效、晚清軍工廠局的布局等若干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剖析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伴隨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軍事交通運輸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被西方列強的炮艦轟出中世紀的中國的軍事交通運輸方式也逐漸地跨入了蒸汽機時代。
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人類通訊方式也逐漸進入電信時代,對後勤指揮以及軍事信息傳遞也產生深刻地影響。對此,筆者也通過有關史實加以剖析和闡述。 隨著中國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壓倒性地位的封建社會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比重逐漸增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費來源和支出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認為這也是中國軍事後勤近代化進程在軍費保障結構方面的具體體現。
筆者主要從財政收入構成與餉源變化、財政收入與餉源變化特徵、北洋新軍的餉源、軍費支出結構的變化等方面加以剖析和闡述。 晚清軍事後勤的近代化在軍事後勤體制與機構的轉軌與嬗變方面也有比較明顯地體現。在晚清軍隊後勤保障體制演進、國家後勤體制弱化與地方後勤職能的增強以及建設大後勤思想的初步確立、轉變軍事後勤經濟基礎、構建近代化的完整的後勤體制等方面,既體現出與西方國家接軌的一面,同時有具有一些中國的特色。 總之,中國軍事後勤的近代化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近代化工業社會過渡的一個縮影和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從農業文明時代向工業文明時代轉軌和嬗變的重要的重要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