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南朝蕭綱所作,描寫傍晚時分的宮苑景色,表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欣賞,也流露出作者的孤寂心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晚日後堂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蕭綱
作品原文,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幔陰通碧砌,日影度城隅①。
岸柳垂長葉,窗桃落細跗②。
花留蛺蝶粉,竹翳蜻蜓珠③。
賞心無與共,染翰獨踟躕④。
注釋
①“幔陰”二句:傍晚時分,堂上簾幔的陰影正漸漸延伸到台階上,太陽的影子也慢慢地越過了城隅。隅:角落。此聯扣題“晚日”與“後堂”,其中“通”、“度”二個動詞表現出時間的推移變化,很具流動感。
②“岸柳”二句:但見岸邊柳樹垂下那長長的枝條,窗外的桃花正在悄無聲息地慢慢地飄落著它的花絮。跗:指花萼。
③“花留”二句:花枝間沾染有蝴蝶的粉痕,翠竹上蜻蜓的頭。蛺蝶:蝴蝶的一種。蜻蜓珠:蜻蜓的頭。此聯實寫庭院中繁華之後的沉寂。
④“賞心”二句:面對良辰美景,卻沒有人共賞,唯有獨自一人在踟躕沉吟中,訴之於筆端染翰,以筆蘸墨。翰:筆。踟躕:心中猶疑、徘徊不前的樣子。
作品鑑賞
起首兩句先展示了主人公所處的時間及其地點,暗扣詩題中“晚日”、“後堂”字面。這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堂上簾幔的陰影正漸漸延伸到台階上,而城隅的影子也隨著晚日在慢慢地移動。作者並不只是簡單地交代一下時間,其構思之妙在於詩人借著日色光影的變化寫出了時間流逝的動感。“通”、“度”二個動詞的使用又極準確、傳神地傳達出時間流淌的速度,詩中“碧砌”、“簾幔”等帶有特徵性的事物也在暗示人們,這就是“後堂”。
緊接的四句是對晚日後堂景色的具體描繪。先看三、四句,我們隨作者的視線朝遠處望去,但見岸邊柳樹成行,枝條低垂不動;回視近處,窗外桃花已經凋零,連花萼也在悄然無聲中一片片墜落。時節已是暮春,岸柳猶綠,而桃花正謝,觸目所見都有幾分蕭條、冷落。“窗桃”一句猶如電影中之特寫鏡頭,將桃花開盡,花萼無力附地的過程細緻地展現出來,甚為傳神,且益加增添了環境的淒清。“跗”(指花萼)而狀之以“細”,可見細微之甚。作者將“落細跗”這一不易為人察覺的細節攝入鏡頭,固然表現了他深邃的觀察力,但從創作心理而言,卻分明地透露出作者內心深處的寂寞。
“花留蛺蝶粉,竹翳蜻蜒珠。”這二句寫熱鬧過後的殘跡,並用先前的喧鬧反襯出目下的淒清。這裡曾經是一個充滿生趣的世界:有上下翻飛的彩蝶、忙碌飛舞的蜻蜓,而今這一切景象都已消失,庭園裡重又歸於一片死寂。只有花枝間沾染的“蛺蝶粉”和竹林里掩埋著的“蜻蜓珠”似仍在提醒人們,這裡曾一度有過的愉快、熱烈的場面和氣氛。
於是,很自然地逼出了最後二句,“賞心無與共,染翰獨踟躕。”至此,讀者方始明白,上面所寫的宮苑之景都是在暗示主人公的孤寂之感。在詩人看來良辰美景固然美妙,但無人共賞,沒有知音,不能不說是人生的憾事。詩人默默地咀嚼著孤寂、落寞的況味,心頭籠罩著一層憂鬱的陰影,難以排解,只能在踟躕沉吟中,把一絲淡淡的哀愁寄諸筆端。至此,全詩的脈絡始得一個歸結,作者也在對晚日後堂景色的描繪中完成了點睛的一筆。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已具備了五言律詩的雛形。全詩是被分成了兩首不同格式的五絕,詩的前半部分已完全符合近體詩的格律,後半部分則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重複使用,而這是齊梁體格律詩中經常採用的一種對式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