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晉豫邊抗日紀念館,位於山西省陽城縣西南晉豫交界的橫河古鎮十八羅漢山腳下,盤亭河畔,橫邵公路東側,總占地3500平米,建築面積1500平米。
晉豫邊抗日紀念館創建地橫河鎮北負尖山,面對鰲背,西依雲蒙,東托析城,四山環繞,溝深林茂,層巒疊翠,列嶂拱戴,泉涌瀑飛,歷史悠久,山川秀美,風景旖旎,物產豐富,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之初,是八路軍總部通往
延安黨中央的交通樞紐。為護送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國際友人及戰略物資的運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歷史沿革
1938年2月,為開闢抗日敵後根據地,中共中央命令北方局朱瑞、唐天際、聶真等老一輩革命家開赴橫河鎮,中共晉豫特委在此誕生,相繼成立了威震中外的“晉豫邊抗日游擊縱隊”,“八路軍晉豫邊游擊隊”等抗日武裝,創建了涵蓋17個縣範圍的晉豫邊抗日根據地。1939年閻錫山發動的“十二月事變”使晉豫邊根據地遭受重創,從維護國共合作、同仇敵愾抗日的大局出發,晉豫區特委主動北移,晉豫邊重新淪於敵手。為拯救民眾於水深火熱,八路軍重新組建以王新亭任司令員,聶真兼任政委的太岳支隊揮戈南進。1942年初,聶真、王新亭率領的晉豫區黨委機關和太岳南進支隊再駐橫河鎮,組建以劉忠為司令員的晉豫聯防區和以郭清文為主任的晉豫邊聯合辦事處,重新開創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直至1943年4月晉豫區與太岳區合併為新的太岳區之後,相繼成立了太岳四地委、四軍分區、四專署仍駐紮橫河鎮,繼續指揮晉豫邊抗日鬥爭。
期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彭德懷、楊尚昆、鄧小平、王震、薄一波、徐向前、陳賡、羅瑞卿、滕代遠以及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朱瑞、聶真、唐天際、王新亭、劉忠、陳康、尤太忠等,或是蒞臨橫河鎮視察指導,或是生活戰鬥在橫河古鎮,為開闢晉豫邊抗日根據地建樹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勤勞勇敢、樸實厚道的橫河老區人民,在中共晉豫區黨委的領導下,先後有400餘名青年入伍參戰,80人英勇作戰被提升為連以上幹部,其中師職以上幹部5人。橫河作為抗日根據地的前哨基地和後方兵站,曾護送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的359旅等部計十餘個團隊10萬餘人經橫河鎮南下中原,轉戰蘇皖閩湘鄂陝等戰場。橫河人民配合太岳支隊在當地組織大小戰鬥數十次,參戰健兒有180多人受傷,60多人為國捐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陽城解放乃至全國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創立背景
追尋往昔革命歷史足跡,“晉豫邊抗日紀念館”的發起和創建人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年老體衰,不畏風餐露宿,歷時十餘載,南下北上往返數十次,行程上萬里,走訪革命老前輩、知情人數百人次,蒐集到大量的資料、珍照和文物,徵集史料20餘萬字,經高錦民和柳增發反覆核實,選其精華,集其名事,於2005年後半年啟動創辦紀念館。
館藏文物
館內收藏了唐天際、李鐘玄、戚懷培、徐克林、李超等革命老前輩的題詞十餘幅。紀念館史實資料珍藏力求真實,經得起歷史考驗,藉以謳歌陽城革命老區的奮鬥史、光輝史,大力弘揚老區革命精神,以史鑑今,啟示後人。
建築結構
紀念館目前共占房30間,製作版面250平米,力求內容詳實,圖文並茂,分六大部分在六個展廳展示,並增設紀念亭一座,玻璃文物櫃30米,陳列珍貴文物900餘件,自籌投資計45萬元。館址徵詢原晉豫邊抗日游擊隊政治部主任高錦民和唐天際司令員夫人耿希賢建議,在橫河鎮創立,館名拜請原中共晉豫區黨委書記聶真老前輩題寫。
獲得榮譽
2007年夏,晉豫邊抗日紀念館先後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匾公布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晉城市委、市政府授匾命名為“晉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晉城市黨史教育基地”、“晉城市廉政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示範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