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訊春秋—《賓川時訊》二十年及優秀紀念文集

時訊春秋—《賓川時訊》二十年及優秀紀念文集

《時訊春秋—<賓川時訊>二十年及優秀紀念文集》是由張寅鵬先生主編的雲南省賓川時訊紀念文集,該書收錄了《賓川報》(《賓川時訊》)二十年的發展歷史及有關領導、作者、讀者的紀念文章,是一本了解賓川報紙新聞事業發展的可讀性較強的文史類文集。該書集於2013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時訊春秋—《賓川時訊》二十年及優秀紀念文集
  • 定價: 48.00元
  • 出版社: 中國文化出版社
  • 開本: 787×1092mm1/16
作品導讀,作者簡介,基本信息,出版社簡介,

作品導讀

概述
中同新聞行業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小報”的出現使中國社會誕生了新聞宣傳這一新的職業,但新聞記者獲得社會認可地位的時代是晚清時期。也就是說,新聞作為獨立社會文化樣態在我國是十九世紀初的事情。新聞一出現,便作為一種現代文化的表現方式,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並作為代表現代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而日益被社會所重視。新聞記者也因職業特性賦予的特殊職責而日益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隨著中國報業的發展,特別是近代報業分為政治報與商業報兩大類之後,中國報人也分流為機關報記者和商業報記者兩大類。
在賓川這片熱土上,隨著賓川經濟社會的發展,賓川改革開放的不斷進步,《賓川時訊》的前身《賓川報》便在時代的大潮中應運而生了,它的創辦和產生無疑具有一種重要的意義:作為文明進步的新聞在熱區的出現,是社會文化大發展的體現,對豐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對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溝通黨和政府同廣大民眾的理解,對密切黨群關係,對動員、組織、教育民眾等,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從《賓川報》到《賓川時訊》,雖歷經20載風雨,它依然頑強地生長,並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占據熱區一方獨特的風景。
《賓川時訊》的前身為《賓川報》,後又發展為《大理日報·賓川版》,《大理日報·賓川版》於2004年初停辦,縣委決定又創辦《賓川時訊》,於2004年2月16日出版。《賓川時訊》采編部是中共賓川縣委機關報,是縣委、政府的輿論喉舌,也是全縣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無論名稱如何變化,但《賓川報》、《大理日報·賓川版》、《賓川時訊》作為縣委、政府機關報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沒有變,都認真宣傳黨和國家在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圍繞縣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堅持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戰,為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服務,對統一全縣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認識,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塑造賓川新形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回顧從創辦《賓川報》至今,《賓川報》、《大理日報·賓川版》、《賓川時訊》的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20年,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初創期。指賓川報社成立,由試刊期到正式出版旬報的時期。這個時期為1991年4月9日至1996年2月。這個時期是賓川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穩定了10年之久,賓川農村經濟開始復甦,各行各業呈現出百業興旺的態勢。由於創辦報紙是一個新鮮事物,賓川報社的初創者在辦報內容、方式及各版的編排等方面,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使賓川報的辦報質量不斷提高。在創辦初期,如1991年、1992年由於機構、人員經費未很好落實,1991午12月30日試刊了一期,1992年lO月1日又再試刊了一期,第一期在本縣印刷廠鉛字印刷,第二期在大理州電子印刷廠印刷。在1993年人員、機構基本落實之後,才於2月15日正式出刊,為旬報,逢每月5日、15日、25日出版。
二、建設發展期。這一時期的賓川報從1996年3月4日正式出版周報到1999年3月1日賓川報正式掛靠大理日報,由原來的《賓川報》改為《大理日報·賓川版》為止。由於在旬報基礎上的採訪、編輯、出版的實踐,加之賓川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民眾對新聞信息有了更多的期盼。旬報由於出版周期長,報紙信息量相對有限,宣傳的時效性很難得到及時的發揮。縣委決定1996年初出版周報,以縮短出版周期,擴大報紙信息量,增強宣傳的時效性,更好地為全縣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由於新增的4名采編人員於1月初才調入報社。加之縣委村建工作隊和烤菸生產工作隊從報社抽調了兩名同志,原來報社內部有的同志又被外單位借調等原因,《賓川報》周報在3月初才得以出版。這個時期的周報,采、編、校全部由報社內采編人員完成,形成了每星期一出版的制度,使縣內廣大讀者能在每周星期一或星期二即可了解前一周縣內發生的各種大事和各方面的信息。這個時期的《賓川報》,能圍繞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報導,能夠配合“香港回歸”、“教師節”、“澳門回歸”、“99中國昆明世博會”等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以舉辦各種知識競賽、徵文等活動,活躍了版面,加大了宣傳力度。
三、健康發展期。這個時期是指《賓川報》根據州委的統一部署,同其它縣市報一起掛靠《大理日報》出版發行時期,即從《大理日報·賓川版》於1999年3月1日出版至2003年12月29阿最後一期為止。這個時期的大理日報社設立了各縣市版編審部,加大了對各縣市版的新聞策劃及采編指導,從新聞稿件質量和版式設計風格都嚴格把關,嚴格要求。大理日報社還組織了幾期縣市版采編人員進行培訓。《賓川報》的采編人員也因掛靠大理日報社,到昆明參加了省新聞出版署組織的上崗培訓和大理日報社組織的在賓川和劍川的兩次培訓。一系列的培訓和各縣市版之間交流頻繁,《大理日報·賓川版》從版式設計風格到新聞采寫質量,都較前《賓川報》有較大提升。這個時朝《大理日報·賓川版》用《大理日報》的國內統一公開刊號出版發行,因此,在廣告業務等方面比《賓川報》時較多,創收比以往增多,增加了《賓川報》的辦報收入,是《賓川報》創辦以來創收最多的時期。由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大理日報·賓川版》在縣委、政府的關心和縣委宣傳部大力支持下,於2003年6月30日,決定把原來周報發行的《大理日報·賓川版》增刊為周二報,以便逐步發展壯大《賓川報》,擴大縣委政府機關報的輿論引導力和宣傳效應,為全縣五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在報社人手不增加的情況下,縣委、政府機關報《大理日報·賓川版》每周兩期的出版,剛剛運行了半年,由於政策性的原因:即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為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攤派發行,實行縣市級以下黨報黨刊一律停辦的要求,縣委、政府決定停辦《大理日報·賓川版》,《大理日報·賓川版》於2003年12月29日出版發行最後一期後停刊。縣委於2004年1月16日決定,在停辦《大理日報·賓川版》之後,創辦《賓川時訊》(內部資料),在縣內免費贈閱,單位更名為《賓川時訊》采編部,單位級別、領導職數和編制不變,報紙改為每星期一出版。
四、再度創業期。這個時期從2004年2月16日第一期《賓川時訊》起至今。這個時期由於國家報業政策的原因,《賓川時訊》為內部資料,沒有原來內部資料的內部報紙準印證或公開的國內統一刊號。作為內部資料,不能出現“本報訊”、“報紙”、“本報記者”等字樣,並且要儘量淡化報紙的某些特點,體現資料特點。因此在采編操作上給了采編員很大的限制,對全體采編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有一定影響,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07年3月初。
進入2007年3月份以後,新一屆報社領導對采編人員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使這份內部資料擴大信息量,增強時效性,開設專欄,改進報導方式,提升報導水平,在報紙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大膽改版,增強可讀性、趣味性,始終體現縣委機關報的輿論喉舌的地位和作用,為賓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全縣小康社會建設作出縣委機關報應有的貢獻。
2008年10月7日,十屆縣委召開第三十五次常委會議,其中第5項研究關於成立賓川縣新聞中心的有關問題。會議認為,為進一步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和管理,整合全縣新聞機構人、財、物等資源,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報紙的質量,促進全縣宣傳工作的健康發展。會議決定同意設立賓川縣新聞中心,與縣廣播電視事業局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賓川時訊》保留機構,與賓川縣新聞中心合署辦公、統一管理。縣新聞中心於11月7日掛牌成立以後,賓川縣新聞中心對賓川時訊原來的編輯、記者人員進行了重新分工,部分同志到新聞部開展專職新聞采寫工作,部分同志進行專門的編輯業務,不負責採訪等外部工作,任專職編輯。
合署辦公以後,縣新聞中心領導在縣委政府的關心下,於11月中旬邀請昆明深彩印刷廠工程師專程到賓川傳經送寶,編輯部4位同志在短短的3天學習後,學會了電子排版。《賓川時訊》於11月中旬出版了編輯部自己電子排版、校對、合版的新的《賓川時訊》。在編輯業務上並學習雲南日報、大理日報審稿及校對的經驗,採用“三做、三會、三審”的做法,有效杜絕了差錯率。時訊在質量上有較大提升,得到縣委宣傳部的肯定。在創收方面,編輯部在分管領導的帶領下,同心協力,創收等各項工作成效顯著。在此期間,賓川報業歷史上第一期銅版紙印刷的報紙出版了,《賓川時訊》要聞版新聞在縣報發行之日發布於縣政府“中國賓川”政府網站上,《賓川時訊》在內容、形式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方面,豐富、深化了賓川的新聞宣傳,並不時推出了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特別報導,擴大了賓川報業宣傳的廣度與深度。合署辦公,在新聞資源的最佳化整合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結束了賓川報業10多年的手工畫版的歷史。但運行一段時期後,報紙媒體的獨特性被逐漸淡化,與電視、廣播同質的現象日益突出,有時真正成了電視新聞、廣播新聞文字稿的記錄與翻版。電腦在記者中的普及,使新聞稿的複製、雷同現象不時出現,創新的、具有個性化的新聞稿少之又少,給編輯部的編輯帶來了較大的挑戰。《賓川時訊》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如何更好地發揚報紙新聞上百年的傳統優勢,如何更好地在深入報導上下功夫,如何突出紙質新聞的特點和所長,如何讓賓川報業在全縣新聞宣傳工作中獨領風騷,成為《賓川時訊》領導考慮的問題,也成為縣委政府領導所關心的問題。
2011年8月1口,《賓川時訊》在縣委、政府領導的決策下,《賓川時訊》采編部從新聞中心和縣文廣局正式分離出來,恢復獨立運行的正科級事業單位,由縣委宣傳部主管。獨立運行的《賓川時訊》為適應全縣資訊不斷豐富發展的實際,積極應對新興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業的影響,於8月初開始周二刊發行,將豐富的資訊及時傳達給各級領導幹部和民眾。並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承辦《賓川手機報》,將賓川大地上發生的新聞,儘量在當天第一時間傳達給全縣l萬多用戶,對及時宣傳好賓川各項社會事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賓川時訊》繼續採用“三做、三會、三審”的制度,嚴格考勤制度,嚴肅紀律,《賓川時訊》報紙質量得到鞏固並有所發展。《賓川時訊》電子版也於2011年11月發布在大理日報網路版上,進一步擴大了宣傳面,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賓川時訊》輿論引導能力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賓川時訊》在周二刊和《賓川手機報》發行之際,吸收了新鮮血液,投資更新了一批設備,軟硬體建設不斷提升,職工的敬業意識、創業思想不斷增強,真正形成了心齊、氣順、勁足的賓川報業幹部職工隊伍。
《賓川時訊》(《賓川報》)的二十年,是賓川報業曲折發展的20年。20年中,有初創時期的稚嫩與不足,有管理體制改革對報業工作的影響而與時沉浮。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賓川時訊》所走過的20年,是與時俯仰的20年,也是與時俱進的20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賓川報業團隊將秉承賓川報業20年的優秀傳統,在中共賓川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將繼續在全縣的新聞戰線中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發展的工作業績,為賓川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榮、民生和諧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

張寅鵬,1972年5月生,白族,1992年參加工作,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賓川時訊采編部主任。

基本信息

主 編:張寅鵬
副 主 編:楊鳳雲
執行主編:王雲飛
執行副主編:羅仲玉 段 永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 涵 楊雄武 陳 青 王雲飛 段 永
羅仲玉 朱春喜 安建雄 劉 燦 羅亞靜 徐 燕
裝幀設計:俞建麗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字 數:160 千字
印 張:12.25
版 次:2013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