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治

晏治,1926年出生,四川省隆昌人。攀鋼總工程師室調研員、高級工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晏治
  • 出生地:四川省隆昌
  • 出生日期:1926年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重慶大學
個人信息,因病逝世,

個人信息

晏自幼勤奮好學,1945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隆昌縣私立立達學園高中部,後又就讀重慶大學化工系,於1950年畢業。
參加工作後開始在鞍鋼化工總廠,任見習技術員、工段值班長。他潛心技術、沉於實踐,很快掌握了煉焦副產品回收及焦油處理技術。1951年,他運用蘇聯科瓦列夫工作法,完成了蒸餾爐內通氣法等技改項目,三個月內連續三次獲得總廠表彰,升為車間主任。1953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主持了全國第一套管式爐的設計建造,將間歇式改為半連續式蒸餾爐,使焦油車間設備能力提高了30%。在鞍山市生產革新大會上受到獎勵。後來,他相繼擔任了鞍鋼化工總廠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下放勞動。
1972年6月,晏治從“五七”幹校“解放”出來後,即率妻兒,舉家奔赴攀枝花,8月就任攀鋼焦化廠機動科科長。
當時,攀鋼各廠礦陸續投產。由於規章制度不完善,設備事故不斷,生產波動。冶金部組織有關單位,對攀鋼技術設備、工藝流程展開了“攻關”。作為焦化廠機械動力設備的負責人,晏治全身心投入到設備攻關之中。
焦化廠的一些大型設備,為中國自行設計,首次製造,具有試製性。有一次,回流槽蓋炸裂,引起大火,造成焦油工段停產一個月。
面對各種問題,晏治提出:“不等不靠,革新改造”。廠里成立了設備“雙革”攻關組。晏治同攻關組一道,對堆取煤機、翻車機、攔焦車等關鍵設備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造。
攔焦車是中國製造的第一台導焦、安取爐門的大型走行設備。由於液壓系統不過關,攔焦車又接近紅焦,經常漏油引起著火。該車雖經製造廠技術人員檢修,但內在問題一直沒解決。晏治深入車間,反覆觀察,多次實驗,對油路、油泵、油缸、閥門等進行了一系列改良,終於攻克難關,解決了漏油問題,使液壓控制設備在中國焦爐上得到成功運用,為焦爐機械化闖出一條新路。
副產車間的洗滌塔流下的富油含氫,水份過多,蒸餾塔受到嚴重腐蝕。如不解決,流程受阻,將嚴重影響焦化產品的回收。對此,晏治提出了增設脫水槽,將富油排送方式由間歇式改為連續式的方案。於是安裝40多米的輸油副管,建成了三個大型脫水槽,氨和水的含量降了下來。這不僅解決了蒸餾塔的腐蝕問題,而且治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了解決回收車間的生產問題,晏治又提出了“先脫水改為先脫渣”的流程方案。通過加高洗滌塔,改進分解器,增設加熱器,氨水產量提高了20%,回收工藝也更加合理。
1975年底,焦化廠經過27項重大設備改良,技術革新69項,設備運轉開始正常。不久,晏治又提出了“加強管理、提高效率”的管理措施,並制定了一整套設備管理的規章制度。1977年初,他率領廠工作組進駐煉焦車間,在與工人一道跟班勞動的同時,開始實施各項管理措施。他對設備的操作、檢修、維護及環境清掃都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設備操作專人負責,分級定等予以獎懲。制定了。無餘煤、無冒燈著火、無雜物、爐頂操作環境乾淨”的樣板爐標準。在此期間,他又針對生產環境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了焦爐門冒煙冒火的難題。焦爐不冒煙了,國外專家參觀後說“這是大型焦爐史上的奇蹟”。1977年,四座大容積焦爐全部達到了國家一級焦爐標準,煉焦車間在全國冶金企業工業“學大慶”會上,獲得冶金戰線紅旗單位的榮譽稱號。
1977年以後,晏治相繼擔任了焦化廠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副廠長。1978年,晏治將煉焦車間設備管理的經驗以《加強設備管理,提高效率》為題在《煉焦化學》雜誌發表。同時,這一經驗在攀鋼所屬廠礦得到推廣。1980年焦化廠設備完好率達97%,泄漏率低於0.2%,在用設備台台完好,奪得全國重點焦化廠廠際競賽的優勝紅旗。

因病逝世

1980年9月,晏治調任攀鋼設計處長。他先後參與了線材廠投建、三號高爐大修會戰,主持了攀鋼二期工程工藝的論證初審。1985年5月31日病逝,終年5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