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羲之十七帖(2013年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晉王羲之十七帖(2013年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晉王羲之十七帖》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邱振中、陳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王羲之十七帖 
  • 作者:邱振中、陳政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 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
  • 頁數:28 頁
  • ISBN:9787548025887
  • 定價:17.00 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書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10《右軍書記》中,把《十七帖》列為壓卷第一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札29封,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347—361),前後長達14年之久。內容多言蜀中風情人物。周撫是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在蜀中30餘年,王羲之曾經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這些帖中,可見王羲之對蜀中人物、歷史的濃厚興趣。至於《十七帖》的得名,在於第一封信的起首有“十七”兩字。 《十七帖》真跡一般認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臨本也只能見到零星單本,甚至殘本,如《遠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談《十七帖》者多以傳世刻本立論。 關於《十七帖》版本流傳的情況,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進行過闡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書評》的考證文章。王玉池在詳細考證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書法藝術最輝煌時期數量最大、成就最高、內容最可靠,也是最早取得共識的一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圖書館、河南開封市博物館三處的藏本以及少數優秀墨本如《遠宦帖》等代表了這一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藝術價值。 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連,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後來的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王羲之的草書,字形由章草的橫張形態變為縱斂形態,婉轉流貫,筆勢雄勁,筆短意長,從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為草書體立下新的法門;其“字群結構”的創樹,又是唐朝連綿大草的淵藪。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晉書·王羲之傳論》,稱王羲之的字“盡善盡美”,於是首開獨尊王字的先河,並廣收王書,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書品後》稱王羲之為“書之聖”、“草之聖”、“飛白之仙”。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北宋“蘇、黃、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趙構,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響的人物都是王羲之書法的愛好者和提倡者。現當代書法大師沈尹默、吳玉如、林散之、啟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寫碑聞名的書法大師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從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養分,以增強筆墨的韻致。王羲之書法就像孔孟、老莊思想那樣深入人心,其影響至今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