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崮堆遺址

晏崮堆遺址

晏崮堆遺址位於山東省成武縣孫寺鎮晏崮堆村北,高3米,占地2230平方米,曾經出土陶器、糧食、馬俑等漢代文物。根據出土文物以及考古鑽探分析,其崮堆為新石器—漢代遺址。1988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晏崮堆遺址
  • 所屬年代:春秋漢代
  • 出土地點:山東省成武縣
歷史上晏崮堆長期隸屬單縣。根據單縣縣誌記載:“晏崮在城西北偏西30里淳于堡,相傳為晏子故里。”晏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一生節儉,政績卓著,名聲顯赫。後人整理他的文章形成《晏子春秋》一書。
公元774年,李白被唐玄宗以“非廊廟才”的理由賜金遣返。李白離開長安,受族弟之邀到單縣,外出打獵的時候,晚上到晏崮堆住宿,寫下《送族弟凝至晏崮單父三十里》詩一首。
雪滿原野白,戎裝出盤游。
揮鞭布獵騎,四顧登高丘。
兔起馬中間,蒼鷹下平疇。
喧呼相馳逐,取樂消人愁。鳴雞發晏崮,別雁警淶溝。
孫寺鎮
西行有東音,寄與長河流。
據考證,晏崮堆在春秋時期就有人居住,是境內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從發現的漢墓和出土文物看為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遺址,曾出土陶罐、俑、馬等殉葬品。南北朝以後,歷代建有寺廟其上。晏崮堆的名稱由來已久,有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唐代。天寶三年(744年),大詩人李白有《送族弟疑至晏崮》詩傳世。後人為示記念,在崮堆上建太白樓一座,惜毀於戰火。1950年後,晏崮堆尚高4米多,約千餘平方米,其上設有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