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原文
時間伯伯,
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
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
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
——高士其《時間伯伯》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
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蹤跡,用鐘錶、用日曆……但是,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裡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
然而,時間仍然被記下來了。在大自然中保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一厘米厚的岩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裡的水空了,那個壺裡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
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裡在死亡,那裡在生長;這裡在建設,那裡在破壞。就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過程。
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
到過山裡的人都看見過,在那懸崖絕壁下面,往往堆積著一大攤碎石塊。碎石是從哪裡來的呢?還不是從那些山崖上崩落下來的!再仔細瞧瞧,還會發現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經有了裂縫。
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颳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岩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岩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雨水落到河湖裡,滲入到地下,都對岩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衝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岩石的破壞。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築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它們被風吹向高空,被水帶入大海。蒙古高原發生了風暴之後,北京的居民便忙著撣去身上的塵土。黃河中下遊河水變得渾濁,誰都知道這是西北黃土高原被破壞的結果。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積下來的結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泥沙越積越厚。堆得厚了,對下層泥沙的壓力也逐漸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壓出了許多,顆粒與顆粒之間壓得很緊,甚至可以有分子間的引力。在受到重壓的時候,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膠結得更緊密了。
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那么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沉澱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著的。
當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傾斜的,那么沉澱物堆積的面也就隨著傾斜。在湖邊、海邊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這樣的。
岩石生成以後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樣子。由於地殼的運動,原來平臥的岩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層與層之間的順序還不致打亂,根據這些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有一種很粗糙的石頭,叫做“礫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礫岩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蓋著的岩層,它裡面的物質顆粒卻逐漸變細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
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的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的岩石意味著當時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裡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裡有冰河經過。
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岩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屍體由於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緊包裹住,沒有毀滅消失,而讓別的礦物質填充了它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內部的構造。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屍體竟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發現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離開大約六億多年前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而潮濕的,這是叫做“石炭紀”的時代的特徵。還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長上了長長的毛,這準是天氣冷了,說明了“第四紀”冰河時期的來臨。
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在石頭上也留下了痕跡。如雨打沙灘的遺蹟,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動物走過的腳印和天旱時候泥土龜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給我們保留了多好的記錄。實際上,地球上的記錄比這篇文章所介紹的還要豐富得多,這裡不過是拉開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後,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例如,“寒武紀”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
課文注釋
1.蹤跡:行動所留的痕跡。
2.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3.腐蝕: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使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4.山麓:山坡與周圍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質料)不精細,不光滑。
6.龜裂:裂開許多縫子。
7.刨刮:刮平。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