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苗

時苗

時苗(150-220年),字德胄,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今河北邢台平鄉)人。據《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他少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為壽春令。他為政令行風靡,不事權貴,與常林、吉茂和沐並四人以清介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苗
  • 國籍:東漢
  • 出生日期:150年
  • 逝世日期:220年
  • :德胄
  • 籍貫:東漢末年巨鹿(今河北平鄉縣)人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軼事典故,史籍記載,時姓現狀,生卒考證,

人物生平

當時,揚州郡治所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上任之初,時苗前去拜見蔣濟。蔣濟平素嗜酒,不巧正遇他喝得酩酊大醉,不能見他。時苗氣恨之下,回去刻了一個木人,署名“酒徒蔣濟”置於牆根,早晚射之。州郡雖然也知道是其所為,實不恭敬。然而,時苗行得端、走得正,亦無可奈何。
當初,時苗為官上任時,乘坐一輛牛車來壽春。一年過後,母牛生一小犢。卸任後,群吏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將牛犢帶走。但他卻說:“令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當地民眾父老雖“攀轅臥轍”,時苗還是執意留犢而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偏激,然而,時苗卻因此而聞名天下。後任太官令,為令數年,不肅而治,官至典農中郎將。後因不滿曹操專權朝政,棄官歸隱,正始年間病卒,年70餘。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時苗為官清廉,亦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 “留犢祠巷”。
時苗死後葬於今河北邢台市平鄉縣平鄉鎮小漳河之濱。當地民眾稱其墓冢為“牛令圪塔”。自此,“時苗留犢”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歷代文人墨客過此多有詩作,抒發懷古之感慨。元代監察御史王惲寫有一首《題時苗留犢》,詩中有“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之句;清代文人孔慶珪《太平鄉》一詩中有“一載壽春令,棄官歸隱居。留犢語父老,清廉近何如。佳墓巍然存,大木風蕭疏。愛此太平鄉,醇風還古初。”詩作歌頌了時苗的高尚品德和太平鄉的秀麗風光與淳樸民風。
蘇軾、張軏、湯鼐和王九思等也都為時苗留下讚美詩句。明張軏《留犢池詩》云:“來一牛來去一牛,清風高節至今留。”湯鼐《留犢池》詩曰:“漫說池湮不記年,開池今見郡候賢。愛民政高向時著,留犢名從去後傳。”尤其是明壽州主事董豫所作的《留犢池》一詩,讀來令人深思。
“去任無慚到任時,獨留一犢飲斯池。
廉名不持當時重,遺愛能令去後思。
千載清風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
停驂幾度池邊立,漫剔蒼苔誦勒詩。”
壽春令時苗為官司時“有私牛於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為後人留下了為官清廉的千古佳話,其“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的無私品質,實為居官知恥的典範。
時苗為壽春令時,所帶母牛產犢,卸任後帶走此犢本無可厚非,當地民眾父老亦“攀轅臥轍”力勸,但一世清廉的時苗卻認為此舉是可恥之事,力所不為,足見居官知恥之意在其心間已根深蒂固。
《論語》曰:“行已有恥”。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歐陽修也說:“廉恥,是立(做)人之大節。康有為則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縱觀古今貪官犯髒,皆因寡廉鮮恥,靡所不至,其怕的是刑律,就是不怕羞恥二字。法網恢恢總有漏洞,道德自省無處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居官者明德知恥,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剷除腐敗。
“教人,使人必先知恥;無恥,則無所不為。既知恥,又須養護其知恥之心,督責之使有所畏,榮耀之使有所慕。督責榮耀,皆非所以為教也。”這就告訴我們,必須在為政者中培養知恥明德的風氣,重在教育與“督責”。要讓居官者懂得什麼是可恥,什麼是光榮。孔子曰:“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政,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為不正,百姓何所從乎?”恥字從而,“恥”字的原義是對可惡不倫之事的輿論鞭打與精神譴責,是罵聲不絕的斥責。當下,社會輿論正在譴責腐敗,黨和國家正在整治腐敗,只要為官者具備居官知恥的“最後底線”,相信腐敗現象一定會得到大幅減少。
以“時苗留犢”這面鏡子照一照,嗜欲淡,營求少,恐懼修省以治身,思患豫防以維世,高遠純潔的志向就會主宰我們的心靈。

相關事件

“時苗留犢,羊續懸魚。”是唐人李翰《蒙求》中的一句話,蒙學類讀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也都載有“時苗留犢”的掌故。時苗作為古代清官的典範,一直為人們所推崇。

軼事典故

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南街,至今仍保留著一座為紀念東漢壽春令時苗而修建的留犢祠,時苗留犢的清廉故事在當地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時苗留犢”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東漢以來,世人常以“留犢”作為為官清廉的代名詞,以教後人。《太平廣記》、《壽州志》均有記載,歷代文人雅士尤推崇備至。晉羊祜嗣子篇:“歷官清謹,有私牛於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梁蕭繹有“所冀方留犢,行當息飲羊”之句。唐李翰《蒙求》一書收有“時苗留犢”的故事,作為兒童的啟蒙教材。元代趙子昂感於“時苗留犢”,欣然命筆,為畫一幅,墨跡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史籍記載

《三國志·魏書》中並未對時苗單獨列傳,只是宋人裴松之的註裡有些許記載:時苗字德胄,(三國時魏國)鉅鹿人也。少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出為壽春令,令行風靡。揚州治在其縣,時蔣濟為治中。苗以初至往謁濟,濟素嗜酒,適會其醉,不能見苗。苗恚恨還,刻木為人,署曰“酒徒蔣濟”,置之牆下,旦夕射之。州郡雖知其所為不恪,然以其履行過人,無若之何。又其始之官,乘薄軬音飯。車,黃牸牛,布被囊。居官歲餘,牛生一犢。及其去,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苗不聽,時人皆以為激,然由此名聞天下。還為太官令,領其郡中正,定九品,於敘人才不能寬,然紀人之短,雖在久遠,銜之不置。如所忿蔣濟者,仕進至太尉,濟不以苗前毀己為嫌,苗亦不以濟貴更屈意。為令數歲,不肅而治。遷典農中郎將。年七十餘,以正始中病亡也。
再看清官時苗再看清官時苗

時姓現狀

時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七。時(chi)音至今不被國家認可,願我族眾有機會要求中國文字委員會批准為雙音字。
源自時起達。諱時溥,號菡轂,彭城(今徐州)人.生於唐鹹通庚寅年正月十五日,娶妻顏氏,甲午年由舉人授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初為武寧軍牙將,後因兵譁變,推為節度使,出師鎮壓黃巢起義軍,迫黃巢敗退至山東虎狼谷自殺,因功進同書門下平章事,因戰功封巨鹿郡王,後又與本部將朱全忠連年相戰,戰敗,歿於昭宗景福二年,葬河南樊里.附近族眾,害怕株連而改姓時(chi)。
為何時(shi)讀(chi),另一材料時(shi)改(chi)是在唐朝末年景福二年以後,山東滕州市時村(時店)時姓人中除了一位宰相時溥(893年)曾任武寧節度使,巨鹿郡王,因與朱溫(朱全忠,五代後梁皇帝)不睦,與朱相爭,後被朱溫所逼自殺,族人為避禍,怕受牽連而改姓時(chi)。在考查中發現,時溥家鄉滕州市時村(時店)鄰村朱姓較多時村村頭曾立泰山石狼、石虎兩座,用以化解朱(豬)吃時(食),實蘊含著時溥與朱溫間的怨緣關係。

生卒考證

時苗具體的出生和去世時間,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讓我們大致估算一下。“年七十餘,以正始中病亡也。”正始是魏廢帝曹芳的年號(240-249年),那么他去世應在245年左右,上溯70年,為漢靈帝劉宏執政期間(168-189年),有資料說時苗出生在漢建興十五年,漢靈帝並無建興這一年號,肯定是錯誤的,但若為建寧四年(171年),則大致相當。河北省平鄉縣史志研究資料說,時苗於建安十八年以孝廉舉薦為壽春令,也就是說,在213年,四十歲左右的時苗來到如今的壽縣這一地方任壽春令。那一年的歷史背景是: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帝以冀州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等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七月,曹操修建魏國的社稷宗廟。後在魏國設定尚書、侍中、六卿等官職,魏國成為國中之國,而且是實際上的權力中心。時苗建安中入丞相府,出為壽春令,還為太官令,領其郡中正,說明他是深受曹操賞識的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