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新論

晚清政治新論

《晚清政治新論》是20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開璽。本書以政治革命為視角,該書重新探究辛亥革命的內涵、階級基礎與社會基礎、革命性質等重大問題,力求透過錯綜複雜的晚清政治風雲,把握近代政治革命的真實場景。

基本介紹

  • 書名:晚清政治新論
  • 作者王開璽
  • ISBN:10位[7100048877]13位[9787100048873]
  • 定價:¥21.00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06-12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晚清政治新論》是王開璽所作的一部圖書。
拙稿中對於史學界中流行、或曾經流行過的一些學術觀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於此亦需作幾點說明:
第一,筆者對於一些學術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決無絲毫對其原作者的不敬。我深知,我是在前人篳路藍縷、創榛辟莽研究基礎之上提出的“新觀點”,沒有他們以前的“舊”,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今日的“新”。
第二,每一個人的時間與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精,事事通。就某一個人而言,無論其如何博聞強記,思精慮深,都會有其知識的弱項或盲點。如果說本拙稿中還確有一些可稱之為“新”的地方,只能說自己在這一個點上有所得,自己的知識盲點可能比別人更多,只是還未曾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而已。
第三,筆者學術上的“新”,無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千慮一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所當然地應比前人看得遠些。這只是一種邏輯的必然,卻未必是歷史的必然,對於筆者這樣的“不才”,尤其是這樣。站得高,看得遠,首先要知道何處才是真正的學術制高點,而不至於站在次高點或者低矮處,卻仍在盲目地沾沾自喜。其次,要有不畏艱難,奮力攀登的精神,才有可能切切實實地站在了高處。最後,還要有較強的眼力,有科學的方法,否則難免“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之譏。
“觀點新”與“基礎實”的統一,是筆者以前、現在習史治學的“目標”,更是自己將來追求的“鵠的”。但願天不負我,別讓我離這一目標太遠。

作者簡介

王開璽1949年10月生,漢族,河北省辛集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1977年7月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畢業,1989年7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尤致力於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國風煙》、《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清通鑑·道光卷》(合著)等著作。發表論文60餘篇。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晚清政治與政局
第一節黃爵滋禁菸奏疏平議
一困惑
二探微
三芻議
第二節鴉片戰爭前後清統治集團禁菸方針的錯位
一清統治集團禁菸方針的三次錯位
二清統治集團禁菸方針錯位的原因
第三節辛酉政變與正統皇權思想
一傳統觀點的缺憾
二代子鈐印無異垂簾
三正統皇權思想不可低估
四餘論
第四節晚清論駁上諭風潮
一勸善規過未逾雷池
二階級之爭初露端倪
三風潮緣因變局起
四偶然與必然
第五節帝黨、後黨及戰和問題
一甲午戰爭期間是否已經形成帝後兩黨
二帝黨主戰、後黨主和辨析
三結論
第六節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探因
一總理衙門的弊端
二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的原因
第七節安慶起義與晚清政局
一“革命軍不足畏,惟暗殺實可怕”
二“朝廷怵於俄國之內訌,復謀改革自救”
第二章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
第一節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中外關係的認識與對外交涉
一清政府對中外關係及戰後局勢的認識
二對外交涉的指導思想及應付局勢的最初措施
三清政府對外交涉的實踐
第二節19世紀40年代清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一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出與初始內容
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高與升華
三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歷史與現實動因
四餘論
第三節英軍退還舟山與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
一是誰最先提出在華勢力範圍的要求
二英軍退還舟山與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
第四節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
一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二侵略者的自供最真實
三是藉口還是原因
四結論
第五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外交涉四題
一關於清帝諭旨問題
二關於外國使館館址問題
三關於與“夷人”交接問題
四關於呈遞國書問題
第六節《蘇報》案中外交涉再探討
一《蘇報》案的中外交涉過程
二《蘇報》案與列強侵奪中國司法主權
三《蘇報》案中列強態度的分析
四餘論
第三章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
第一節清統治集團君主立憲論
一無奈的抉擇
二是否仿行君主立憲政體的問題
三是否實行責任內閣的問題
四仿行君憲政體是否需要預備及其遲速問題
五君主立憲政體的分歧與權力之爭
六是改革自救還是騙局
第二節清統治集團的君主立憲論與晚清政局
一不同的君憲論對政局的不同影響
二晚清政局愈加混亂
三餘論
第三節清廷縮改預備立憲時間正誤
第四節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中的立憲派
一立憲派初登歷史舞台
二“資政院為上下議院之基礎”
三“議員是各種社會的代表”
四立憲派的策略與妥協
五歷史的局限
六地位與作用
第四章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
第一節天朝中心論與跪拜禮儀
一中國社會內部歷史因素的綜合凝結
二國際層面的原因
三“以尻著踵”的安坐與跪拜禮儀
第二節同治朝覲見禮儀的解決及現實思考
一漫長等待和交涉後的短暫覲見
二誰是外交禮儀之爭的勝利者?
三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思考
第三節戊戌時期清廷覲見禮儀的改革
一傳統禮製冰山的消解
二傳統觀念與現實要求
三與世界外交禮儀接軌的大膽嘗試
四餘論
第四節中國跪拜禮儀的廢除
一外部的楔子
二內部的反思
三政權的力量
第五章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
第一節洋務運動與清廷傳統軍政礦廠政策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二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
三洋務運動中的官商關係
四洋務派同頑固派的爭論
五餘論
第二節清廷財政的三次危機
第三節武昌起義與清廷財政的崩潰
一武昌起義引發金融恐慌
二清廷應付財政危機的開源與節流
第四節辛亥年清廷財政崩潰的原因
晚清財政的半殖民地性質
二地方督撫把持地方財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