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流星俗稱火流星,是山西晉陽地區的一門融雜技與武術精髓為一體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流傳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一帶的風火流星是古晉陽元宵節期間的民間社火藝術的一枝奇葩。是一種在繩子兩頭裝上燃燒的木炭在手中舞動的民間傳統表演。它源於傳統武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該項目已經註冊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陽風火流星
- 分類:社火
- 地區:山西省
簡介,創始,起源與演變,歷史與傳承,種類與特徵,展望與未來,沒落,振興,表演套路,
簡介
晉陽風火流星俗稱火流星,是一門融雜技和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風火流星”是一種在繩子兩頭裝上燃燒的木炭在手中舞動的民俗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手持火流星在行進當中或者是在場地上飛快地舞動繩子,使鐵籠子在空中飛轉,火花四濺,火借風勢,人在火中,晚上表演更能體現出一種群龍飛舞的獨特氣氛。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始
起源與演變
晉陽風火流星的創始者韓榮華自幼習武,是形意拳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在隨父在祁縣經商期間,又得到祁縣戴氏形意拳賀大光師父指點。1928年韓榮華從祁縣回到太原,受民間雜技的啟發,將傳統武術中某些演練手法和技巧,與民間雜技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風火流星”,成為當時民間社火活動中獨樹一幟的表演項目,火流星是用鐵絲編制而成,形如鐵籠,有大小號之分,大和小主要視表演者的體力而定,將大小相當的兩個鐵籠拴於繩子的兩端即可。由於風火流星製作簡單,易於攜帶,這一奇特與驚險並存的民間絕活成為晉源一帶每年社火活動的保留項目。時光流逝,社火活動中的祭祀功能漸漸弱化,演變成為了一項民俗娛樂活動。
歷史與傳承
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風火流星在晉源郭家圪垛城隍廟一帶的元宵節上最後一次亮相,之後的30多年裡風火流星再也沒有露過面容。由於一直無人問津,這一技藝幾乎到了人亡藝絕的地步。
太原市晉源區晉源東街人韓金牛受祖父韓榮華的影響,14歲時拜祖父的大弟子張躍華為師,學習形意拳,後跟隨老藝人聶連富學習火流星。上世紀90年代末,韓榮華的孫子韓金牛開始著手恢復即將失傳的火流星技藝。他作為一個技藝全面的藝人,不僅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武術功底和雜技基礎,而且對鼓樂有著靈敏的聽覺接受能力,能在抑揚頓挫的鼓樂聲中運用自如。他表演的風火流星將武術、雜技、鑼鼓結合在一體,產生了良好的視聽效果。
種類與特徵
風火流星屬於武技類表演的一種,武技又是民間社火中一種傳統活動,表演者手持刀槍棍棒、流星錘等兵器,在行進中或場地進行表演,流星錘是通過繩索、鏈環牽引金屬球體的運動來打擊和殺傷敵人,隱蔽迅捷、變幻莫測。表演的時間一般是在晚上,表演開始之前先在鐵籠中填滿木炭,用火點燃後,用手飛快地扳動繩子,使得鐵籠在空中飛轉,此時火花四濺,火借風勢,風助火勢,並伴有火燒木炭的“噼啪”聲,場面十分壯觀。“風火流星”有單人或多人表演,它主要通過兩手做背花、饅頭花等動作,使繩子兩端的鐵籠通過慣性由慢到快旋轉,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其表演由小鑼鼓來配樂,在不同的鼓樂聲中變換動作,時而緊湊,時而舒緩,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扣人心弦。群體表演則可以表現出飛龍飛舞的氣勢。人在表演中行、站、坐、臥、翻滾。人在火中,火圍人轉。表演的套路與武術套路大致相似,有雙龍開道、火龍纏身、悟空舞棍、火龍十八滾等。
展望與未來
“練習這門技藝,需要一定武術功底,也有一定的危險性,接班人也不太好找。”韓金牛說。近幾年來老藝人聶連富免費招收了一些在校的小學生,指導他們學習表演風火流星。2008年,晉陽風火流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今太原晉源區的風火流星表演活躍在各種場合,表演者中既有50多歲的老者,也有10多歲的小朋友,他們將風火流星表演得火花四濺,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贏得民眾的歡迎。憑著在各種演出場合創造的良好口碑,他們的演出機會也逐漸多了起來,婚慶禮儀上也出現了風火流星的身影
沒落
正當“風火流星”表演方興未艾之際,三十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卻使它一蹶不振,幾乎在人間消失。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晉源郭家圪垛城隍廟附近的一次元宵節社火活動中,藝人聶鴻壽手中的“風火流星”迸濺的火花,不巧落在一位圍觀者身上,將其嶄新的衣服燒了一個洞。那人不依不饒,堅決要求賠償,後來事情在村裡的協調下得以解決,但“風火流星”卻被禁止在公開場合表演。
僅僅是一個在所難免的失誤,就能使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項目湮沒數十年嗎?其實,“風火流星”的衰落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處於一個轉型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很多傳統民俗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隨著那次意外的打擊,加上老藝人對“風火流星”的傳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絕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逐漸走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振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韓榮華的孫子韓金牛為恢復這一民間技藝,開始著手蒐集整理即將失傳的“風火流星”技藝。韓金牛的行動得到了“風火流星”第二代傳人聶連富、聶鴻義、聶鴻壽、牛三寶等人的支持和回響。2005年,他們自籌資金組織起晉陽“風火流星”民間藝術表演隊,成立了“風火流星”民間藝術工作室,準備將這一傳統民間技藝重新發揚光大。
同時,他們對“風火流星”的表演道具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如今,裝炭火用的鐵籠上的窟窿比原來小了很多。過去,成人的手指頭能從窟窿中伸進去;現今,就連粗一點的筷子也插不進去。為確保全全,表演的時候多用閃光道具代替炭火。此外,對場地的要求也更嚴格了,一般都在戶外廣場進行表演,表演者與圍觀民眾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眾人的努力下,“風火流星”已逐漸擺脫瀕臨滅絕的窘境,而且還有了一些國小徒。聶鴻壽的孫女聶雪、韓金牛的女兒韓佳悅等成了“風火流星”的新一代傳人。一位老藝人說:“‘風火流星’上手其實挺快,兩三個月就能耍起來。但是,要學會很多高難度動作就困難了,最好從小時候開始學。現在會的人不多了,我們要抓緊傳給下一代。”
表演套路
“風火流星”之所以受到普遍歡迎,離不開藝人們的不斷改良和完善。它不僅將鑼鼓藝術、民間雜技、傳統武術融為一體,產生出驚險刺激的視覺效果;還具有製作簡單、易於攜帶、表演方便的特點,這使它具有了濃郁的平民色彩和深厚的民眾基礎。而“雙龍開道”、“火龍纏身”、“悟空舞棍”、“左輪擋箭”、“二龍戲耍”、“火龍騰空”、“二郎擔山”、“金龍盤柱”、“火龍十八滾”等一系列套路,將“風火流星”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喜慶的節日氣氛平添幾分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