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晉祠三泉(晉祠泉(山西太原境內汾河水系泉流))

太原晉祠三泉(山西太原境內汾河水系泉流)

晉祠泉(山西太原境內汾河水系泉流)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原晉祠三泉位於太原市懸瓮山腳下的園林中。作為中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之一的晉祠中,百餘座殿、、古色古香,造形優美,還有那著名的周柏、隋槐,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鬱蒼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晉祠三泉
  • 地點:太原市懸瓮山腳下的園林中
  • 性質: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之一的晉祠
  • 年代:北魏
分布,特徵,形成,影響,

分布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姬燮即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國號為“晉”。人們緬懷叔虞的功績,便在這晉水源頭修了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的山美,樹美,建築也很美。然而,最令人陶醉的要數那甘醇清涼的晉祠泉水。
晉祠有三泉,即善利、聖母、難老三泉。這三股清泉為晉祠增添了小橋流水的情趣,曲徑通幽的意境。信步園林,只見這裡一泓深潭,那裡一渠澈水。殿下有泉,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涓流潺潺,如絲如縷;林中碧波閃閃,如錦如緞。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充足,游魚、碎石、水草,瀝瀝可見。當年李白游晉祠,曾贊曰:“晉祠流水和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

特徵

這么美的泉水是從哪裡來的呢?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相傳,這是水母柳氏留於世間的。聰慧賢淑的柳氏嫁於古唐村(晉祠)為媳之後,遭婆母虐待,命她每日從遠處挑水。某日柳氏路遇一位白衣大士,討水給他騎的白馬飲用,柳氏慨然允諾。飲馬完比,白衣大士將手中兩龍吐須的馬鞭贈給她,並告訴她,只要將鞭子插入水瓮,需水時只要一提,便會水來瓮滿。柳氏到家一試,果然十分靈驗。三天過去,婆婆一次也沒見媳婦去挑水,卻見瓮里水滿滿的。仔細一看,瓮中還插著一條馬鞭,於是抓鞭在手,欲打媳婦。誰知鞭剛被抽出瓮外,清水立即順瓮口涌瀉。大水沖走了婆婆,危及到全村人生命財產安全。柳氏見狀,毅然用坐勢蓋瓮,坐壓其上。大水壓住了,村莊轉危為安,柳氏卻因此而獻身。難老泉上水母樓的水母,就是依“柳氏坐瓮、飲馬抽鞭”的傳說塑造的。
其實,晉祠泉水並非神鞭所抽出,它的形成時期,距今至少有二三百萬年了。最早記載見於《山海經》:“懸瓮之山晉水出焉。”據《山川志》記載:“懸瓮山又名結絀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時地震,巨石摧崩無復瓮形矣。”所謂山腹巨石如瓮形,不一定僅那塊被地震摧崩了的石頭;而是指那些由於地下水對碳酸鉀的溶解作用而生成空穴的石灰岩溶洞。

形成

經勘查,懸瓮山和山前傾斜平原的疏鬆蓋層下面的基岩面為一東西向的三級階梯構造。此階梯是由大斷層造成的。第一條斷層在山腳下,落差約100米,此斷層使原來在山頂上的本溪統頁岩落下來為第四系坡積洪積物所覆蓋,構成第二級台階。第二條斷層在第一條斷層的東面,使原來在山頂之上的砂岩落下與灰岩直接接觸而構成了第三級台階。中間的台階由於受兩個斷層的影響,受地質動力作用最強,造成張裂隙發育。這些裂隙又受地下水的侵蝕、溶解,成年累月地擴大,以至形成了溶洞。懸瓮山石灰岩中的地下水,就是從中間台階的溶洞中湧出,並衝破鬆散蓋層而成泉的。
晉祠水源的補給,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靠汾河河水和大氣降水的補給。蓄水構造獲得的補給,儘管在水量、水質、水溫等方面都有較大變化,但經過長時間、長距離的滲流、混合、滯留與調節,使泉水不因季節性的氣候變化而變化。晉祠泉的湧水量四季穩定在6480立方米/小時上下;水溫恆為17℃;礦化度保持在0.7克/升;水質經久不變,清澈晶瑩。據《晉源縣誌》載:“晉水無蛭,有亦不鳴。”這無疑是與晉泉的水溫、水質有關。

影響

晉祠三泉的水從洞中汩汩流出,千年不息,晝夜不捨,世代為人類造福。早在公元前453年的戰國時代,晉祠泉前已修建渠道,使用泉水澆田。經歷代人民的不斷修繕,到宋時,晉祠一帶已呈現出“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的景象。該泉是太原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除了供應居民食用之外,還廣泛使用於農田灌溉、工業生產諸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