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墓(晏嬰冢)

晏嬰墓

晏嬰冢一般指本詞條

晏嬰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墓前立有明萬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築圍牆,南面開門,以作護。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聖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

此外在河南省滑縣焦虎鄉晏口村東北半公里處也有一處晏子墓。長13.5米,寬12.5米,高1.1米。據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被奸臣車裂,百姓極為哀痛,暗地將其屍體巡葬於此。奸臣知道後,要把其屍拋骨揚塵,人們為迷惑他們,土封起許多假墓,奸臣無法辨認。後來假墓相繼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晏嬰墓
  • 位置:臨淄區永順莊南300米處
  • 人物:齊國名相晏嬰之 墓。
  • 大小:高十餘米,方圓近百米
  • 刻字:“齊相晏平仲之墓”
  • 記載:《史記·管晏列傳》
簡介,流傳,晏嬰簡介,

簡介

這就是墓四周由灰色八棱牆環抱,顯得幽靜而雅致。遊人進入八棱門,墓前有明代萬曆年間立的石碑一幢。
墓前立有明萬曆二十六年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築圍牆,南面開門,形成一個小院落樣子。1982年秋,鐫刻了清道光七年《古代聖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晏嬰墓在齊子城北門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豈易吾志!’乃葬故宅旁,人曰清節里。”《青州府志》載:“慕容德登營丘,望晏子冢,顧左右曰:‘禮,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死近城,其有意乎?’晏謨對曰:‘臣先人,儉以矯世,卒豈易地葬乎?’ 《臨淄縣誌》載:“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1981年,在墓四周建磚牆224米,大門南開。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友賢傳略》所載晏平仲像,同時刻置晏氏傳略石碑。文曰:“事齊靈、莊、景公,敢於犯顏直諫,匡正國君之謬,尚節儉且能力行,身為輔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機敏,善辭令,奉使楚國,臨大節而不辱。晏子死後墓於故宅旁。”晏嬰冢是臨淄八景之一,有“古冢遺蹟懷晏相”詩句。
後世的人對晏子都非常崇敬,對於他的足智多謀和高風亮節都表示了深深懷念。清代詩人鄧性在《晏嬰遺冢》一詩中這樣寫道:“當年清節勵狐裘,諷諫功高誰能儔。咫尺計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晏嬰機智聰明,能言善變的歌詠和對先人深埋荒丘的悼念之情。清代另一位詩人崔振宗在《吊晏嬰冢》中也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匹馬空郊淚欲傾,蒼煙遠近暗荒城。交遊海內生平遍,衰草斜陽哭晏嬰。”詩人行走在茫茫荒野,此時,夕陽西下,歸鴉點點,怎不使他黯然神傷,他看到路邊晏嬰的荒冢在昏暗的傍晚顯得更加荒涼,不由想起晏子高貴的人格,和死後如衰草一樣的荒蕪,不由得淚水漣漣。這首詩表達了無數人遙對荒冢,對晏嬰無限懷念的懷念之情。
晏嬰作為齊國一代名相,輔政四十多年,齊景公有言曰:“無晏嬰政不清,無田穰苴國不寧。”這說明了晏嬰在齊國歷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說:“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勤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史學家司馬遷為後人記載了一個畢生忠國,節儉自律的開明君子形象,可以看得出司馬遷是帶著深深的敬愛之情來寫的,司馬遷在《管晏列傳》的結尾寫到:“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欣忻慕焉。”司馬遷寫到這裡的時候,一定
是激動不已,他已被晏子的品格所打動,他在高呼:“假如晏嬰還在世的話,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個僕人,也是我高興和嚮往的啊!”
晏子的節儉力行被後人傳為千年佳話。據《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嬰住的是低矮狹小的住宅,乘的是駑馬破車,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乾飯就鹹菜。身為大國的宰相,生活如此清苦,連國君都看不下去了,要給他換住宅、換車子、賜金銀加封邑,但都被他謝絕了。齊景公問晏嬰為何不收自己送給他的千兩黃金,晏嬰說道:“我家不窮啊。光是您給我的俸祿,我不僅能夠養活全家,還可以資助我的朋友,甚至可以周濟一些窮苦百姓呢。賢君您給我的已經不少了。我聽說過,從國君那裡得到很多,再轉手施捨給百姓,就是臣代替國君做百姓的國君,忠臣是不會這樣做的。從國君那裡得到很多,而一點也不施捨給百姓,人就變成了專盛錢財的筐簍,仁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從國君那裡得到錢財,為聚錢財而得罪許多人,剛一死錢財就到別人手裡去了,這不過是給別人當錢財保管員,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人嘛,錢財多了無益,有衣穿,有飯吃就可以了。”齊景公趁晏嬰出使晉國,把晏嬰的房子給改建了,還拆毀了許多鄰家的房屋。晏嬰回來後,就是不住新宅。晏嬰對齊景公說,為了自己一家住的好,而讓這么多鄰居搬遷他處,是不道德的,堅決請求把老鄰居的房屋重新修好,把自己的舊宅復原。景公不答應,他又托大臣陳桓子去說情,最後景公才答應了。為了自己能住上壞房子竟去找關係,托人情,這樣的品德與操行,悠悠千載,還有第二個嗎?
作為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晏子出使諸侯國,不辱使命的故事,更是世代流傳。楚國君臣都知道晏嬰嫻熟禮儀,善於辭令,都想戲謔他一番。楚王與晏嬰對飲時,一個囚犯被押到殿前。楚王問道:“綁著的是什麼人啊?”小吏高聲答道:“是個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麼罪?”答:“犯了偷竊罪。”楚王看了一眼,譏諷地問道:“齊國人從來就好偷東西嗎?”晏嬰聽後,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桔子長在淮南才是真桔子,長在淮北就叫枳了。兩者只是葉子相似罷了,果實的味道可大不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啊?是水土不同的緣故。這人在齊國不偷不盜,來到楚國後卻偷起東西來了,莫不是楚國的水土讓他變得善於偷盜了吧?”晏嬰一番話,自然是無人能對。楚王自我解嘲到:“聖人是不能隨便和他開玩笑的,我今天算是自討沒趣了。”

流傳

這裡的村民,祖輩傳頌著“晏子使楚”的故事。人們對晏子不畏強暴,隨機應變,從容自如地挫敗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從而滅了敵國的威風,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凜然 氣而格外尊崇。大概出於敬重晏子的緣故吧?村民們傳說:“晏子冢不敢挖,這裡的土可不敢起啊!舊社會村裡有個財東,曾在這裡挖土墊牲口圈,結果一槽騾馬死光了。”還傳說:“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車烏金,父子四人砸塊塊賣掉抽大煙,結果招來滅門絕戶的橫禍。近十多年也先後有三人在墓冢周圍挖出大塊黃金,不但沒發財,反而家裡災禍接踵而來。這也許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卻這樣解釋:”這是因為晏子生前為官清正,節儉力行,最記恨那些謀不義之財的人。他雖然死了數千年,卻稟性難改,明顯是對謀不義之財的人的一處報應和懲罰。

晏嬰簡介

晏嬰(?-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晏嬰晏嬰
晏子生前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所以後人稱晏嬰為賢相,賢相首先在於有德。有德,就是能為百姓著想。在君主制的國家裡,這種意向勢必常與國君發生衝突,於是極諫就成為賢相的第一要務。晏嬰在國君面前,從不諂諛逢迎、溜須拍馬,而是直言無隱,奮力諫諍,體現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卓然風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