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是漢族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 。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的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製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晉南花饃以其優良的口感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晉南花饃
- 批准時間:2008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產地:山西省運城市
用途,做法,寓意,代表人物,
用途
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製作花饃(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
做法
花饃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米類、胡椒等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製作花饃花飾時,有時用米類、豆類等貼上而成,有時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寓意
花飾內涵豐富,色彩鮮艷,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託心愿的一種方式。
代表人物
解雲仙,1966年出生,解店鎮下義村人.1999年,麵塑作品獲全國民間藝術展覽金獎;2003年,麵塑作品獲運城市第二屆婦女書法、繪畫、民間工藝作品展一等獎;2005年,麵塑作品入編中國民間藝術家卷;2006年,她參加首屆全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並現場製作麵塑“心相印”榮獲銀獎。她多次獲得省、市、縣“三八紅旗手”和“巾幗女傑”等榮譽稱號。2007年4月,解雲仙獲萬榮縣鄉土文化英才稱號。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山西黃河電視台和《山西日報》、《山西晚報》、《三晉都市報》等報(台)都曾對她的事跡和作品進行過報導。
趙銳,解雲仙之子,1999年,麵塑作品獲全國民間藝術展覽金獎;2003年,麵塑作品獲運城市第二屆婦女書法、繪畫、民間工藝作品展一等獎;2005年,麵塑作品入編中國民間藝術家卷;2006年,她參加首屆全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並現場製作麵塑“心相印”榮獲銀獎。她多次獲得省、市、縣“三八紅旗手”和“巾幗女傑”等榮譽稱號。2007年4月,解雲仙獲萬榮縣鄉土文化英才稱號。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山西黃河電視台和《山西日報》、《山西晚報》、《三晉都市報》等報(台)都曾對她的事跡和作品進行過報導。
71歲的花饃傳承人張月香老人,她做花饃已有40年的時間。90年代後期她和村上的幾個巧婦們創作的《藥王廟》面花,氣勢恢宏,古樸趣拙。是其按藥王廟建築形狀,逐件生捏熟蒸,後組裝成一體,對廟門的戲樓、廟門樓、廟門兩側鐵旗桿、牌樓、石獅、前後殿、萬人傘的宏大作品在省、市、縣大賽中多次奪魁,被稱為“中國一絕”。如今,在村上這些老人的帶動下,中年和年輕的婦女們也慢慢學會了做花饃,後繼有人,在賽花饃的現場,阿壽村的南社、北社、西社、東社“四個社”的婦女巧手做出有關紀念藥王孫思邈的面花,藥王洞、戲樓、牌樓、獅子、守門虎龍柱、等多種花饃,受到民眾的嘖嘖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