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地理,旅遊風光,時津街道,鳴鼓岳自然公園,教育,
歷史
時津町的起源年代不詳,但早在鎌倉時代就已經被稱為“時津”。
中世紀時,此地活躍著稱為莊官或者地頭的時津氏一族,室町時代隸屬於大村氏。但大村氏在中嶽城一戰中敗北,該地又為有馬氏所有。
進入明治時代,廢藩置縣,地屬長崎縣,明治5年(1872)合併時津村、西時津村、日並村為時津村,同年實施區制,改為第15大區3小區。明治12年(1879)實施郡制,該地隸屬於西彼杵郡,明治22年(1889)施行町村制,菊池平一成為首任村長。昭和26年(1951)施行町制,改稱時津町,第12任村長橫山貞雄成為首任町長。
昭和34年(1959),子子鄉編入本町,昭和48年(1973)本町的橫尾地區劃入長崎市。另外,於昭和37年(1962)納入都市計畫區域、昭和44年(1969)納入新都市計畫區域,此後人口開始急劇增加,而且於昭和41年(1966)開始進行時津臨海工業區建設,從而發展成為中小企業小鎮。
地理
時津町位於長崎市北部與西彼杵半島接壤處,町西、南與長崎市的琴海、三重、橫尾、滑石地區相接,東側與長與町為鄰,北部為平靜的大村灣。町境形似從西北到東南的“L”字型,東西7千米,南北9千米,面積20.94平方公里。
人口29 685人(2019年8月)。
旅遊風光
時津街道
長崎作為江戶時代作為對外開放的唯一視窗,十分繁榮,聚集了日本國內大量行人,尋求珍奇商品的商人也匯聚於此。而且,西洋文明的傳播止步於長崎,因此有志於學問的人也大量聚集於此。作為人口、商品和文化流動的路線,一條是越過日見峠往矢上去的“長崎街道”,另一條是從西坂到浦上、經過時津、到彼杵的“時津街道”。幕末時期,東彼杵生產的茶葉從彼杵港運到時津,在長崎通過商人輸送出國。時津街道,從守護大村灣的保留原始樣貌的波止場開始,此地有紀念碑紀念1597年登入的26位基督教徒。紀念碑之後不遠,被稱為“市場”。附近還有茶屋,是大名和幕府職員休憩住宿之所。在去長崎方向,有個“井手園”,右邊山上就是時津町的標誌:“継石坊主”,德川時代的詩人大田南畝於文化二年(1805)為之賦詩一首而一躍成名。
鳴鼓岳自然公園
昭和41年(1966),鳴鼓岳被設定為長崎縣立自然公園,350至390米的山巒相連,被稱為“鳴鼓岳”。最高海拔391.2米,山腰設有停車場,自此有登山步道。山頂設有俯瞰大村灣的瞭望台,以及看得見長崎市的草場。
教育
青雲學園中學校