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是2011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榆華。本書以恃文治生的布衣文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生成原因、謀生途徑、謀生心態、群體特徵、謀生詩文的內容與風格等;再用仕籍文人做參照,闡述以文治生者異於“載道”傳統的創作旨趣,從而提示他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
- 作者:周榆華
-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5-0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周榆華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40530
出版時間:2011-05-01
版 次:2
頁 數:332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內容簡介
古代文學研究的重心,向來是落在比較知名或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學團體以及文學流派上,對不甚知名的文人卻關注得很少。有鑒於此,本論文擬從以文治生的角度出發,對明代中後期的布衣文人的生存狀況、詩文創作特點及其在文學發展史的意義與地們進行細緻探討,希望能補這方面研究的空白。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採用群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結合的辦法。群體研究,旨在把握以文治生的這一類文人共有的特點;個案研究,通過細而微的分析,意在了解單個文人的謀生行為、心理及其詩文風格。兩種方法互為支撐,相互補充,能更充分地說明文人以文治生的社會現象。
論文分為十章。
第一章和第十章是縱向的歷史梳理。第一章主要交待了明代以前有關文人以文治生的情況,指出當時社會上雖然出現了“作文受謝”現象,但多發生在文人士大夫之間,並沒有流傳到下層民眾中,常用的文體也主要是碑誌和除官文牘一類。第十章是論文的結尾部份,簡要地交待了清代前中期有些不遇的文人士子,通過進衙門做幕友來謀求生路,同時提到李漁是如何“硯田食力”的。
第二、第三章分別交待了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第二章是介紹晚明的社會環境,依次從綱紀弛廢、心學流行、市鎮經濟發達以及社會風氣的轉變等入手,指出當時社會處於一個大變動、大震盪時期。這樣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多元價值觀的出現和個性的解放,使士人做出一些不合傳統的行為來,也有利於“重義輕利”、“文以載道”等觀念的消解,導致士風和文風發生巨大的變化。第三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當時社會對於詩文消費的巨大需求:一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井民眾積累了相當的物質財富,使他們有能力消費原本只存在於文人士大夫之間的墓銘碑傳;二是士紳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由於送往迎來和彼此之間詩文酬唱的需要,因為自身公務繁忙或者不善古文,通常會請人代筆;三是藩王宗室自身雅愛詩文,鎮邊武臣或朝中權貴需要能文之士事文字役,因此他們門下可容納一批不遇文人。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以及適宜的文化消費風尚,為以文治生的文人提供了較好的謀生空間,這是當時這類文人得以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
第四至第六章是群體研究,論文闡述了以文治生者的生成原因、群體特徵、謀生途徑、心態和謀生詩文的特點。具體內容包括:一、以文治生者多為不遇文人,他們主要來源於放棄舉業、困於場屋的士子與布衣出身的平民。二、以文治生者的群體特徵是不治生產、游謁不斷、嗜好古文辭以及詩名在身,其中“詩名在身”對於他們的謀生行為尤為重要。三、文人的治生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進入藩府戎幕,事筆耕之役,一是在市井賣文,為商賈士紳捉刀。四、在治生過程中,文人呈現出來的心態有乾謁求進、知遇感恩、依違兩難和傑傲不馴四種,這些心態有時以是單一的方式出現,有時是以混合的方式出現。五、用以謀生的詩文作品,可分為捉刀之文和囑請之文,這些篇章由於是代人或受人囑請撰寫,所以文中的思想感情多不是撰者本人的真實流露,而是人為因素和文體特點所致。
第七章和第八章屬於個案研究,選取的對象是徐渭和陳繼儒,兩人一個窮困潦倒,一個名傾宇內,是以文治生文人中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介紹徐渭時,依次介紹了他的貧困身世、剛直疏放與不善治生的性格特徵、以文治生的概況、性情文字和謀生文字之間的差異,重點論述了徐渭的幕府經歷時和代耕情況,並指出抒寫個人性情的詩文與沽利謀生的文字,分別反映出徐渭對人生、自然及社會在情感上的自發反應與理性權衡。論述陳繼儒時,分別交待了他作為“隱士”和“閒人”的社會身份及其形成原因、以文治生的途徑、撰寫的短章小詞及編書的風格特點,選擇這些內容進行分析,重在說明陳繼儒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與他“賣文為活”的謀生方式關係密切。
第九章主要探討了以文治生現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意義。首先認為,以文治生者身在布衣之列,沒有為官的拘束和教化細民的職責,所以更能主動地使用“最自由”的小品來抒寫個人性情,創作、編纂出許多小品集子,從而推動晚明小品走向繁盛。其次認為,以文治生者由於沒有“食君之祿”,也就不會過多地“忠君之事”,因而作品往往出現內容不在“經邦濟世”中、風格逸出“溫柔敦厚”外的特點。最後分析了文學創作在以文治生者與仕籍文人的生活中的不同地位,一為“正事”,一為“餘事”,由此提出構想,這種不同能否作為文學史分段的一個依據。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通過對以文治生現象的研究發現:明代中後期,社會上確實存在一大批恃文治生的布衣文人,他們或出入公卿門第,或在市井佃文,憑著個人的詩文才能獲得衣食之資;而大批以文治生文人的出現,改變了士大夫長期主宰文壇的固有格局,使文學的話語權出現向社會下層傾斜的趨勢;此外,以文治生文人群體的文學活動,推動了晚明小品的發展,他們的創作有力地影響了傳統的“載道”文學觀,也給士大夫文學固有的“溫柔敦厚”文風造成巨大的衝擊。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文人辨析及明以前文人治生概況
第一節 文人辨析
第二節 明以前文人以文謀利及治生概述
第二章 明代中後期的社會狀況
第一節 綱紀弛廢和心學流行
第二節 市鎮經濟發達與尚利的世風
第三節 士風的變化
第三章 社會上的詩文消費需求
第一節 民間尚文風氣
第二節 士紳的詩文消費及文人代耕
第三節 藩府戎幕對文人的吸納
第四章 以文治生者的生成原因與群體特徵
第一節 生成原因
第二節 群體特徵
第三節 “詩在布衣”
第五章 以文治生的途徑
第一節 府幕筆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